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早就盼望,中国作家协会数万作家能够推出主述中国十年文化大革命浩劫的长篇小说,进入世界名著之列。可惜未能如愿。
朋友转来大作家王安忆在获得法国勋章时的致辞。记得这位连任几届上海作家协会主席,又升任全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的作家好像有过与文革相关的作品,于是一目十行扫看下去。果然说到文化革命了:
1966年,世事开始动荡,小学教育就在惶惑中结束,直到下一年的冬季,才进入中学,就近分配中学。幸运的是,我恰巧进入方才说的那所中学,不太幸运的是,教育依然在摸索中,企图走出一条中国式的革命新路”。
说那个年代是“摸索”,有点耳熟。王安忆的文革观让我疑惑。
几十年间在中国,对文革的评价很清楚。在官方,被历届中央领导层宣告全面否定;在民间,被亿万百姓一致指称为十年浩劫。最经典最权威的官方说法应当是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认定“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造成的危害是全面而严重的。尽管有人反对为毛泽东开脱,但毕竟这成了举国上下对文革的一贯定论。
不知道什么时候起,历史小姑娘被重新打扮,文革被重新定义。
2021年新版《中国共产党简史》中,文革罪行被刻意淡化,历史错误被轻描淡写。“十年动乱”不见了,并入了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结束的“二十七年”;“浩劫”不见了,变成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曲折发展”。
于是,文革余孽新苗欢呼雀跃,副部长级作家苦苦思考。
于是,致辞中的文革变成“摸索”,那年头是在摸索“一条中国式的革命新路”。
从“探索”到”摸索”,是看齐,是创新。口袋里的汉语词典,装满了文人的机智、聪明、变通、无奈与无聊。
事情没有完结。写好上面的文字又看到一条消息,《文汇报》在发表王安忆致辞时索性把“摸索”的那一段删得干干净净,文革历史彻底不见踪影。在党报编辑部和宣传部的权杖面前,副主席纵然智慧过人,“摸索论”也不被容忍。我杞人忧天。百科全书中的“文革”词条版本可以年年翻新,现实生活中万万不能出现“文化革命2.0”。
(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