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超级大国为什么崩溃(153)
赤色帝国覆亡之谜(106)

1990年春天的苏联,政治变革浪潮席卷全国。地方选举运动开始紧锣密鼓地进行。各种政治势力都在竭尽全力争夺地方领导权。

4月10日,苏共中央发表致全体党员的公开信,猛烈抨击以民主纲领派为核心的激进改革派。此时采取这种行动,显然是把民主纲领派视为主要的威胁,力图削弱该派在地方苏维埃和苏共二十八大代表竞选中的影响和地位,阻止其进入地方政权机关。但是,自4月20日以后,激进改革派力量不断壮大,他们在选举中节节获胜。在莫斯科和列宁格勒的市苏维埃选举中,民主纲领派的核心人物波波夫当选为莫斯科市苏维埃主席,索布恰克当选为列宁格勒市苏维埃主席,从而极大地加强了激进改革派的实力。

面对激进改革派势力大增和叶利钦的进攻,戈尔巴乔夫准备反击一下叶利钦。4月25日,戈氏在视察乌拉尔机器制造公司时,利用这个机会抨击了叶氏。有人问: “叶利钦同志在乌拉尔很有威信,可是他在政府里却没有威信,您的看法如何?”戈氏答: “我们从他那里得到了什么?是批评。没什么,这是每个党员的权利,当然也是他的权利。但我现在认为,他作为政治活动家的实力并不雄厚。他的纲领和讲话我都了解。要是连续阅读,就会发现一直在老调重弹,时不时会见到这样的论点: (党的)领导即将寿终正寝,它的精力已经耗尽,它脱离人民,等等,等等。”戈氏指责叶氏利用困难和社会经济紧张气氛搞投机,而且他沉湎于这种投机之中,离不开破坏的轨道。

5月16日,俄罗斯联邦第一次人民代表大会在克里姆林宫举行。这次人代会是在俄罗斯民族主义情绪空前高涨之时召开的。无论是保守派、激进改革派,还是主流派都力图打好“俄罗斯”这张牌。大会一开始火药味就很浓。许多代表向大会临时主席、俄罗斯联邦中央选举委员会主席扎科夫发起攻击。大会在许多枝节问题上争论不休。

经过激烈争吵之后,代表们向大会提出了13名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候选人,其中包括:俄罗斯现任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沃罗特尼科夫、俄罗斯联邦部长会议主席弗拉索夫、苏联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沃罗宁、苏共中央书记马纳延科夫、激进议员团“民主俄罗斯”支持的人选叶利钦。此外,还有苏共克拉斯诺达尔边疆区委第一书记波洛兹科夫、苏共赤塔州委书记马利科夫等人。喀山的一位教师莫罗金毛遂自荐成为候选人。但在关键时刻,沃罗特尼科夫、沃罗宁、马纳延科夫等人自动放弃候选人资格。

戈尔巴乔夫的意图是尽可能阻止叶利钦当选。为此,他支持弗拉索夫与叶利钦抗衡。但弗氏在作完俄罗斯政府工作报告后声望大跌,不得不退出竞选。最后候选人只剩下三位: 叶利钦、波洛兹科夫和莫罗金。

在三人竞争中,莫罗金处于绝对劣势。叶利钦和波洛兹科夫两人实力相当,不相上下。从双方的政治观点上看,叶氏持激进改革的观点,而波氏则持比较传统的观点。

叶利钦的竞选演说紧扣俄罗斯主权这一主题,颇得代表们的好评,而波洛兹科夫则反对把市场经济理想化。他主张农业要以集体经济为主体。他不同意称他为“保守派”。

叶氏和波氏在第一轮、第二轮投票中均未获得必要的多数票。叶氏在第一轮得票数是497票赞成、535票反对;第二轮的得票数为503票赞成、529票反对。波氏在第一轮得票数为473票赞成、559票反对;第二轮得票为458赞成、574数反对。因为两次投票未决出胜负,按规定将举行新的候选人复选。新的候选人为叶利钦、弗拉索夫和37岁的埃克斯国营合作社主席措伊。

叶利钦在这次人代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了一系列观点,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他打出了俄罗斯联邦这张政治牌。他说,“中央多年的帝国政策,造成了加盟共和国目前的地位不明确,还造成了它们权利、义务和责任不明确。”叶氏指出,俄罗斯在全苏联劳动生产率占第一位,但是用于社会需求的费用的比重却占第15位,是最后一位。这种情况是不能容忍的。他提出,要保障俄罗斯现实的人民政权。要保障俄罗斯作为平等的加盟共和国中的平等的一员,享有现实的主权。叶氏提出了在苏联新宪法通过之前俄罗斯新宪法的政治基础原则性条款,共15条。最令人注意的就是全面复兴俄罗斯,提升俄罗斯的主权地位。俄罗斯同联盟划分权限,应该由俄罗斯而不是由中央考虑哪些职能转给中央,哪些留给自己;除了分给中央的权力之外,俄罗斯独立实行的内外政策;俄罗斯实行多党制;俄罗斯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机制;等等。最后,叶氏说,这一切并不意味着同中央进行任何对抗。最主要的方向只有一个:加强联盟。

戈尔巴乔夫决不愿意让叶利钦取胜。那将会对他构成政治上的巨大威胁。所以,戈氏利用各种手段来阻止叶氏得分。5月22日,戈氏在答记者问时表示,他注意到了苏联产生的离心力,出现了分立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的倾向。他说,他不反对加盟共和国有退出苏联的权利,但是要遵守法律程序,必要时要进行全民公决。他还是主张用“联盟”这个词。5月23日,戈尔巴乔夫亲临俄罗斯联邦第一次人代会,并发表了讲话。他先是表示以最大的可能支持俄罗斯主权的愿望。同时他还表示,俄罗斯联邦的主权对于整个联盟也有决定性的意义,因为联盟没有俄罗斯是不可思议的。但戈氏也公开批评了叶氏的竞选纲领。第一,他指责叶利钦的发言中没有一次提到社会主义;第二,叶利钦是要把俄罗斯联邦引向分裂的道路。叶氏打着恢复俄罗斯主权的旗号,号召大家瓦解联盟,他的许多口号富于煽动性,等等。戈氏最后说,叶利钦有一种“老观念”: “在俄罗斯领土上成立几个俄罗斯共和国。那么这就会回到(莫斯科)公国时代,回到自相残杀和对抗的时代。不错,他现在没有重提这个论点,不过在这里仍隐约可见。结果是,按照他的观点,我们不仅要解散联盟,还要解散俄罗斯联邦。”戈氏本来指望这一公开批评会阻止叶氏的当选。但适得其反,戈氏对代表大会的干涉行为引起许多代表的不满和反感。结果,反而使一些反对叶利钦的代表转而投了叶氏的票。

戈尔巴乔夫在人代会上攻击叶利钦,叶氏又反过来批评戈氏。5月25日,叶利钦在答俄罗斯联邦最高苏维埃主席候选人的提问时说,俄罗斯议会的首要任务是防止即将降临的经济危机。他指责联盟政府在过去的五年中表现出不果断和不一致,最近所提出的建议是使苏联的安全系数丧失殆尽。他表示,俄罗斯不能接受苏联政府提出的建议,因为它是靠牺牲人民的利益来向市场过渡的。“这种建议俄罗斯不能接受。”叶氏还表示,今后对苏联政府的建议要研究,光听一遍就接受是不行的。叶氏的口号是必须采取措施挽救消费品市场。如何向市场过渡,叶氏说: “我认为,应当在不降低居民生活水平的情况下,非强制地做到这一点。必须刻不容缓地消除最尖锐的商品匮乏现象。” “在消费品价格向可调节的市场价格过渡时期,特别是在第一阶段,应尽量避免社会上出现扭曲现象。要保证维护居民的生活水平,首先是低收入阶层的生活水平不致于下降,而过一年半到两年,要争取使生活水平有所上升。”叶氏解决问题的顺序是,首先要走出经济死胡同和危机,然后再发展农业,抓社会问题。这是叶氏的许诺。叶氏表示,“改革进程的复杂性迫使我珍惜政治妥协的重要性,考虑各种观点的能力和同各种政治力量对话的意义。只有在这种对话过程中才能取得现实的一致。我主张同总统和政府保持求实的关系、对话和谈判,但是要在原则性基础上,不损害共和国的主权和利益。”

针对戈尔巴乔夫批评他的纲领中没有社会主义,叶利钦说: “我认为,世界上不存在经典作家所说的资本主义,也不存在经典作家所说的社会主义。虽然说社会主义曾是各种各样的。存在过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波尔布特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有各种各样的类型。我不主张那种为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我主张人民生活得好,主张人民尊重本国、本共和国的领导和最高政权,反过来,也主张共和国和国家的最高政权尊重本国人民。从我们的水平看,也许我们正站在社会主义的某几个入口处。”

有人问叶氏: 一旦当选,同戈氏的关系如何建立?他回答: “关系应当是求实的,在原则性基础上对话、谈判,不损害俄罗斯主权和独立。要是我过去或现在有什么个人意气,我就把它抛掉。”

1990年5月29日,叶利钦在新的一轮选举中,战胜了弗拉索夫,成为俄罗斯联邦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他的得票数是535票赞成、502票反对,比531票法定票数多出4票。但这4票在某种意义上说,不仅决定了叶利钦的政治命运,而且也决定了苏联的命运,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俄罗斯未来的发展走向。叶氏的当选极大地刺激了激进民主派。苏联的局势即将进入一个新的时期。戈尔巴乔夫对叶利钦的当选表示“有些不安”。而叶氏公开承认,他同戈氏存在分歧,这些分歧涉及到改革的策略、对待改革的态度、苏共的作用、多党制、取消苏联宪法第六条等。叶氏表示,将来他同总统的关系应当是“公务性的”,是“建立在对话、谈判的基础上的”,是“一种有原则的关系,即不能损害俄罗斯的主权”。他还表示完全抛弃同戈尔巴乔夫关系中的一切个人的东西。叶氏还说今后俄罗斯也要选举自己的总统。6月12日,俄罗斯人民代表大会以907票赞成、13票反对、9票弃权通过关于共和国国家主权宣言。主权宣言规定,俄罗斯联邦宪法和该共和国的法律在其境内居于首要地位。6月15日,伊万•西拉耶夫当选为俄罗斯联邦政府总理。

叶利钦的当选对戈尔巴乔夫来说是政治上的重大打击。戈氏感到很不舒服。5月30日,有记者问戈氏: “您是否因叶利钦当选而感到不安?”戈氏回答: “我感到不安的是人代会上形成的局面。产生了一种对峙的局面,这影响到问题的解决。你们看,实际上选举最高苏维埃主席的马拉松持续了好几天。总的来说,情况是这样的,在候选人当中找不到一个能团结大多数代表的人。形成了一种胶着状态。这既使代表们不安,也使俄罗斯人不安:应当解决巨大而困难的问题,要协调行动,要合作,而那里却是对峙。所以,这使大家感到不安,都在辩论怎样才能团结起来。说实在的,这就是人代会使我不安的第一点。”戈氏特别提到了叶利钦的当选: “我们已经注意到了,直到第三次投票,叶利钦同志才多了几票,取得了不大的优势。因此,俄罗斯人代会上最紧迫的问题,是如何共同努力研究和解决我们这个最大的共和国所面临的一切问题。”戈氏自以为是,认为叶氏已经明确表示同总统没有分歧,同意与他和联盟政府进行卓有成效的合作和协同行动,主张联合人代会范围内出现的各种流派,以解决俄罗斯面临的问题。接着,戈氏表示了他的担心: “如果这不是政治游戏,因为仅仅几天之内,就向好的方面作了相当重大的修正;如果这是严肃的政治立场,那就会产生一些结果;如果这是政治游戏,那么可能会有困难的时期。不会轻松,我们以后会看到的。生活要比任何教师和考官都来得经验丰富。”
政治斗争是力量的较量。政治斗争又是在一定的政治空间和时间等具体条件下进行的。在一定的政治空间内,双方斗争的结果是这个样的,但换一个政治空间双方斗争的结果却是相反的。这是因为影响双方斗争的因素发生了变化。在联盟中央这个政治层面上,叶利钦在与戈尔巴乔夫的较量中总是处于下风;戈氏有足够的能力与手段控制和遏制叶氏,不让叶氏危及自己的政治地位。但是,当叶氏赢得了俄罗斯最高权力后,戈氏就面临着极其严峻的挑战。情况出现了逆转。从某种意义上说,俄罗斯就是缩小了的苏联。俄罗斯在苏联的地位不仅举足轻重,而且是决定性的。俄罗斯在联盟中央的政治经济地位就是顶梁柱。缺失了这根顶梁柱,苏联大厦只能坍塌。叶氏掌握俄罗斯最高权力之后,与戈氏的斗争就有了新的基地,新的战场,新的政治资源,新的政治手段。不仅如此,俄罗斯可以绕过联盟中央与其他加盟共和国实施横向联系。戈尔巴乔夫这时才感到其最高权力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真正威胁。联盟中央从此有可能变为空架子。此后,苏联的政治斗争进入了新的阶段。

美国人大卫.科兹和弗雷德.威尔在《来自上层的革命——苏联体制的终结》一书中,用一个章节对叶利钦和戈尔巴乔夫的权力斗争进行了论述。前文已有摘录,这里再引用部分内容:

叶利钦在(苏联)人民代表大会中确实能够扮演一名重要的角色,但他的权力还是相当有限的。俄罗斯是苏联最大的加盟共和国,但它的人口只占全苏联的一半。来自其他共和国的代表很少支持叶利钦,他们支持的是那些忠于党中央的人。戈尔巴乔夫仍然能够有效地控制人民代表大会。当代表大会选举代表组成常设立法机构最高苏维埃时,叶利钦在代表大会里的支持率有限就说明了一切。他并没有跻身于代表们不记名投票选出来的人员当中。他在代表大会和莫斯科自由媒体中的支持者为他大鸣不平,于是戈尔巴乔夫同意为他在最高苏维埃中安排一个席位(建设委员会主席)。

可见,叶利钦还必须仰赖他的主要对手戈尔巴乔夫的垂怜,才能在苏联最高苏维埃中获得一席之地。看来,要通过苏联议会这条路走向权力顶峰是不行的。叶利钦认识到,捷径是通过俄罗斯共和国,而不是联盟水平上的政府机构。1990年3月,俄罗斯共和国开始选举改组后的俄罗斯议会代表,同时选出俄境内各城市的苏维埃代表。与前几年全苏性的选举相比,这次选举要民主得多。在新的俄罗斯共和国议会中,并没有给苏共或其他群众组织保留席位。所有的代表都必须通过竞选选出。

在1990年的俄罗斯,叶利钦已是一名十分著名、广受欢迎的人物,他并不需要太多的帮助就能赢得选举成功。但他的目标不仅仅是赢得一个席位,而是当上最高苏维埃主席,这将使他成为苏联最大的共和国的首脑。

1990年初,几乎所有的苏联政治参与者都是苏共党员。但这时却在党外兴起了一股有组织的政治力量,它在选举和推动叶利钦步步高升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990年1月,“民主俄罗斯”选举联盟在莫斯科的早期选举团体中形成。它为莫斯科市苏维埃当年3月的选举拟定了自己的候选人,同时支持这些候选人参加俄罗斯共和国议会以及俄罗斯其他城市苏维埃的选举。
“民主俄罗斯”是一场真正从基层起来的运动,主要由自由派知识分子所领导。它提出的许多主张和叶利钦雷同,例如民主化和市场改革。和叶利钦一样,它也把苏共看作敌人,虽然开始时它的许多领导人和支持者仍然呆在党内。比叶利钦更激进的是,它甚至公然支持俄罗斯独立。

在莫斯科和其他大城市的选举中,“民主俄罗斯”可谓是风云一时。它所支持的候选人在莫斯科市苏维埃中赢得了57%的席位,在列宁格勒市的选举中赢得了60%。但在俄罗斯共和国议会的角逐中,它的候选人却只取得20%一30%的席位。

叶利钦没有加入“民主俄罗斯”,甚至在一开始还反对它的建立。它的领导人来自莫斯科的知识分子,而叶利钦来自一个完全不同的环境——他曾长期担任苏共省委一把手。叶利钦虽然反对党的高层,但他也来自党国精英。因此,他对“民主俄罗斯”持谨慎态度。“民主俄罗斯”需要一位强有力的、能够在大城市知识分子之外有着广泛的吸引力的、本民族的人物。叶利钦则需要坚强的组织支持,而这恰恰是“民主俄罗斯”所能够提供的。

“民主俄罗斯”还擅长在莫斯科组织群众游行。1990年2月,苏共中央开会就保证苏共政治垄断权的宪法第六条的命运展开辩论,“民主俄罗斯”就在克里姆林宫墙外组织了一次有十万人参加的游行,要求民主。

新选出来的俄罗斯共和国议会成立之后,叶利钦就开始向主席一职发起了冲击。“民主俄罗斯”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虽然它也没有足够的代表人数能够一锤定音。不过,叶利钦还获得了那些反对现行体制的党国精英的支持。投票前几天,戈尔巴乔夫向俄罗斯共和国议会的代表们发出警告说,叶利钦正在抛弃社会主义,但他的话并没能动摇大多数人。投票进行了四次,叶利钦最后还是于1990年5月29日以四票的微弱多数当选为俄罗斯最高苏维埃主席。

叶利钦仍然和“民主俄罗斯”保持一定的距离。他没有任命任何“民主俄罗斯”的骨干分子在俄罗斯部长会议里任职,也没有聘请他们中任何人进他的私人顾问班子。作为俄罗斯共和国议会的主席以及最大的共和国的实际掌权者,叶利钦现在有了一个强有力的组织阵地,来对抗戈尔巴乔夫和苏联体制的领导层。两个月后,即1990年7月,叶利钦戏剧般地退出了苏共。和1917年俄国革命时相比,现在的苏联出现了两大权力相互对抗的格局,尽管俄罗斯共和国首脑的法定权力仍受掣肘。

至此,叶利钦在与戈尔巴乔夫的缠斗中开始占据上风。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文分解。

(未完待续)

荀路 2024年6月27日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