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3-30

同样一张书桌,同样一把椅子,以几乎同样的姿势坐在那里三个小时。

如果是上网,三个小时后浑身难受,心中不一定是什么感受;如果是读书,三个小时后从心灵到身体都很舒服。

结缘送书,身外之物不必留

在离开庐山化城寺之前,我把朋友送的一盒古琴曲CD 转送给了一位年轻的女居士。这位居士说她经常觉得无法静下来,我想古琴或许能帮到她,于是把朋友送的元旦礼物转送给她,算是藉花献佛了。

今天开始读一本新买的书,翻开书的刹那我似有所悟:并不是读书这件事本身让我踏实、给我力量,而是通过读书这一过程及其无限的延伸,所得的思考、智慧与行动让我感受踏实、给我力量。大多数的书本作为一有形的载体存在,只是为了方便我用心去体悟和吸收其中的智慧,而不是为了收藏。

当我打开一本书时,如果能够仔细阅读、认真做笔记、用心思考,那么在合上它的时候,我就可以放心地把它送给别人了。因为这本书作为向我传授知识之载体的功用已经完成,而我则从中或摘录,或吸收了知识和智慧。

《金刚经》上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今天我对这佛陀这句话的理解又加深了一层。

我原来对朋友送的礼物看得很重,是那种认真保存和爱护的珍重,舍不得用,当然也舍不得送人。庐山一事,我开始明白:朋友送给我的不是CD,也不是书,而是情义。如果情义只能靠有形的东西来维系,恐怕就很有问题了,真正的情义在心里。明白了这一点,我对朋友送的礼物也就看得很淡了,纯粹的艺术品,继续珍爱保护;实用性的物件(包括书籍),开始用起来,甚至拿来结缘送人。

所以我打算逐渐把自己身边的书送人了。所有的书,我都会送给有缘人:不读书的人,在此无缘;气场不和的人,在此无缘。什么是气场?我当然不会拿着佛经送给穆斯林。虽然现在也讲“宗教合作”,但我觉得这么做不合适。我当然不会把创业类的书送给根本不想创业的人……这就是我在此所说的“气场”。

以前我会觉得把自己读过的“二手书”送人不够礼貌,现在也打破这种想法了。还是那句话,送给朋友的不是书,而是情义。接受赠书的朋友,你也可以继续以这种方式让书流通下去,也可以作为礼物自己留下来,这都没有关系。

要送的第一本是李笑来老师的《把时间当作朋友》,下周送出。

文章来源:陈堃博客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