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月16日(一)

麻生晴一郎:怎样的中日关系才算改善

将来的中日关系应该在以民为主的基础上建立的。无论两国政府之间的关系如何,两国公民都促进市民交流、这是一种可行的改善方式。

目前我们在新闻上或者与中日交流有关的会议上,经常听到呼吁改善中日关系的意见。4月末,日本外相访问北京,同中国总理李克强、外交部长王毅进行了会晤。李克强在会见期间表示,当前中日两国关系有改善的势头,但是基础仍然较为脆弱。王毅表示,中日双方目前仍然缺乏互信。

我不知是否真能改善中日关系?但是我禁不住有另一个疑问:改善中日关系究竟是什么意思?即我们一般都在不知道什么样的中日关系才是理想状态的情况下谈论改善中日关系的问题。

不少人士把1980年代视为中日关系的蜜月时代。那么我们应该把中日关系转回到1980年代的状态?确实那时候在中国,日本的当代文化和家电很红。因“侵略战争”、“钓鱼岛”等问题而引起的对立也很少。一般讲,日本人在中国能享受贵宾待遇。日本人也大都以友好的眼光来对待中国人。

而那时候我没感到中日关系良好。虽然不少日本人对中国保持友好的态度,但是也有很多人看不起那些落后国家的人民。目前很少日本人在访问中国时会接触批判小日本的意见。而那时候我在哈尔滨,差不多每天中国人告诉我鬼子的坏事。我记得那时候不少日本人留学生没有中国朋友。因为在经济和社会情况上、成长和经历上,中国人和日本人之间很少有共同的话题。

目前不少日本人,虽然没有去过中国,也有几个中国朋友。中国人也是同样。如果把重点搁在市民交流的话,目前的中日关系比1980年代良好得很。另外,从1500多年的中日关系史的角度来说,中日关系的发展形式是以民间交流为主的。也可以说1980年代的以官为主的交流不是真正的中日关系的发展方式。

那么将来什么样的状态会意味著改善中日关系?也许有些人讲:在两国政府保持良好关系的前提下,两国人民以尊重对方国家和文化的态度来促进互相交流。但是我认为这些含有1980年代气氛的关系很难实现。尤其“以尊重对方国家和文化的态度来促进互相交流”非常难实现。在1980年代以后官方主导的中日友好下,我们大都习惯了不“以尊重对方国家和文化的态度来亲近”的交流方式。例如,中国人感到我很亲近的时候,他们往往告诉我“你真的不像日本人”。在日本,日本人对有些中国人觉得不错的时候,很少人讲“他是真正的中国好人物”,而一般都来讲“他不像中国人似的好人物”。对普通公民来讲,“尊重对方国家和文化”和“交流”是两回事。

我认为将来的中日关系应该在以民为主的基础上建立的。无论两国政府之间的关系如何,两国公民都促进市民交流、这是一种可行的改善方式。另外我们还要努力确立尊重对方国家和文化的交流方式。

文章来源:东网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