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承包壮大
(76)彩云之南
当时有一份《计算机信息报》,据说,这份后来成为IT行业发布权威信息的大报,出身于电子部计算机总局科技处的废纸篓。科技处汇集全国各地有关计算机发展的各种数据和信息。用过之后就扔进了废纸篓。当时科技处有一位叫周慕昌的副处长,灵机一动,心想:多可惜啊,为什么不能把这些用过的信息收集起来,出一份小报呢?于是,有了一分内部刊物《信息快报》。时任电子部部长的江泽民在办公桌上看到了这份快报,大加赞赏,大笔一挥,题名《计算机信息报》,从此变成了大报公开发行。有意思的是《计算机信息报》发布了1987年中国计算机行业前20大企业如下的排名,括号内的数字是营业额,单位为万元:
1 北京四通集团公司(51,428)
2 中国计算机发展公司(38,188.9)(王之领军的官办公司)
3 中国计算机技术服务公司(16,472.5)(后来的联想)
4 电子部七三四厂(16,093)
5 电子部七三八厂(9,877)
6 电子部四五零七厂(9,755)
7 上海计算机厂(8,503.2)
8 北京信通电脑技术公司(7,700)
9 华南计算机公司(6,190.1)
10 山东计算机服务公司(6,189)
11 福建计算机厂(5,510.4)
12 北京计算机三厂(4,971.9)
13 云南电子设备厂(4,231.2)
14 潍坊计算机公司(3,941)
15 中国磁记录设备公司(3,630.2)
16 电子部七八五厂(3,532.3)
17 天津计算机厂(3,506)
18 上海计算机服务公司(2,830.2)
19 天津机房设施工程公司(2,830)
20 康华公司(2,700)
据当时在电子部工作的狄仲楷告诉我,王震的儿子王之为了这份排名指著周慕昌的鼻子破口大骂:“TMD,为什么把四通排在我们前面?!”
这个狄仲楷,是从云南省电子局到北京来当官的。京官对地方企业有很大的话语权,由他穿针引线,给四通带来了一个巨大的机会:承包云南电子设备厂!这是四通“承包壮大”交响曲中最华丽的乐章,气势恢弘,相当于贝多芬的第九交响乐。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的改革开放,就是从“承包”开始的。 1978年冬,安徽小岗村的农民在一份“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了十八个手印。这十八只手,掀开了中国农村经济改革的序幕。
关于“承包”,当时的流行说法是“一管就死、一放就乱、一包就灵”,还有“要吃粮,找紫阳”、“要吃米,找万里”。这两位,都是“承包”的坚定支持者。
“承包”,准确地说,是“承包经营管理”。这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初级阶段,可以搞活经济,又不触及敏感的产权问题。这就避免了姓社姓资的争论。四通从承包中科院计算中心的鹭岛公司和珠海公司起步,紧接着承包北中,然后承包智达。一路走来,点土成金,力挽狂澜,过关斩将,所向披靡。四通的承包能力,在江湖上成为一个“传奇”。据说,当年许多国企单位的领导,在勉励下属部门时,会说:“好好干!如果再干不出名堂,四通就要来承包你们了!”
那时候,有一则广为传播的流言:说四通要承包中科院了。有人问国家科委信息所所长李润斋这则信息的真伪。据说,得到的回答是这样的:这个万润南,他什么不敢承包?别说中科院,国务院他都敢承包!
舆论这个东西,不是把你“棒杀”,就是把你“捧杀”。我很清醒,现在是“捧杀”的节奏了。
但是,有合适的机会,我也不会拒绝。一个机会从出现了。这次机遇,源于我赴港出席一次国际会议时“幸运的邂逅”。
1987年11月,美国国际数据集团(IDG)在香港举办了一次国际会议,主题是“在中国电脑界投资的成功之路”,我应邀到会发言。这次会议的组织者许世敏,北大毕业,曾到美国当访问学者,后来被IDG的老板麦戈文相中,成为IDG在中国市场的开拓者。他的夫人,是当年在电大开讲公共英语课的郑培蒂老师。那一次会上,郑老师为我做同声传译。
我发言的题目是《与我们的合作将会是“成功之道”》。我说:中国的计算机产业,现在是两个方面军,一是传统的国营大厂,他们纷纷成立了“长城”、“长江”、“浪潮”等企业集团;二是以北京中关村一条街为代表的民办科技企业。这条街上群星灿烂,其中较有影响的,是“两通、两海”,即四通、信通、科海和京海。我向大家介绍了这支产业新军起步、发展和壮大的艰难历程。我说:“相信大家会对我们感兴趣,因为我们将是你们在中国投资电脑工业的新对象,与我们的合作,将会是一条成功之路。”
在介绍了民办科技企业的特点之后,我强调了我们的观念优势。其中包括开拓精神、企业家意识、赢利观念、竞争观念、人才观念、开放观念、时效观念……
我说:“也许,你们更关注我们的观念,因为志同才能道合。对你们来说,这都是一些办企业的常识。正因为我们在这样一些常识性问题上有共同语言,所以,与和我们合作,你们更有机会成功。”
这番话,不仅打动了与会的国外企业,也打动了参加会议的两位有改革思想的电子部官员,他们就是周慕昌和狄仲楷。会议期间,我和老周、小狄同住一家旅馆,大家朝夕相处,有机会作比较深入的交流。小狄是云南人,和云南电子设备厂素有渊源。这次在香港的邂逅,激发出耀眼的火花,是他率先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让四通来承包云南电子设备厂!
小狄向我介绍了这家国营大厂的大致情况:该厂建于1970年,是云南省属全民所有制企业。现有职工705人,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占42%,平均年龄35岁。有将近8万平方米的厂房和办公大楼。固定资产1800万元,1986年的产值3813万元,利润309万元,定额流动资金周转天数200天。在全国二十大IT企业中排行第十三。无论从哪种角度看,这都是一个漂亮姑娘。在二十大IT企业中,四通是老大,云南厂是十三妹。
虽然地处彩云之南,却是白富美。云南厂与意大利奥列维蒂(Olivetti)公司和美国优利(Unisys)公司都有长期的合作关系。 1985年,该厂用意大利政府的长期低息贷款250万美元,引进了一条非常漂亮的电脑生产线。他们的瓶颈是销售,市场开发能力弱。全年的销售量,这条生产线只需要开工8天。生产能力的严重过剩,是他们寻求和四通联姻的重要原因。
对我们来说,这是一次难得的机遇,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我知道:没有金刚钻,就不能揽这个瓷器活。而且,把这样一个洋而全的白富美交给一个乡下小子来承包,云南省、云南厂的主管部门省电子局,情何以堪。他们的面子,要丢到五百里滇池去了,会同意吗?还有云南厂上下七百多名干部、职工,他们的命运将从此改变,能接受吗?
从香港回来,带着这些问题,我和狄仲楷一起,飞了一趟彩云之南。老大要泡十三妹,能如愿以偿吗?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