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志强在当下的影响力无法低调,开庭前全国全面拉网警告,开庭现场聚满外交官及访民。

浦志强案已经开庭,在此之前,因为当事人要低调,外界也几无声音。然而,浦志强在当下的影响力无法低调,不仅开庭之前全国全面的拉网警告,开庭现场也聚满了各国外交官、外国记者和访民。

法庭外的激烈对抗,和法庭内的保守辩护,形成了鲜明对比。前学运领袖周封锁在推特上表达,「体制内发展,给浦志强提供了机会,可以成为今天的公众人物。如果不提八九六四,浦志强的事只是鸡零狗碎,消解了26年的积累。」这种声音相对零散,更多的声音是希望浦志强自由的呼声,与法庭内围绕被指控的微博言论进行的言论自由辩护相呼应。其中一种代表言论,表示浦案是中国法治进程的分水岭。这样的表达用在另一个人身上或许是一种斗争的策略,但放在浦志强身上完全不合适。如果2015年12月是中国法治的分水岭,那么他积极参与的1989年6月岂不成了政府依法处置暴徒。

将一个举世关注的政治大案,弱化到生活层面,很类似近来的流行做法。在媒体界,不知何时起盛行的一种写法,就是将个案冲突中公民与权力的碰撞,解构为两个自然人在特定历史时空中的交会。这样的写法不容易犯忌,读起来也颇为类似知音体,细腻的生活细节和命运的无奈让人敢看,民间弱女子手刃官员变成了戏剧化的冲突。如果普通案件做这样的处理,倒也罢了,浦志强的案件,真的能割裂开大的历史背景吗?

我也想起了和浦志强同一个律所,并且也在这一时期被刑拘的律师夏霖。据他自己的描述,他还是贵阳一个成功律所的合伙人时,日日声色犬马,而余世存先生的一篇鞭策八九一代的文章,让他毅然做出决定,离开麻将桌,前往北京。在参与数起公民权利的案件以后,他如今也以涉嫌经济案件的名义身陷囹圄。如果坊间非强调只能用六条微博定浦志强的罪名,说明浦志强的清白,让人抓不住其他把柄,那么夏霖岂不就成了不清白的一类。八九之后,无论是一直坚守的浦志强,还是后来又燃起青春激情的夏霖,今天的案件都是一代理想主义者的悲剧命运,而不是一个人网络言论的遭遇。

浦案得到高度关注,浦志强本人的名声,一方面是他多年来长期在体制空间边缘行动的积累,而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他在八九运动中的突出身份,留下了深深地历史烙印。有了后者的支撑,他在体制空间内推动渐进的努力,更能拥有凝聚体制内外改良派共同高度支持的道义基础。八九学生的身份,承载了历史的苦难,也凝聚了在苦难中继续前行的坚韧,作为八九后的翘楚,成为众望所归的公众人物。

这和周封锁先生所言的26年积累之说倒是不谋而合。而全世界对案件的关注和声援背后,八九的烙印无可抹去了。

文章来源:东网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