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候是2001年4月16日,星期一,复活节第二日,无事,偶翻得《读者》1995年第7期的旧杂志,有署名朱维之《希伯莱文化谈丛》文,读而好,编辑之。

希伯莱人,即古犹太人或古以色列人。本为中东闪族的一支,游牧于阿拉伯半岛南边,逐水草而居。公元前3000年,他们越沙漠,迁两河流域,发展了古巴比伦和古苏美尔文化;再北、再西到巴勒斯坦即迦南,成为哈比鲁人——希伯莱人——以色列人——犹太人。其间,他们有了自己的国家,然后亡国,被分割、被驱逐流散1700多年。但他们依靠一本《圣经》、依靠摩西“十诫”,依靠“三位一体”,迎来了民族的复兴,迎来了对于人类文明的卓越贡献,彪柄史册。依今天而言,希伯莱人和希伯莱文化的坚守和奇迹是唯一的,但它的坚守道路和意义,昭示一切精神价值的坚守的道路和意义。

希伯莱人和希伯莱文化的奇迹是怎样创造的?朱维之先生这样写、欧阳先生这样编辑道:

论到犹太人的民族性特点,可以用“走出去,站得稳”6个字概括。“走出去”就是冒险、创新的精神,不以现状为满足。“站得稳”是不忘本,不向恶势力投降,坚守原则,保持祖宗传统的习惯、戒律……他们在古代,很早就摆脱了崇拜木石的下级宗教,率先进入哲学的高级的一神教,并用高度的诗歌、音乐、文学等富于艺术的手法创造了《圣经》那部传诵全世界的奇妙文库。在现代则于科学的领域占了鳌头。这些都是他们“走出去”的冒险、创新精神的果实。

这个小小的民族,一开头就在各个古文明大国的欺凌下生活,尤其是从古埃及的长期奴役下挣脱出来,以《出埃及记》为史诗的杰作,在摩西、约书亚领导下的40余年的战斗,在大师们领导下的军事民主制下,达到大卫的统一王国时期的黄金时代。

公元前587年,犹太王国亡于新巴比伦时,人们把竖琴挂在柳树上,宁可缄口,不肯为敌人唱锡安之歌。并发誓说:若为敌人弹琴,愿这手干枯;若忘了锡安,而为敌人歌唱,便愿喉舌僵硬,不能再唱。

公元前2世纪时,希腊化时期,安提阿齐四世要犹太人希腊化,施行暴政,强迫他们去吃一向不吃的献祭猪肉。信仰坚定的老人以利撒拒不肯吃,敌人撬开他的嘴,塞进猪肉,他宁死不屈,吐出来,并自动走赴刑场。管祭物的祭师是他的老友,偷偷对他说:“我用羊肉代替猪肉,你吃了它像吃猪肉一样,可以免死。”他说:“这种欺骗手段与我这么大年纪的人不配。人家会以为我90岁了还放弃信仰,所得只不过多活那么一点儿时间,却带给自己屈辱和羞愧,还会给青年人做个坏榜样,误入歧途,白活这么大岁数。”他便英勇就义,给青年留下榜样,给民族留下光辉。

有一位母亲和7个儿子也都这样死去。6个儿子死了,轮到小儿子时,敌人以为母亲最爱小儿子,便要她劝小儿子听话吃猪肉,母亲心里斗争了一会儿,便用希伯莱话对小儿子说:“跟你6个哥哥一样勇敢地死吧,将来复活时,我会把你们一起领回来。”小儿子死了,母亲也直赴火刑场而死。

(此刻,你是生出对“邪教”的刻骨仇恨,还是对忠于信仰的人们的无限崇敬?)

公元70年和135年,犹太人最后两次对罗马帝国抗战失败时,最后的营垒马撒达和贝塔尔要塞的守军全部自尽,没有一个人投降。这样的民族和气节,虽败犹荣。

公元70年的失败,首都耶路撒冷被毁灭,民族思想的中心圣殿被毁灭,《圣经》被烧,犹太教的礼仪被废止,没有了政权,没有了国土,国破而山河不在。135年的失败引来了更惨的灾难,犹太人被杀、被驱逐流散到世界各国达1700多年之久。1700多年的流散生活,没有祖国,没有法律保障,到处受人驱赶、杀害、侮辱,但靠摩西传下的一神教信仰和律法为纽带,使他们在精神上仍有一个不死的民族魂。走出去,站得稳,经过千辛万苦,仍能恢复希伯莱语和希伯莱文化特色,回到祖宗的根据地,成立了新的以色列国,而且具备了现代化的条件和高度的文化水平……这与希伯莱人历代祭司、先知、拉比等不断地在鼓励他们,鞭策他们,从而坚守不移密不可分。

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也源远流长,蜿蜒曲折。它的衰竭、苦难与“有奶便是娘”、“良禽择木而栖,良将择主而侍”、“好汉不吃眼前亏”等吃饭、活命哲学紧紧相连;它能够延续至今,又离不开“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王国维自沉、陈寅恪拒绝北上而写《柳如是别传》的坚守的真精神。处今日喧嚣浮华尘寰,人们对顾准、王小波、王国维、陈寅恪等物事关注的意义,莫非在此!

编辑到这里,才记得昨日的复活节与12年前的复活节的关系:硕鼠、蠢猪、丑牛、毒蛇、笨羊、烂龙、恶虎、走狗、媚猴、肉鸡、弱兔、驽马十二畜牲的脸都露过一次了。从头里看过去,一位叫胡耀邦的中国人刚刚离去,然后是一场有数百万、上千万人自愿参加的和平民主运动及其被血腥湮灭。12年来,当年在街头巷尾呼唤的人们,你现在散落何方?是贫贱还是高贵?你是否还会想起这件事?你是否还愿意说起这件事?你是否把你的竖琴为强权弹起?你是否为那时你真心鄙夷的人歌唱?你是否还会为那些在你身旁或视野内喋血夭折的生命心痛、忧伤?你是否还会对此惆怅?

四月已经踩在我们心上,六月不远,感觉中,空气会凝结。那一天,我和友人相约——停止进食。今年,我自己还会想起伯夷、叔齐、王国维、陈寅恪,还有那些希伯莱人或犹太人或以色列人坚守的道路和意义。

《议报》第1期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