2023-03-19

温方伊的剧作《蒋公的面子》讲的是1943年,蒋介石要来当中央大学校长邀请几位中文系教授吃饭,三位知识分子开始各种纠结“要不要去”、“要不要给蒋公面子”的故事。三位都有各自不同的原因在那里纠结“去还是不去”,程度也各有不同,同时三个人原因又相互牵扯纠缠,冲突非常有趣。

我开始还以为这个剧本必是出自某个大家的,因此才能在各大剧院多次上演,之后了解到这个戏是出自一位九零后之手,作者竟跟我差不了几岁,这个剧本作为她的毕业作品,我不由得赞叹,更是佩服。

首先,这个剧本需要大量的背景资料,而且无论民国那一段还是后来文革那一段历史,作者没有亲身经历过,但是却能将三位典型的文人刻画的栩栩如生,不失可信度,可谓下笔老练,功底深厚。其次,从《蒋公的面子》这个题目来看,也不能更妙了,深意自在其中。

请客吃饭这事情,在中国的传统背景里可不是共品美食那么简单。在中国的学问里,关于面子的学问,牵扯到邀请方与被邀请者,谁高谁低,谁铮铮铁骨谁趋炎附势,这在文人身上,这清誉、立场、面子比饿肚子都重要。夏小山去的理由是金华火腿炒豆腐,不去是不服蒋介石做校长,要求请帖落名为委员长、行政院院长,即可赴宴。

时任道去的理由是拜托蒋介石寻回他流失在桂林的一箱藏书,不去的是因为学生在要求蒋介石政府抗日的游行中丧命于刺枪下。卞从周去的理由是吃一顿饭并无大碍,既来之则安之,不去的是因为被时任道说得自己谄媚无知见风使舵。

从这些人物的塑造上,我觉得最值得一提的是剧中的人物很丰满,用妆容和装备塑造的人物有立体感,在很多地方我们也都能看到。这部戏用实打实的对话和人物表演塑造出来的鲜活的形象让我极其感动。

整部戏从头到尾都是笑点,这些笑点几乎全是通过正儿八经的台词创造的,而不是用夸张的演技和肢体语言刻意表演出来。能感觉到主演让剧中的人物从纸里活过来了,通过精湛的演技,让原本只存在于编剧脑海中的人物,真实的活过来了。这是何等奇妙!

正是因为这部戏从一开始就给观众了一个难题——-到底给不给蒋介石面子,很简单,却又一步到位的点明了整个戏的主要矛盾。这就对编导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场景的变化等等都不能过于复杂。台词纵横捭阖之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人性的纠结,把人的灵魂放在火上烤。

戏中三个教授性格嗜好、谈吐、精神风貌、言论倾向都不同,因为一场共同面对的饭局凑到一块儿,别开生面,格外有趣。若抛开最后到底有没有去赴宴不谈,他们仨有一个始终相同的价值观,那就是保持知识分子人格的独立性,谁都不会轻易放弃自己惯有的立场。

但当碰到“想吃饭,又不能吃,又不得不吃饭”的现实矛盾状况,教授中最终没有一位面对强权表现出绝不妥协誓死捍卫真理的所谓的风骨劲儿,知识分子面临的现实困惑袒露无遗。

他们每个人都有足够的理由给自己辩护,也有足够的理由抽自己的耳光,非常纠结也非常荒谬,文人幽默的方式,也引来大家一次又一次的笑声,让这个原本枯燥的冗长的对话变得十分有趣;可贵的是这些幽默的自然和真实,配合情节的发展,毫无做作感。这就是该剧的魅力所在。

在戏里,可以说每一位观众都在剖析当下的自己,将自己与剧中这三个人一一对照。历史车轮滚滚前行,却总是在某个周期内重复着一样的状态和窘境。

在我看来,这个剧本毫无疑问,作为一个校园戏剧来说,是比较成功的。人物性格清晰、对白有理有据逻辑紧凑、表演生动活泼、紧张却不乏幽默笑点。题材和形式上,这都应该算是一部比较传统的话剧,可能因为我接触的话剧也不算多,所以对这部话剧的评价比较高吧。

来源:知乎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