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字狱囚徒编年录》第一卷第十四案(1960)

Lin Zhao林昭(1932年1月23日-1968年4月29日),原名彭令昭,乳名苹男,又名许苹,笔名令昭、欧阳英、慕容贞、小昭、高翔、任锋等,化名吕明,大学生、编辑、诗人、作家;在被打成“学生右派”遭监督改造三年后,1960年因在地下刊物上发表长诗被以“现行反革命罪”被捕,由此遭迫害监禁八年后被处决。

划清界限进“革命摇篮”

林昭于民国二十一年出生在江苏省苏州市,父亲彭国彦和母亲许宪民都是苏州名人,曾担任国民党官员。 1946年,十五岁的林昭考入苏州萃英中学(“苏州市第五中学”前身)读高中,次年初与几位同学创办“大地图书馆”,开始以“林昭”为笔名写作,并以另一笔名“欧阳英”在文艺团体“文青联谊会”所办的《初生》月刊上发表文章。同年暑假后,她转学到教会学校景海女中读高二。 1947年,林昭参加“苏州文艺社”,以笔名“慕容贞”在《大江南报》的《星火》文艺副刊发表文章。

1949年,中国共产党夺取全国政权,林昭恰好高中毕业,她不听父母考大学的建议,给母亲留下“活不来往,死不吊孝”的纸条,于7月1日进入她考取的中共“革命摇篮”──苏南新闻专科学校,随后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7年改名“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次年5月,她毕业后志愿加入“苏南农村工作团”参加农村土地改革。 1952年初,她被分配到私营《常州民报》任副刊编辑,此后两年撰写了数十篇报导、诗歌、相声等。当年冬天,她父母离婚,母亲许宪民带子女迁居上海。

1954年1月底,《常州民报》被迫终刊,林昭被转到“常州市文联”工作。同年夏,她以江苏省高考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新闻专业,作为“调干生”,每月工资二十五元。她入校后不久出任校刊编辑,次年春,她加入北大诗社并任月刊《北大诗刊》编辑。同年5月,中共在全国发动批判和清查“胡风反革命集团”和“肃反”运动。林昭给母亲写信说:“他们要我井里死也好,河里死也好,逼得我没办法,写了些自己也不知道的东西,我不得不满足他们……我没存心诬陷你。““今后宁可到河里、井里去死,决不再说违心话!”

1956年秋,中共北大党委决定停办《北大诗刊》,改办一个学生综合性文艺刊物《红楼》,林昭为编委之一,《红楼》第二期起,她与同年级的中文系文学专业学生张元勋为责任编辑。她还在《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报刊上发表诗歌。

“我年轻的心伤痕斑斑”

1957年5月1月,中共中央在《人民日报》上宣布开展全党“整风运动”的文件。 5月19日傍晚,北大学生响应中共中央“大鸣大放”、“帮党整风”的号召,掀起了后来所称的“五一九运动”,历史系三年级学生许南亭以“历史系一群团员和青年”署名在北大大饭厅东墙上贴出第一张大字报,质问:“青年团全国第三次代表大会,清华有代表,北大有没有?如果有,是谁?是谁选的?他能不能代表我们的意见?”哲学系学生一年级学生龙英华随之贴出一张小字报《要求开辟民主墙》:“一、要求取消党委制;二、要求取消政治课必修制度;三、开辟民主园地,让同学给党提意见,帮助整风。”数学系三年级学生陈奉孝等四人贴出《自由论坛宣言》,进一步提出确保民主和自由的要求。此后很多学生群起响应,当时影响最大的是中文系三年级学生沉泽宜、张元勋的长诗《是时候了》,以及物理系四年级学生谭天荣的《一株毒草》、《二株毒草》等大字报和他在广场上发表的演说和辩论。次日,林昭以长诗《这是什么歌》支持张元勋等学生,并在5月22日的广场辩论中反对所谓“右倾言论是反革命煽动”等指控。月底,陈奉孝、谭天荣等学生成立“百花学社”,创办刊物《广场》,张元勋任主编。林昭以笔名“任锋”在《广场》发表诗歌《党,我呼唤》:“奇怪的谴责像马刀砍来,我年轻的心伤痕斑斑……”她当时正在《中国青年报》实习,为了《广场》经常回学校与张元勋等协商,张也数次到报社去向她请教。

同年6月8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这是为什么? 》,中共中央开始把“整风运动”改变成“反右斗争”,全国三百多万知识分子、学生、干部和民主党派人士被打成“右派分子”,成为新的专政对象。北京大学八千多师生员工,有七百一十六人被打成右派,包括陈奉孝、谭天荣、张元勋、林昭等五百九十六名学生。校刊《红楼》发表多篇揭批林昭的文章──《翩然〈红楼〉座上客,竟是〈广场〉幕后人──如此林昭真面目》、《幕,拉开来! ──林昭是〈广场〉的幕后谋士》、《林昭,什么时候摇身一变? 》和《评〈党,我呼唤〉》,指控说:

《是时候了》发表后,林昭写了《这是什么歌》的长诗支持张元勋,而当中文系三年级的党员准备批驳张元勋的时候,林昭说:“你们共产党员就会拿着大棒等着打人。”

她在十六斋前宣称:“党团员存在‘组织性与良心的矛盾’。”

她在背后不是说党对整风没有诚意,就是说哪个党员不顾人家死活。

林昭名义上是《红楼》的编辑,但当张元勋要退出《红楼》另立“广场诗派”时,林昭反对,认为应该留下来用自己的观点去影响《红楼》,削弱党对《红楼》的领导。

《红楼》选编《整风运动特辑》时,她主张将张元勋的《是时候了》和王国乡的《一个积极分子的自白》两文选入。她还推荐右派词人戴佳珊的作品,因为她特别欣赏“官僚主义今犹在,只是招牌改”这样的句子。

在肃反运动的时候,她深夜坐在未名湖边,大声朗诵屈原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来发泄不平。其实她不是“上下求索”,而是“左右求索”。

整风运动以来,她愤怒一阵,沉默一阵,一会儿高呼:“我是剑,我是火焰。”一会儿又转过来问:“你们党员对我的看法怎么样?”

林昭是北大的第二批“右派”,受到开除团籍、保留学籍、留校劳动察看的处分。林昭吞服了两盒火柴头自杀,被同学发现及时抢救过来,获救后大声说:“我决不低头认罪!”被学校当局认定为对抗组织、态度恶劣,加重处分为“劳动教养”三年,只因体弱多病,经常咳血,才得以免送西北劳改,而留在新闻专业资料室,到学校苗圃劳动,“监督改造”。林昭被划为“右派”后,母亲许宪民也受到打击,工资由三百元减至二百元、一百二十元。

1958年6月,北大新闻专业合并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林昭也随之过去接受“监督劳动”,与同在资料室“劳动察看”的人大学生“右派分子”甘粹恋爱;甘粹提出结婚申请,但被校方以谈情说爱是抗拒改造为由而不予批准。 1959年9月,甘粹被发配到新疆劳改,林昭心情更受打击,病情恶化,获准由母亲接回上海养病。

“此生宁愿坐穿牢底”

1960年,由于1958年“大跃进”失败引起的大饥荒已经全国蔓延,饿死人越来越多。兰州大学历史系右派学生张春元等在甘肃农村劳改的一批右派学生、教师等串联谋求救国救民之道,通过上海就读兰州大学的研究生顾雁与林昭取得联系并专程到上海面谈,得到她赠送的《南斯拉夫共产党纲领》一书和新作长诗《海鸥之歌》,回甘肃后参照该书写成《当前的形势和我们的任务》,提出“要在中国实现一个和平、民主、自由的社会主义社会”,并将《海鸥之歌》单独油印成宣传资料;随后又创办油印刊物《星火》,首期发表了林昭的长诗《普罗米修士受难的一日》。同年7月,《星火》主要领导人张春元被捕,随后被捕的还有与他一起劳改的学生、教师等三十九人,以及同情和支援他们的数十名当地农民以及前武山县委书记杜映华。 10月24日,林昭也因两首诗歌涉案以“现行反革命罪”在苏州被捕,后关押到上海第一看守所。一个月多月后,她父亲彭国彦吞食老鼠药自杀身亡。

1961年,林昭被转到上海静安分局看守所关押,经常向家人索要白被单,用以撕成条条写血书,写下组诗《牢狱之花》、《思想日记》等。 1962年3月5日,林昭因肺病复发得以保外就医,被母亲接回苏州家中。 7月,她写了《给北大校长陆平的信》,呼吁他效仿蔡元培校长主持公义,营救被迫害的学生,此信交派出所户籍警转交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法院。 9月,她与苏州的“右派分子”黄政起草了“中国自由青年战斗同盟”的纲领和章程,制定了《行动计画》、《初期组织形式》等文件,并联系上海的无国籍侨民阿诺‧纽门,要求他将《我们是无罪的》、《给北大校长陆平的信》等四篇文章带到海外发表。

1962年11月8日,林昭为此再次被捕,关押于上海提篮桥监狱,亲人不许探望。 12月,她由狱方安排到上海精神病院检查,被院长粟宗华鉴定为精神不正常。她在狱中因抗议虐待,多次绝食、自杀,1963年6月18日,林昭的《绝食书》中写道:

一息尚存,此生宁愿坐穿牢底,决不稍负初愿,稍改初志。

1963年8月,林昭移拘上海第一看守所。 1964年12月2日,林昭接到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检察院起诉书,5日到法院出庭受审,1965年5年31日再次出庭,被以1962年度判决书定为“反革命罪”,判处有期徒刑二十年,随后转押到上海提篮桥监狱女监。次日,林昭刺破手指,用鲜血写了《判决后的申明》:

这是一个可耻的判决,但我骄傲地听取了它!

据1965年上海提篮桥监狱在所《林昭在服刑改造期间重新犯罪的主要罪行”中记载:

林犯关押几年来,一贯拒不接受教育,书写了大量的反动血书,如《灵耦絮语》(约十八万字)、《基督还在世上》、《不是练习──也是练习》、 《练习二》、《练习三》、《鲜花开放在悲壮的五月》、《囚室哀志》、《秋声辞》、《自谏》、《血诗题衣》、《血衣题跋》等数十万字。虽经工作人员多方教育,并采取了单独关押、专人管教、家属规劝等一系列管教措施,但林犯死不悔改,公开扬言:永远不放弃宗旨而改变立场。

此外,林昭还写了大量日记和家信。

1966年5月6日,刚刑满释放仍在监督劳动期间的北大同学张元勋偷偷到上海,以“未婚夫”身份偕同林昭母亲到上海提篮桥监狱看望她。林昭对张说:

我随时都会被杀,相信历史总会有一天人们会说到今天的苦难!希望你把今天的苦难告诉未来的人们!并希望你把我的文稿、信件搜集整理成三个专集:诗歌集题名《自由颂》、散文集题名《过去的生活》、书信集题名《情书一束》。

1968年4月29日,林昭接到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海市公检法军事管制委员会1967年度改判的死刑判决书,血书:

历史将宣告我无罪!

当天下午,林昭在上海龙华机场被秘密处决,年仅三十六岁。

两天后,5月1日,公安人员到林母许宪民家,索取五分钱子弹费。许宪民此后精神失常,1975年在上海外滩自杀死亡。

1979年1月,北京大学党委发出改正林昭错划右派的通知。 1980年8月22日,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以精神病为由判决撤销以前的两次判决,宣告林昭无罪;1981年1月25日,上海高院复判撤销五个月前以精神病为由的判决书,再次宣告林昭无罪。 1980年代,林昭的档案包括狱中血书一度公开,但不久又被封存。

2003年,独立制片人胡杰根据五年中寻访认识林昭的八十人的录影纪录及拍摄到的林昭狱中文稿,制作了纪录片《寻找林昭的灵魂》。 2004年4月22日,苏南新闻专科学校与北大部分师生集资立碑,将林昭的骨灰安葬在苏州市木渎镇灵岩山的安息公墓。

2005年,国际笔会独立中文笔会特设“林昭纪念奖”,主要表彰三十五岁以下的后继者,以资纪念这位思想先驱和自由斗士。国际笔会狱中作家委员会正好成立于林昭被捕入狱的1960年,遗憾的是当时尚不知处于封闭的中国大陆的狱中作家案件;因此在纪念“因作家畅所欲言”五十周年的活动中,独立中文笔会狱中作家委员会将林昭作为每年一典型案例的中国第一案以警世。

参考资料:

  1. 陈伟斯,《林昭之死》,《民主与法制》1981年第3期。
  2. 刘发清,《一个不屈的英魂──忆林昭》,《随笔》1988年第1期。
  3. 彭令范,《我的姐姐林昭》,《今日名流》1999年第2期
  4. 许觉民编《林昭,不再被遗忘》,长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
  5. 张元勋,《北大往事与林昭之死》,《今日名流》2000年第2期。
  6. 崔卫平,《用纪录片传唱英雄的故事――关于《寻找林昭的灵魂》》,《南风窗》2004年第3S期。
  7. 江菲,《寻找林昭》,《冰点》周刊2004年8月11日。
  8. 摩罗,《圣女林昭复活记》,《社会科学论坛》2005年第10期。
  9. 陈子明,《1957年“主动右派”的三种类型》,《民主中国》2007年4月12日。
  10. 赵锐,《祭坛上的圣女──林昭传》,秀威资讯科技出版社,2009年。
  11. 房文斋,《我为林昭拍了张照片》,《南方周末》2009年3月4日。
  12. 吴庸,《北京大学1957年的〈广场〉重印忆往》,《观察》2010年8月17日。

来源:张裕:《从王实味到刘晓波:中国当代文字狱囚徒编年录》

English Translation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