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其实何止鼓掌,欢呼,笑脸,泪水,效忠,宣誓,凡是法治阙如、民主不张的地方,都属于主动或被动的表演,统统靠不住。
  
在这个世界上,最在乎掌声的大概有两种人。一是演艺界的人员,当众要观众给点掌声,司空见惯,不论。另一种是被叫做领导的官员。为官如戏,在某种意义上,官员中不少人也是演员,也很在乎掌声。

一般来讲,在乎掌声没有什么不对。没有哪个领导乐意自己在台上言之谆谆,台下听者藐藐。但聪明的领导不仅知道如何赢得掌声,还知道哪些掌声是真实的因而靠得住,哪些掌声是虚假的,不可当真。

愚蠢的领导呢?

有个流行的段子,说是某领导作报告,每个段落后面都要标注“此处有掌声”,原以为是“赵家”特色。等看了袁凌先生《掌声献给齐奥塞斯库》一文,才知道自己的寡闻。

文章介绍,在中译本的《齐奥塞斯库选集1974-1980》书中,“全书的第一页以鼓掌始,末页以鼓掌终,586页的篇幅中,95%以上的页码是有鼓掌记录的,而且基本是多次鼓掌或热烈鼓掌。根据笔者统计,全书共记录鼓掌800次。仅用于记录鼓掌和欢呼的字数,已经达到上万字,占全书篇幅的近3%。鼓掌频率集中者,一页之中可以有五次以上的鼓掌记录,几乎讲话的每个自然段都要鼓掌,有的是一个自然段几次鼓掌。在一个论述人道主义问题的自然段里,听众六次热烈鼓掌。”

800处掌声是否都是预先设计好并标注在准备的讲话稿上,存疑。以齐奥塞斯库在罗马尼亚享有的至高无上的权威,似乎不需要,太小儿科了。但在出版的书里,把会场上响起的掌声都标注在段落后面上,一如袁凌先生所讲,“这种体例在全世界的出版物中或许独一无二。”

这大概不仅仅是浅薄的问题。

齐奥塞斯库太享受、迷信掌声了。

但掌声后面是枪声。总统大人做梦也没有想到,正是这些给他鼓掌的人要了他夫妇的命。

这样的掌声分明不真实,靠不住。

真实、能靠得住的掌声有吗?

莫言在获得诺贝尔奖时的演讲中有一句话:“当众人都哭时,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当哭成为一种表演甚至成为效忠的表现时,更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

套用这句话:当众人都鼓掌时,应该允许有的人不鼓掌。当鼓掌成为一种表演甚至成为效忠的表现时,更应该允许有的人不鼓掌。

允许有人不鼓掌,鼓掌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就有了值得尊重的基础。

以此检验平日我们看到的那些鼓掌,特别是那些齐刷刷的鼓掌,靠得住的,多乎哉?不多也。

多的是——

应激性反应下的鼓掌。百度词条:应激性是指一切生物对外界各种刺激(如光、温度、声音、食物、机械运动等)所发生的反应,是生物适应性的一种表现形式。会场里突然响起掌声,你也许还在昏昏欲睡,你根本不知道旁边的人为什么鼓掌,但被掌声惊醒也会不假思索地跟着去鼓掌。我相信有这种体验的人不在少数。

从众心理下的鼓掌。百度词条:从众心理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通俗的说就是“随大流”。从众心理是个体普遍所有的心理现象。别人鼓掌,自己也鼓掌,凑凑热闹,反正也无损于自己的一根毫毛。菜市口杀六君子,人山人海,2012年反日游行中,人流如河。

羊群效应下的鼓掌。与上面从众心理意思相仿,区别在从众心理不都是外界压力的结果,比如一个人在街上蹲下来聚精会神看一只蚂蚁,就会有人走过去看究竟,随之招来更多的人围上去看稀奇,看热闹。鲁迅似乎也有两人看地上一口痰引来围观的说法。群羊效应却是由于真实的或想像的群体的影响或压力下而出现的现象。羊群很散乱,一旦头羊动起来,其他羊也会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全然不顾前面可能有狼或者是悬崖。

恐惧心理下的鼓掌。斯大林开大会,鼓掌长达15分钟是平常事,最长能达到半个小时。在鼓掌时谁都不敢先停下来,因为谁都知道会场里有内务部人民委员站在那里一边鼓掌一边监督着谁第一个住手。于是六分钟、七分钟、八分钟……掌声停不下来,直到斯大林示意可以了才敢住手。据说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在斯大林一次参加的某州会议上,在长时间的鼓掌后,一位也站在主席台上鼓掌的本地造纸厂的厂长实在不想再继续拍下去了而停止了鼓掌,随后全场的掌声戛然而止。然而,就在当天深夜,这位厂长被捕了。罪名有很多,却没有一项是说他“不鼓掌”。后来以其它罪名判这位厂长十年有期徒刑。当这位厂长在笔录上签字时,侦查员对他说了一句话:“永远不要第一个停止鼓掌!”

齐奥塞斯库讲话时,会场上前排坐着带头鼓掌的保安部队人员,袁凌先生认为,“或许是下属投其所好,齐氏并不知情;或出于齐氏默许和有意安排。不管哪种情形,会场上的掌声都来自于对齐氏权力的恐惧。”

我无缘看到斯大林、齐奥塞斯库当政期间鼓掌的西洋景,却经历过文化大革命。山呼万岁时,谁敢缄默?今天的年轻人如若不信,看看朝鲜,每当金正恩出现在公众场合时,台下或周围人群那热情的笑脸,热烈的鼓掌,热烈的欢呼,热泪的横飞。每当看到这样的情景,就想起年轻时在天安门广场接受伟大领袖检阅时唱的那首歌:“千万颗红心在激烈的跳动,千万张笑脸迎着红太阳”,当然更有《大海航行靠舵手》。粉碎“四人帮”后,这首歌没人唱了。薄熙来前些年在重庆组织唱红歌,声势很大,但也没听说唱这两首歌。

潮退了,贝壳,还是泥沙,一清二楚。

当然还有礼貌性的鼓掌。《人民网》有一篇题为《前外交官:毛泽东参加斯大林寿宴鼓掌鼓得手疼》的文章介绍,1949年12月,毛泽东访问苏联,期间应邀出席了斯大林的寿宴,“回到驻地,毛主席便对汪东兴说:‘我不知道苏联的宴会为什么要搞这么长?吃也没什么好吃的,看也没什么好看的,鼓了一晚上掌,手都鼓痛了。我们回去不学这个。吃饭就好好吃饭,看戏就好好看戏。’”作者原为外交部礼宾司参赞,通篇文章是歌颂性质的,署名佚名,其真实性似乎不必怀疑。

礼貌性鼓掌与发自内心的鼓掌,距离大概不会小吧?

有些鼓掌确是靠不住的。

其实何止鼓掌,欢呼,笑脸,泪水,效忠,宣誓,凡是法治阙如、民主不张的地方,都属于主动或被动的表演,统统靠不住。至于“赵家人”以及也想姓赵而鼓的掌,其真实性、可靠性大概不用怀疑,还有愿意跟上去殉葬的呢,那就另当别论了。(2016.3.13)

来源:共识网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