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期出现一些问题是很自然的,但这些问题既然被称为“阵痛”,就要注意两点:
一,这“痛”不能时间太长,一长,就不是“阵痛”而是“久痛”了。
二,这“痛”应是事物演化过程中的自然之痛而非人为之痛。(至于什么是“自然之痛”,什么是“人为之痛”,我想不用我多做解释,能区分“天灾~人祸”含义的人都应该清楚。)
我的意思是,当“阵痛”在不知不觉中演变为“久痛”时,我们就该警觉:转型是否成了一场“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把戏?
保住既得利益集团的“特权”和“福利”是他们工作的“基本点”,是重中之重,至于“型”转得如何,“痛”的时间是长是短,他们并不关心。因为“那是你们的事”。
说“爬”
一个人排除艰难险阻上到险峻陡峭的山顶,我们形容他是“爬”上去的应该没有问题;但一个人上到月球上,说他是“爬”上去的就不确切了。能耐再大的人,单凭一己之力也“爬”不到月球上去——他要到月球上,身后非有个“团队”做他的后盾不可,仅凭他个人的“艰苦努力”,是断断上不去的。
同理,一个人上到某个重要的“领导岗位”,也不易用“爬”来概括。为什么呢?因为在我们这样一个以人治为特征的社会,任何领导岗位“安插”什么样的人,既有明文规定,也有上下心照不宣的潜规则。一个人如果不符合他所生存的那个社会选官用官的标准,任能耐再大,也是到不了“领导岗位”上的。
但为什么老百姓经常会说:“某某某是爬到局长的位子的”,“某某某爬的真快,几年就升为副部级了”?
我想这反映的是一种词语“借代”现象,用“爬”这个较形象的说法指代“拍马屁”、“舔菊”、“行贿买官”之类的龌龊勾当。
当然“爬”这个词的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一个官员若“升”得太快,用“爬”来描绘就显得蹩脚,于是老百姓就会换另一种说法——“这小子是坐直升飞机上去的!”
附注:本文写于2000年前后,未曾在公开媒体上发表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