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万上亿中国运动迷的屏息期待下,29岁的李娜在法国巴黎罗兰加洛斯红土球场上,夺下本届法国网球公开赛女单冠军,也成为首个摘下大满贯桂冠的亚洲球员、中国球员。周六晚上,当“中国娜”以超水平表现在两局内压倒对手、倒地仰天高呼胜利时,无数支持者也激动地分享她改写历史的一刻,一个时代新偶像从此诞生。

互联网上铺天盖地一片膜拜“李娜英雄”,高呼“娜么美”、“娜么爽”、“娜么骄傲”的帖子。李娜获得的评价似乎还高于刘翔,因为相对于田径,网球被视为职业化、市场化程度更高的运动。在中国的语境下,人们的崇拜还隐含弦外之音:李娜是脱离举国体制、以单飞方式获胜的案例,她这几年参赛夺奖没有用到纳税人的钱;她的胜利,被视为带反叛因素的胜利。有网站就盛赞她是“举国体制外的娜神话”;还有专家引用经济概念,称之“民企的胜利”。

单飞的特质尤其清楚体现于李娜的夺冠感言。她是这样说的:“谢谢赞助商,谢谢组织者和球童,非常感谢自己的团队。”在用湖北家乡话给一个朋友祝贺生日后,李娜又说:“谢谢所有的人,我觉得明年我还会来。”

微博上,不少人回忆起另一名中国世界冠军的故事。2010年,19岁的周洋夺下冬奥会女子短道速滑1500米金牌,她赛后受访时说,得了金牌会让父母生活得更好,这句质朴的话不料惹来国家体育总局领导不点名批评,指她没有首先感谢国家。结果,小周洋不久后二度受访,就调整了感谢对象的顺序,先感谢国家、然后感谢所有支持者、再感谢教练、工作人员,最后感谢父母。父母的“排名”降到第五位。

从周洋到李娜,前者被要求感谢国家,后者理直气壮地感谢赞助商,这其中的反差让人感到唏嘘。昨天,就有评论人写道:“这首先是李娜个人的胜利,然后才是中国和亚洲人的胜利,作为中国人的一员,我想先感谢李娜。”

运动员夺冠后需要感谢谁的问题,竟然会在赛事结束后成为人们批评政府官员的争议话题,这其实是凸显了国内越来越明显的两种对立力量。首先、尽管中国发展市场经济已多年,体育领域依然保留经济时代的显著特色,在个别项目引入商业化因素的同时,举国体制仍牢固的存在着;但在另一方面,对举国体制,对国家包办一切的全能体制做法的批评甚至厌烦,已成为舆论界精英话语中的主流。

对“李娜式反叛”的讴歌,也折射了部分精英对国家整体改革裹步不前的批评立场。例如将李娜比喻为民营企业,就是借题发挥,从体育新闻引申到经济领域的“国进民退”现象。

回头看看中国的体育发展与国际体育赛事成就。不可否认,举国体制在上世纪最后20年里,让中国夺得不少竞技体育桂冠。然而,当时代与社会要求发生明显变化,旧模式却没有丝毫退场迹象,不耐烦的人就越来越多。

2008年奥运期间,中国观众对海外军团的友好态度,再看2010年舆论对周洋的支持,都说明受教育的中青年一代,在思维上已相当国际化,他们不再将运动员视为国家的“资产”,强制运动员为国家荣辱负责。反之,官僚集团却可能挟“国家”之名,来谋求不一定与国家有关系的名利。批评运动员没有首先感谢国家,正是“官气”的典型表现。

这回,当年得到体制同意放飞、本身也勇敢单飞的李娜,为自己挣得了爱感谢谁就感谢谁的自由,也证明了不依靠举国体制的中国个人,也能在体育赛场上成功。据报道说,她在其他访问中又表示,虽然单飞了,自己的成长离不开青少年时期举国体制的培养。这种大方表现,说明过去与现在,不需要成为势不两立,肯定一面就必须否定另一面的紧张关系,关键是旧体制要让道,尊重个人的发展空间与自由。如果国民思想与社会要求已进入新世纪,旧体制却牢固不变,只会越来越激起民众情绪化反弹,导致现在与过去都一并被否定。

(联合早报网)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