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剧本最关键的是要表现出主人公怎样对待他生活中两个最大的失败。一个是家庭的破裂,一个是国家的衰亡。

20160401091532704

《再见列宁》是德国导演沃夫冈·贝克执导的带有荒诞色彩的喜剧片,2003年荣获欧洲电影奖、德国电影奖等多项奖励。影片从温情脉脉的家庭谎言出发,在貌似黑色幽默的调侃中折射1989年推倒柏林墙之后原东德民众的情感阵痛、心理落差和行为变迁。

柏林墙坍塌,东西德合并……这是当代德国电影导演绕不过去的重大议题。不过,《再见列宁》一反历史和信仰的宏大叙事,以社会巨变下东德小人物的故事和生存状态为主线,反思那段风云变幻的历史和无所适从的个人选择。影片的编剧克里斯认为,“剧本最关键的是要表现出主人公怎样对待他生活中两个最大的失败。一个是家庭的破裂,一个是国家的衰亡”。在影片中,儿子Alex为了不让患有心脏病的母亲受到刺激,隐瞒民主德国已经解体的事实,通过自己编辑的电视假新闻,精心构造了一个与外面巨变的世界截然不同的“民主德国”。但是谎言无法掩盖现实,自我欺骗式的怀旧也不是出路,无论是母亲,还是Alex,都不得不挥一挥衣袖,告别列宁像的残骸,告别他们热诚追逐的旧生活,孤单地面对一个自由、不确定甚至有几分残酷的新世界。

东德的回忆:基于恐惧的信仰

影片一开始便借儿子Alex之口讲述家庭的变故,父亲和一个女人叛逃了到了西德。接着,家里来了两个警察,希望能找到父亲出走的蛛丝马迹,母亲控制不住的大喊之后,几天不再说话。母亲从此选择嫁给了东德,嫁给了社会主义事业。社会主义民主德国成了母亲生命中的另一半,成为支撑她生活的精神支柱。她开始将全部的热情投入于社会公益事业,成了社会活动家,甚至和工人、农民和离退休的老干部一起,参加了国家的表彰大会。

父亲出走后母亲的生活和转变构成了影片叙事的主线,也为此后Alex导演的一系列荒诞行为提供了合理的解释。影片将对历史的反思和感慨,融于母子相爱,其新颖独特的故事构思与温情怀旧并略带伤感的氛围,巧妙融合,将严肃沉重的主题通过黑色喜剧风格表现出来。

母亲对国家的热爱,也许是真诚的。就像新中国刚刚解放时,不远万里回国的海外赤子,国家强大是他们的梦想。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强大,他们不惜放弃个人优裕的物质生活,甘愿放弃来之不易的个人自由,将公共生活视为自己生命的全部。问题是,在遭遇父亲背叛出走的巨大打击之后,Alex母亲怎么会选择把自己与这个国家融为一体?是出于对这个国家的热爱?还是因为政治极权高压下的恐惧?

直到片尾,当全家人来到过去的别墅度假时,在全家人面前,母亲终于告诉了我们事情的真相:当年Alex父亲离开后,母亲因为恐惧选择留在了德国。为了保护孩子,改嫁社会主义。但她一直在和父亲通信,对外界的变化了然于心。她把自己没有离开东德,归结为一个巨大的错误。母亲也许为这十几年不能与丈夫团聚而惋惜,也许为自己备受打压、缺乏自由的生活而痛悔。因此,渴望见到分别已久的父亲,成了母亲临终前的夙愿。

Alex母亲的告白,是她一生信仰的真实袒露。原来她所热爱的这个国家,被儿子Alex认为是她生命另一半的社会主义不过是一个幌子,只是她为了生存,为了保护家庭不得不做出的屈服。母亲的光鲜外表和事业成功,掩盖了她内心真实的痛苦和悔恨,她对现实的屈服,让她付出了家庭分裂的巨大代价。

但在当时东德那个政治控制几乎无孔不入的国家,母亲是否有选择的权利呢?

柏林墙倒塌前的东德,国安部雇佣了9万名特工和17.5万名线人,它甚至还遥控了1700万人口的600万人,差不多每3个人中就有1个人在为秘密警察服务。在柏林墙建起的28年间,平均每天就有8个人以“破坏国家安全”的罪名被逮捕。曾有一对夫妻双方自杀,因为多年来,他们彼此都向秘密警察出卖对方。无所不在的监视,让德国几乎变成了一个集中营,每个人的一举一动都在国家的严密监控之下。在监视下生活,已经成了德国公民的一种生活状态。柏林墙分明就是一个监狱的围墙,是一道为东德人自己设立的天罗地网。

假如真理就是顺从,个人就是工具,个人与组织、国家保持一致成了唯一选择。在一个要么是臣仆,要么是敌人的国家,如果不想被送进监狱,除了成为顺民,人们别无选择。所以,在Alex眼里,母亲对这个国家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仰,其实都是出于恐惧的信仰。或者说,只是出于恐惧的生活,信仰变成了一个伪装,成了一个虚假的谎言。母亲的真诚演出为她获得了事业上的成功。而她对国家,对社会主义民主德国的所谓信仰,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信仰。真正的信仰核心是朝向永恒的,超越现实的造物主。实质上,任何个人、国家和主义都不是个人的造物主,将个人、国家和所谓的主义神化为偶像,就是一种对超越现实的造物主主权的僭越。这样的信仰,使个人沦为可以被任意摆布的玩偶,可以被国家机器任意涂改的符号,可以被任意蹂躏的工具。如果个人的权利和尊严完全被漠视,所谓的幸福就是一个谎言。

自由,如果不能免于恐惧,其实就是奴役。同样,信仰,如果不是基于自由意志和个人良心,而是基于政治高压和精神恐惧,其实就是政治迫害。电影中Alex母亲的信仰,对她而言,不过是一个无法逃脱的牢笼。

正如哈维尔所说,假如社会的支柱是在谎言中生活,那么在真话中生活必然是对它最根本的威胁。从这个意义上说,母亲苏醒后,与其说儿子一直在用自己编制的谎言欺骗母亲,母亲则是用自己的生命在导演一个以信仰为根基的彻头彻尾的谎言。儿子眼中所谓的“所有她信的,已经变成了空气”的想法,只不过是母亲在配合当时政权真诚演出的假象。在政治的高压下,她一直极力避免面对真实的自己,害怕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母亲真正的感情,已经被她封存在记忆深处。既然国家需要的是驯服工具,母亲就全力配合它进行演出。然而,即便如此,不经意间流露的一点理想主义情结,依然使母亲遭受到了被学校解雇的厄运。

柏林墙坍塌:社会巨变的困惑

“自由有许多困难,民主亦非完美,然而我们从未建造一堵墙把我们的人民关在里面,来防止他们分开我们。”约翰·肯尼迪这篇《我是一个柏林人》的著名演讲被引为冷战时期关于柏林墙的经典记忆之一。

《再见列宁》直视了著名的柏林墙坍塌,东德民众面对社会巨变的迷惘和困惑。值得一提的是,影片导演沃尔夫冈·贝克并不是来自原东德地区,而是一直在西德长大,19岁高中毕业后追随女友来到西柏林。当时的柏林有两条狭长的公路和西德相连,沿途都是持枪的大兵、铁丝网和检查岗,就像一个很大的笼子,笼子本身也被柏林墙一分为二,西德东德,两个截然对抗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体制。“那时在西柏林散步,经常没走多远就看到‘不准再走’的标识,再走就是分界带”。沃尔夫冈·贝克青年时代就感受到政治现实的错位和荒诞,这根深入心扉的“刺”,成了激发他创作电影的心理动机。所以,他不描述“大的历史事实,只描述普通人民的遭遇”。

我们在电影《再见列宁》中看到,当阻隔自由和专制的柏林墙倒塌了,东德人终于呼吸到了自由的空气。就像Alex感受到的,社会主义百货商店的货架空了,灰蒙蒙的百货商店变成了闪闪发光的购物天堂,一夜之间,顾客变成了皇帝。尽管母亲想吃的Spreewald黄瓜已经被资本主义名牌赶出了市场,但毕竟能在超市琳琅满目的货架上买到荷兰的黄瓜。妈妈爱吃的Tempo豆、Globus绿豌豆、Filinchen薄脆饼干这些东德过去的食物,也可以找到替代品。 虽然Alex原来工作的电视机修理合作社关门了,但Alex很快找到了送卫星接收器的新工作,姐姐Ariane也成了“阶级敌人”RuRGER king汽车快餐店的雇员,并且找到了一个来自西德的男朋友,他们很快融入了自由世界的新生活。

不过,并不是每个人都像Alex那样在新国家里如鱼得水,东德的剧变没有带给一些人他们所期盼的幸福感。影片中为东德工作了41年的老邻居Ganske还是失业下岗了,也有老人倍感失落,只能在林立的书堆里整日酗酒,寻求安慰。 面对突如其来的变化,影片在忧伤的怀旧中纪录历史。为了能使母亲在一个过去的东德里找到安全感,Alex甚至打造了一个79平米的民主德国。Alex要求身边的人都穿上以前色彩暗淡的衣服。找来老邻居为妈妈庆祝生日宴会,他雇用两个以前的少先队员,为母亲唱那些被遗忘的歌。为了满足妈妈看电视的喜好,自己和有导演梦的朋友制作妈妈想看的东德时事新闻。影片的这些情节和场景,某种程度上表达了导演对德国统一后现状的困惑,对东德的怀旧反映了一部分人在现实社会转型的不适和迷茫。正像Alex所说,这是“我为妈妈打造的民主德国,也许是我自己所期望的”。

电影最具震撼人心的镜头无疑是,在落日的余晖中,远处直升机悬吊的列宁雕像从母亲面前缓缓飞过,母亲满脸惊惧,因为雕像看上去像一个溺水呼救的人。而列宁伸向妈妈的手臂像一个时代的“挽留”,一个暮色中仓皇的转身离别。直升机缓慢拖走的不仅是一座雕像,更是一个时代。这个镜头非常简洁地表达了一个时代的逝去,以及这种逝去所带来的沉重感。

理解这部电影需要对东西德统一后的时代背景有所了解。为了东德尽快融入西德,统一后的德国政府做出了巨大努力,采取一步到位的输血政策,1991年到1999年向前东德地区输血7740亿马克,并为东部地区建立了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这些措施短时间弥合了东西德统一后巨大的经济差距,避免了巨变后可能的社会动荡。

然而,正像任何社会转型一样,在一部分人如鱼得水的同时,总有一部分人落寞失意,不能顺利融入新生活,甚至不愿接受新的生活。就如影片中直接表达的“也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开创事业的雄心和欲壑难平的消费欲,也不是每个人都有争当刀俎,免当鱼肉的本事”。那些已过而立之年,在旧体制中曾建立自己的事业,特别是已进入东德旧官僚体制中的人,对现状的满意度更低,有些人只好在酒精中麻醉自己,逃避现实。

正如金雁教授在《从“东欧”到“新欧洲”:20年转轨再回首》一书中所言,其实对于大多数一般东德民众而言,统一后享受到的就业、福利制度已经和原先的西德民众没有任何区别。但很多人像失业的Ganske那样抱怨、怀旧,并非因为自己的社会福利遭受到了什么损失,很大程度上来自于自己生活满意度的比较维度变了。与西德个人奋斗成功者的自豪相比,东德人有种接受施舍的自卑感。其中身处东德制造业地区的民众,心理落差最大,失落感最重。于是,垂恋个人青春的理想主义成了一部分人怀旧的精神寄托;于是,可口可乐变成了西德人的发明,这是Alex的恶作剧,也是很多怀旧情绪弥漫的老人的梦想。

《再见列宁》与其说是对过去的感怀,不如说是对时代巨变后国家的冷静反思。如导演沃尔夫冈·贝克所说,很多东德人和母亲一样,相信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理论,但不激进,只想渐进改革,认为两种社会制度可以并存,认为东德的问题就是政治老人太多,只要把领导人淘汰掉就好了,他们并不真的想完全回到过去。影片中黑色幽默性质的怀旧情节,对母亲生活的细腻刻画,只是期望能引起人们对巨变后的现实进行认真思考。

走出谎言的陷阱:怀旧不是出路

我们的生活常常被谎言包裹,生活在谎言编织的陷阱里,真相往往停留于当事人的陈述,探究真相成了人们永恒的追问。政治更是充满了尔虞我诈,被数不胜数的谎言所涂抹。面对谎言,被侮辱与被伤害的弱者会像诗人北岛一样,在《我不相信》的诗作里绝望而悲愤地发出呐喊:“告诉你,世界,我不相信!”那么真相到底是什么?前南斯拉夫电影《地下》的主人公马高说:“没有真相,只有你的信念,你演什么,什么就是真相”,“我们都是说谎者,或多或少”。

但是,真相就是真相。影片中,出于对妈妈的爱,Alex选择了欺骗。也许母亲接受了Alex编造的骗局,但母亲真的相信儿子编制的谎言么?在爸爸和妈妈相见的前一刻,Alex的女友Lara偷偷地告诉了母亲:已经没有柏林墙了,分界线已经没有了,都是一个国家了。但母亲并没有显得绝望,在震惊之余她依然没有向儿子捅破这层窗户纸,她心领神会,安详地看着儿子制作的“民主德国国庆的时事新闻”。因为,母亲早已看透了这个世界。

很多人宁愿相信谎言,也不愿面对真相。当柏林墙倒塌后,很多人依然无法接受东德破灭的现实。这时,谎言成了他们医治心理创伤的安慰剂。

影片最动人、最精巧之处在于母亲克里斯蒂娜和儿子阿历克斯既是谎言的对象又是谎言的制造者,两人对彼此深切的感情使他们选择了几近相同的方式:通过说谎来迎合现实,面对生活的失败。面对家庭破裂的失败,对极权政治极度恐惧的母亲对孩子撒谎说,他们的父亲是因为一个女人出走了西德;面对国家破灭和政权的更迭,困惑和迷惘的儿子对母亲编织谎言:离弃资本主义的西德公民纷纷涌入东德寻求避难。在这里,谎言掩盖了残酷的现实,并以适当的方式看似合理地诠释了现实,使当事人心安理得地接受了现状,完成道德上的满足和所谓精神上的胜利。难怪香港对电影《再见列宁》的翻译还有另一个译名:《快乐的谎言》。

谎言的快乐是暂时的,生活也并不总是荒诞喜剧。尽管Alex编织了美妙的谎言,但谎言毕竟是谎言,总有被揭穿的一天,母亲最后还是知道了东德消失的真相。正如当时的东徳政府虽然一直靠暴力恐吓钳制言论,以政治谎言掩盖真相,欺骗民众,但柏林墙的轰然倒塌,他们编造的政治谎言马上不攻自破。当人民对政府说谎是犯法,政府对老百姓说谎却无罪时,最后人民只能选择用脚投票。

但在谎言世界长久生活的人,往往已经习惯了谎言。一些人自觉接受了被洗脑的命运。就像儿子Alex所言,“真相本身也是一样令人怀疑的东西”;当一些人因为恐惧选择随波逐流,为了活命而忍气吞声,甚至苟且偷生,人人便沾染了“平庸的邪恶”。人类的始祖违背上帝的命令,偷吃了禁果,便开始了说谎。谎言是人类罪恶的渊薮,是社会的致命毒药。如果走不出谎言的陷阱,每个人都深陷罪恶的深渊,不可能得救,更不可能弘扬善、美,信心、盼望就更是奢望,哪里会有幸福可言?正如托马斯·潘恩所说,如果一个人说着自己都不相信的话,那么他就准备着犯下任何罪行。因为谎言腐蚀人们的灵魂,是其他一切罪行的开端。

建立在谎言基础上的怀旧也是没有出路的。我们在影片中看到,东西徳合并,德国统一后很多人仍在追逐东德时代的物质文化符号,渴望挽留那个时代的记忆与情感,甚至用谎言美化那个时代,从而确定自己存在的价值感。然而,无论是对于Alex的母亲,还是和她一样从旧体制,旧意识形态桎梏下走过来的人们,过去常常是一个沉重的历史包袱。唯有忘记背后,努力向前,向着标杆直跑,才是现在的出路,这也是电影留给我们的最有价值的思考。

当然,个体的选择受制于时代与环境。Alex的母亲就像我们的众多前辈,在一个极权专制的社会,很多人为了活命而忍气吞声,甚至苟且偷生。即使在围墙坍塌、社会巨变后依然怀念旧体制,甚至为之辩护。但是假如我们身处他们的环境,我们是否一定会比他们更有勇气面对真相?当新时代的车轮滚滚而来,我们能否在坚持真相的同时,也能超越意识形态的分歧,像影片中的儿子Alex一样,有足够的宽容和爱接纳他们?我们虽不认同他们的选择和怀旧,但我们在激烈的批判之前是否愿意在恩典中接纳他们的不完美,愿意抚慰他们伤痕累累的过去?对于他们作为谎言的参与者与受害者所经历的苦难,我们是否给予过深深的同情?对于他们为旧时代、旧体制曾经投入过的青春和激情,对于他们曾经真诚的付出,我们是否给予过足够的理解和尊重?

影片中遨游太空的宇航员贯穿始终,宇航员说:“在天上看地球,它是那么的渺小。那在这渺小的地球上的人,又有什么不可逾越的呢?我们在地球上的隔阂,又有什么不可以打破的呢?”片尾,Alex母亲的骨灰也在天空中绽放成了美丽的烟花。这或许是对一个逝去的时代最好的纪念,忧伤而又甜蜜,儿子对母亲的真挚情感也在美丽的烟花中化成了最美好的回忆。该流逝的谎言要流逝,该弥合的情感也要弥合,这也似乎正是该片导演沃尔夫冈·贝克为柏林墙坍塌,东西德合并这样宏大叙事所做的个人化的注脚。

来源:共识网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