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数以百万计且数量还在保持上升趋势的人们,声称他们相信生命将毫无疑问地在死亡那一刻终结——也就是说世界上不存在上帝、死后的世界或者神 圣计划。这表面上看起来能够成为一种势头——尽管它缺乏欢呼声。在一些国家,广泛得到认可的无神论从来就没有得到更大规模的普及。

“毫无疑问,相较以前,如今无神论者无论是从规模上还是从占人口比例上都是增多了,”任职于加利福尼亚州克莱尔蒙特的匹泽学院社会学和宗教学教 授、《世俗生活》作者菲尔·朱克曼说道。根据一份涵盖全球57个国家超过50000人的盖洛普全球调查,2005年至2011年期间,声称信教的个人由原 来的77%跌到了68%,同时,自我认定为无神论者的比率上升了3%——这意味着全球不信教的总人口的比例占了13%。

尽管无神论者显然还未成为多数,但这些数据是否是某些事情将要发生的先兆?让我们试想一下这种趋势发展下去,某一天宗教是否就会完全消失?

预测将来是不可能的,但是,综合我们对宗教的了解——包括它起源的原因以及一些人信奉它而另一些人对它嗤之以鼻的原因——我们也许能够找到宗教关系可能在近几十年甚至几个世纪演变的蛛丝马迹。

UKRAINE-POLITICS-UNREST
图为今年早些时候乌克兰的一位牧师在基辅工会大楼的废墟举着十字架(来源于盖帝图像)

学者们还在试图梳理驱使个体或者整个国家走向无神论的复杂因素,但是很难找到其中的共性。宗教的部分吸引力在于它为无常的世界提供了一种安全感。 所以毫无惊奇地,那些有着最高比例的无神论的国家往往是那些给国民提供了相对高水平的经济、政治以及生存环境的稳定。“社会安全似乎有损宗教信仰,”朱克 曼说道。

他补充说,资本主义对科技和教育的追求也似乎与一些人群中宗教狂热的衰败有某种关联。

信仰危机

日本、英国、加拿大、韩国、荷兰、捷克、爱沙尼亚、德国、法国、乌拉圭(大部分国民都有着欧洲根源),这些国家在约一个世纪前宗教仍占据着重要位 置,但现在却成了世界上信教率最低的几个国家。这些国家都拥有健全的教育、社会保障系统以及非常低水平的不平等,总体上都是相对富裕的国家。“一般来说, 人们对不太可能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情并不感到过分恐惧,”任职于新西兰奥克兰大学的心理学家昆廷·阿特金森解释道。

图为也门女孩们展示出她们迎接斋月的结束而装饰着传统指甲花图案的手(盖帝图像)

然而,信徒的减少似乎正在全面发生,波及一些宗教势力仍非常强大的国家如巴西、牙买加和冰岛。“今天很少有社会学家会比40、50年前更加信教,”朱克曼说,“唯一例外的国家是伊朗,那里的情况比较复杂,因为信教的人们可能会隐藏他们的信仰。”

美国也是一个极端的例外,作为全球最富有的国家却拥有着最高的信教率。(但是,近期一份皮尤调查显示,在2007至2012年期间,声称是无神论者的美国国民由1.6%升到了2.4%。)

加拿大范库弗峰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实验的心理学家、《伟大的神》作者洛伦萨扬提醒,无论如何,减少并不意味着消亡。生存安全并没有看起来那么可靠。 仅仅在一瞬间,事情将变得面目全非:醉驾的司机可能会让我们挚爱的人命丧黄泉;一场龙卷风可能摧毁一座城镇;医生可能会给你发出临终诊断。随着在接下来如 影随形的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破坏以及资源储存量稀缺,这些苦难和不幸可能会刺激宗教狂热的发生。”“人们想要逃离苦难,但又不能摆脱这种命运,所以他们想 要找到生存的意义,”洛伦萨扬说,“由于某种原因,宗教似乎给了那些受难中的人们以生存意义——作用远远超过任何我们所熟知的现世理论。”

图为菲律宾超强台风“海燕”的幸存者在宗教队伍中游行示威(盖帝图像)

这个现象频繁地在全世界医院的等候室和灾区上演。例如在2011年,一场灾难性的地震侵袭了新西兰的克莱斯特彻奇——一个高度世俗化的社会,紧接 着,受灾者中就突然爆发了宗教狂热,但是这个国家其他地区却仍保持着世俗化。虽然这条法则(译注:指前文提出的苦难会引发宗教狂热的观点)确实存在着例外 ——例如二战后的日本宗教骤然减少——但总体来看还是与克莱斯特彻奇模式相一致的,朱克曼介绍。“如果经历过某些糟糕的事情就足以使全体人类变成无神论 者,那么我们都将是无神论者咯,”他调侃说。

神的旨意

但即便这个世界上所有的麻烦事都奇迹般地得到完美的解决,然后我们都过上了彼此平等的和谐生活,宗教可能还是会在陪伴在我们身边。这是因为由于人 类进化中一些不太寻常的特征,在我们神经心理学里存在着一个“神形孔”(译注:god-shaped hole,通常译作“神形孔”,是歌词名和书名,如 Plumb演唱的God-shaped Hole 意为每人心中都有一个洞,要靠神的精神来填满)。

图为在普林节(译注:犹太人的节日,纪念犹太人免遭哈曼屠杀的幸运节日)中的一名拉比(译注:犹太教宗教领袖)(图来源于盖帝图像)

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研究一下“双历程理论”。这个心理学的重要内容认为我们有两套非常基本的思维模式——系统一和系统二。系统二是不久前才被进化出来的,它是我们头脑中的某种声音——永远不会沉默的陈述者——帮助我们有逻辑地计划和思考。

另一方面,系统一是直觉的,是本能的,也是无意识的。不管这些功能是哪儿产生的,它们总是在人类当中进化。它们是生存专家。系统一赐予我们对腐烂 的肉表现出本能的恶心的功能,让我们能够灵活使用母语进行交流,也给了婴儿辨别父母以及区分有生命物和无生命物的能力。它方便我们寻找更好地理解周围世界 的模式,以及找到看似混乱无秩序的事情的规律所在,如自然灾害或我们挚爱的人的死亡。

图为一个印度锡克教教徒在自由日或称排灯节(译注:地位或许相当于中国的农历新年)点燃蜡烛。(图来源于盖帝图像)

除了帮助我们来认识到周围世界的危险以及寻找同伴,一些学者认为系统一还推动了宗教的起源以其长久的存在。例如,系统一让我们自然地趋向于看到生 命的力量——一种被称为“灵性”(译注:原文为hypersensitive agency detection,小译表示宗教类书籍看得不是很多,无能 为力,各位看官请见谅,有大大知道准确含义的请不吝指教哈~)——不管我们在何处,也不管它们是否在那里。在几个世纪之前,这种趋势或许帮助我们避免了潜 藏着的危险,例如在草丛间弓身的狮子又或者是潜伏在灌木丛中的毒蛇。但是它也让我们对推断看不见的代理人的存在变得敏感——无论它们是一个默默注视着人类 的仁慈的神,还是一个意图以旱灾或在阴暗处隐藏着的怪物来惩罚我们的没有得到抚慰的祖先。

相类似地,系统一鼓励我们用一种二元论的视角分析事物,也就是说我们很难将心和身作为单一的个体。这种趋势在人类发育的早期就会显现出来:幼小的 儿童,不管他们的文化背景如何,总会倾向于相信他们拥有一颗不灭的灵魂——在诞生于世上之前,他们的精神实在或者说人格已经在某个地方存在,并且将长久地 存在着。这种性情很容易就可以与现存的宗教联系起来,或者说——增添一些创造性——引导它自身设计出原创的概念。

一名印度教徒在太阳神节(译注:印度教的宗教节日,在那一天人们会斋戒一日,并敬拜太阳神,以祈求明天更美好)到来的前一天(图来源于盖帝图像)

“我的一名北欧日耳曼语系心理学家同事是无神论者,他告诉我他三岁的小女儿最近走到他面前然后说,‘上帝无时无地不存在。’他和他的妻子都搞不清 楚她从哪里得到种种观念,”贾斯汀·巴雷特,加州帕萨迪纳市的富勒神学院人类发展研究中心的院长、《天生的信徒》作者说道。“对他的女儿来说,上帝是一位 年长的妇人,所以她不可能是从路德教会那里获得这种想法的。”

基于这些原因,一些学者相信宗教是作为“我们认知倾向的一种副产品”出现的,罗伯特·麦考利解释道,他本人是乔治亚州亚特兰大市的埃默里大学思 维、大脑以及文化中心的院长,和《为何宗教是自然的而科学不是》的作者。“宗教是为了探索和开发人类这些自然潜能而进化出来的文化安排”

难以打破的习惯

无神论者必须与这种文化上和进化上的重负作斗争。人类自然地想要相信它们是一种更大个体的一部分,而且生命并不完全是琐碎的。我们的思维渴求目的和解释。“通过教育,接触科学以及辩证逻辑,人们就可能停止相信他们的直觉,”罗伦萨扬说道。“但是直觉永远影响着我们。”

图为阿塞拜疆的穆斯林在斋月结束时的朝拜(图来源于盖帝图像)

另一方面,科学——许多无神论者和非信徒试图寻找探索自然世界的关于选择的系统——并不是一个可以轻易下咽的认知药丸。科学是关于纠正系统一的漏 洞的,麦考利解释道。我们必须接受地球在自转,尽管我们并没有亲身经历这种感觉。我们必须承认进化是绝对中立的而且并不存在宇宙最终的设计或目的,尽管我 们的直觉告诉我们并非如此。我们也发现非常难以承认自己的错误、拒绝偏见以及接受我们理解的真相已经随着新的实证数据的收集和测试得到了改变——这些都是 科学的主题。“科学是认知上的不自然——。它很难懂,”麦考利说,“另一方面,宗教更多是我们不用通过学习就能掌握的,因为我们已经非常了解它了。”

“有证据显示,宗教性的想法是通往最低限度抵抗的道路,”巴雷特补充,“为了摆脱宗教,你必须从根本上改变我们人性中的一些属性。”这种超越生物 学的观点可能为我们提供了解释下列事实的视角,即虽然20%的美国人并不隶属于任何教会,但是他们中的68%说他们仍旧信仰上帝,37%自我描述为唯灵论 的。即使没有有组织性的宗教,他们还是相信有某种更伟大的个体或者说生命力量在掌控着世界。

图为佛教僧人向位于柬埔寨的小船佛塔(原文Sampov Treileak 疑为柬埔寨语言高棉语,应该是柬埔寨的某处,小译再次阵亡)的庆典仪式列队进发(图来源于盖帝图像

相似地,世界上许多明确表示他们不相信上帝的人们仍然怀藏着迷信的倾向,例如相信妖怪、星座、因果报应、心灵感应或转世为生的存在。“在斯堪的纳 维亚,相当大一部分人说他们并不相信上帝的存在,但是超自然的迷信信仰似乎比你想象的要严重,”罗伦萨扬说道。除此之外,非信徒常常屈从于可以被解读为宗 教代理的事物——运动队、瑜伽、专业机构、自然的力量,诸如此类——来指导他们生活的价值观。有相关的确切证据表明,巫术在全美正获得越来越多的人气,异 教信仰似乎成了英国增长最快的宗教。

非信徒的宗教体验也可能以其他更超乎寻常的方式出现。同在人类发展研究中心的人类学家莱安·霍恩贝克发现,有证据显示魔兽世界呈现了精神世界的重 要性,例如,对中国玩家来说就是如此。“魔兽世界似乎提供了发展某种道德品质的机会,而这些机会是在现实社会中无法实现的,”巴雷特说,“人们看起来拥有 一个想象中的世界供他们发展宗教性的想法,而这些想法——如果不是通过宗教本身构建——就会以一种你意想不到的方式冒泡。”

圈内人集团

此外,宗教促进了团体的内聚力和合作。在古代社会,来自全能神监视着越矩的人类的威胁使人类社会的秩序得以维持有可能实现。“这是一种超自然的惩罚假说,”阿特金森解释,“如果每个个体都相信这种惩戒是真实得,那么他们就会聚集成各种团体。”

一位在泰国素食节上的信徒(来源于盖帝图像)

而且,人群中的动乱和苦难可能在这里发挥了作用,通过帮助推动有着更严格的道德准则的宗教的产生。在最近的一份涵盖全球将近600个传统社会的宗 教信仰系统的报告中,新西兰惠灵顿大学的约瑟夫·巴布里亚和他的同事们发现,那些有着更为严酷的气候状况或容易遭受自然灾害侵袭的地区更更可能发展出道德 意义上的神。这是为什么呢?有帮助的邻居往往意味着生和死之间的区别。在这层意义上,宗教成了一种有价值的公众事业。

“当我们看到某些普遍事物,它们如此迅速地产生和发展,而且在文化中保持持久稳固的地位时,那么将它视作服务于一种合作的功能就是合理的解释,”巴布里亚说。

最后,宗教如此流行的背后也有着一些简单的数学计算。在各种文化中,更信教的人们往往比那些不信教的有着更多的孩子。“有非常充分的证据可以佐证 这一点,”罗伦萨扬说,“即使是在信教徒中,倾向于保守的一派比倾向于自由的有着更高的生育率。”再加上孩子们一般来说在是否信教的问题上都会跟随父母的 轨迹成长,一个完全世俗化的世界就貌似不太可能实现了。

持久的信仰

基于上述所有的原因——心理学上的、神经学上的、历史的、文化的以及逻辑学上的——专家猜测宗教就可能永远不会消亡。不论是通过恐惧或者敬仰形成的,宗教在使自己长久存在问题上非常成功。如果不是这样的话,它也不会在那么长久的岁月里与我们并存了。

甚至我们撇开基督教、穆斯林、印度教神以及其他所有的宗教神不谈,超自然学说和唯心论将几乎一定地继续甚嚣尘上。同时,一些宗教信仰体 系离我们也可能只是一两场灾难的距离。“即使是最棒的世俗化的政府也不能在任何事情上庇佑你免受伤害,”麦考利解释。一旦我们发现自身正面临着生态危机、 全球核战或一场即将发生的彗星碰撞,神就会浮现。

人类在面对苦痛和灾难面前需要抚慰,一些人必须想着在他们死后还有另一个世界,以及他们是被一个无形的个体所爱着的,”楚克曼说。“永远会有人信教,他们如果成为主流的话,我也并不会觉得意外。”

(本文来源:译言网 )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