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四通文化
(70)斑马文化

有人说四通文化是斑马文化,意思很清楚:四通文化里有黑道,也有白道。如果说黑道文化的代表人物是殷克和崔铭山;那么白道文化的代表人物就是谈锋和王缉志。

谈锋当时是总经理办公室主任。我经常称赞他恰当地代表了四通的形象:两袖清风、一身正气。谈锋和我同年,比我还早上一年大学。 1963年,他从上海考到了北京,读的是北大东语系。“文革”之后,是社科院新闻所的研究生。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人民日报工作。在加盟四通之前,他是人民日报(海外版)的港台版主编。当时在报社内部,他也是个才思敏捷、业务精湛的人物。

为什么如此优秀的人物,也下海到了四通?把谈锋引进四通的,是王缉志。准确地说,是王缉志的弟弟王缉思。

王缉志一家,可谓一门俊秀。前面我提到过,王缉志有一个出色的妹妹,我的清华校友王缉惠,也参加了四通。他还有一个出类拔萃的弟弟,叫王缉思,当年是社科院美国所李慎之先生的“大弟子”,现在被认为是中国当代一流的国际政治学者,著名的美国问题专家,现任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在一次重要的外交访问中,谈锋和他结缘相识。

王缉思热情地向谈锋介绍四通。同行的一位长者也对他说:这些人(指四通人),是中国将来的脊梁。谈锋心动了。回京以后,由王缉思安排,王缉志和谈锋在松鹤楼见了面。松鹤楼是长安街附近一家古色古香的餐厅。王缉志的温文尔雅,谈锋的文人气质,十分契合。男人之间,也会“一见钟情”。一席推心置腹的交谈,谈锋便下决心到了四通。

本来,王缉志是想让谈锋到开发部帮他管家。他带谈锋来见我,一见面,我就说:“这个人才,我留下了!”

我喜欢谈锋,因为年龄、经历、性格的相同,彼此了解要比其他人来得更容易,也更深一些。我们之间,除了友情,还有一种亲情。用谈锋的语言,我们“情同兄弟”。我的那个同胞弟弟储忠,和谈锋的交情,也十分亲近。就个性而言,谈锋要比我单纯一些。在我的个性当中,有许多不同的面:既有老王的精明,也有老沈的城府;既有老段的敬业,也有小崔的海派。谈锋的正直和狷介,应该也是我个性中的一个侧面。

谈锋来四通以后,成为总经理办公室主任和《四通人》的第二任主编。曹务奇则出掌综合计划部,成为公司的首席智囊。

原来海淀区准备拍一部介绍海淀的新闻片,说要给四通两分钟的镜头。结果,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拍了一部将近20分钟的专题纪录片:《四通人》。这是国家科委介绍星火计划的系列片中的一集。由新影厂的殷苏平执导,脚本的文字稿,全部由谈锋撰写。

在新影厂拍摄的纪录片《四通人》里,你们可以看到四通人一个个朝气蓬勃、英姿飒爽。

在一个展览会上,四通的一个小姑娘,在说到自己的公司的时候,眉飞色舞、充满自豪,那种幸福感和满足感,溢于言表,让周围的人听了十分感动。他们说:那时候,人们在外面说起自己的单位,不是抱怨就是控诉,没见过四通这样的……

下面,请大家一睹“四通人”的风采。

“四通人”的风采

(未完待续)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