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商海布局
(53)广而告之
过去说,酒香不怕巷子深。不对了,现代的经商理念是好产品也要广而告之,大做广告。四通在市场上有许多观念在当时的中国引领潮流,开风气之先。其中之一,就是广告观念。
那时候一般企业还没有广告意识,很少做广告。因为计划经济不需要做广告。大多数企业一年的广告费支出,少得可怜,甚至是零。四通每年在广告上砸数百万元,少有的大手笔。
按照电话簿上提供的信息,给中央各部委、大企业、大专院校、各级政府的办公厅写信、打电话——初级阶段啦。在全国软科学会上,有人说:“你们把广告做到政府文件上,牛!”
更牛的是,把四通的广告做上了《人民日报》!不是小小的豆腐块,是通栏、三分之一版面。想想看当时的报纸一共只有八版,而且常常只有四通一家的广告,可见其震撼力。画面是一位秀发飘飘的女打字员,甜美地回眸一笑,不是看到了白马王子,而是看到了四通打字机。原来的广告词很朴实:“四通使她露出轻松愉快的微笑”。后来改得酸了一点:“输入千言万语,打出一片深情。”

承接四通广告的,是一家合资的广告公司,叫“电扬国际广告公司”。我去过他们那里,一个四合院的平房,只见到过三五个人。和我们联系业务的,是一位叫于冰的年轻人。他常来四通,和公司的上上下下都混得很熟。大家叫他“鱼片儿”。小于那次请我去他们的公司,是为了审核为四通做广告的“毛豆”(model):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年轻演员,圆圆的娃娃脸,清纯甜美的样子有点像邓丽君,正是漂亮可爱的办公室打字员的模样。我瞅了一眼就同意了。小于要我们付给小姑娘200元的“毛豆”费,在当时,算是不少了。
本来他们打算在一般的报纸上做广告。我说不行,一定要上《人民日报》。他们说有困难,我说:你们去克服。那“鱼片儿”还真能攻关,最后把《人民日报》攻下来了。开价是每次五千元;隔天做一次,七万元包月。和现在的行情比,太便宜啦!但在当时却是天价。你想,做一次广告,就是半个“万元户”啊!我眼睛不眨就同意了,签了一年的合同。
小姑娘在《人民日报》上甜美的回眸一笑,迷倒了许多大男人,其中有电子部计算机总局的李晔局长,他也是我们清华校友。在一次会议上,他赞叹说:“你看人家四通做的广告,头发那么一飘!”同时模仿“毛豆”的动作,甩了一下脑袋,还用手比划了一下秀发的飘逸,引起了一片笑声。
为什么一定要上《人民日报》?因为这是官家第一报,登上了《人民日报》,等于是四通的产品得到了中央的推荐。后来我们又推出了公司的形象广告。非常有创意:天崩地裂,东方大地一位巨人崛起,手中捧著一块石头,巨人把石头推向画面,石头爆炸了,金光四射,化成了四通的标记和电子打字机……
当年,CCTV不像现在这么牛,还没有多少人找他们做广告。四通的视频广告很容易就上了CCTV,被安排在每天晚上八点新闻联播节目开播前的黄金时段。30秒钟,隔天一次,和《人民日报》的广告时间错开。与此同时,我们还和电影放映公司签了合同,在正片上映之前,要先播放半分钟的四通石头爆炸的形象广告。这数百万广告费,花得不冤吧?
在IT行业的报刊上,四通的广告更是铺天盖地,不是一整版,而是一连好几个整版。四通后来有九个专业公司,每个公司都有自己的产品广告。当时业内比较权威的,是《计算机世界》,记得是周报,由电子部科技情报所(当时叫“计算机与信息发展研究中心”)和美国国际数据集团(IDG)合作出版的,因为有IDG国际传媒的资讯优势,其信息全面、迅捷、准确,是当时中国IT领域的第一大报。当年的四通,是他们的第一大客户。
我们和《计算机世界》在广告上的结缘,后来又给我们带来了一个特别的机会。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