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1-27

中英街一号

《中英街一号》集结电影剧本、六七暴动历史资料及有关访谈的书籍。(照片由火石文化有限公司提供)

《中英街一号》的作者为电影导演赵祟基

《中英街一号》的作者为电影导演赵祟基,他与编剧花两年时间搜集资料完成剧本。(照片由海蓝在2015年10月拍摄)

《中英街一号》是一部以香港历史为主题,并探索这个城巿未来的电影剧本,编剧尝试透过追溯六七暴动的一段历史,前瞻2017年香港的处境,穿越两个时空,以经历六七暴动的过来人,解开受雨伞运动洗礼的年青人心结,寓意深长,深具本土特色的剧本。

阅读这本书,可以透切了解香港人最难忘的六七暴动历史,因为它融合了剧本、历史研究及访谈,结合而成书。作者为电影导演赵崇基及编剧谢傲霜,他们花数年时间走访曾参与或见证六七暴动的各方人物,并搜集事件的历史资料,写成非常具有香港色彩的电影剧本,一个超越历史的剧本。

诚如作者在剧本前言所说,“1967年与2017年,关于香港,关于社会的动荡,别想太多,一切的环境与背景实在太不一样,无法比较。只是,在两个时空,都弥漫著催泪弹的烟,以及用各自方法想香港变得更好的人。”

剧本的首部分发生在1967年的沙头角,一批高中学生,正值六七暴动爆发时期,主角17岁的苏振民及李丽华为沙头角的原居民,他们在九龙的学校就读,部分同学来自中产家庭,与沙头角居民的生活及理念不尽相同,而二人的父亲与沙头角大多数村民一样,参与《抗英反暴》行动。

振民是一名热血青年,走在运动的最前线,他反对资本主义剥削劳动阶层,并跟随父亲投身工人组织的抗暴行动,同时亦照顾大陆偷渡到沙头角的区永权,2人在港岛一场游行抗议中受伤失踪,振民最终伤重不治。而丽华与同学在寻找父亲及振民的过程,了解到港九各个工会在抗暴行动的背后真相,工人及学生有死伤,中港警察均有死伤,情况危急。丽华为见振民亦无辜卷入政治漩涡,逃离现场时被警方拘捕,最后被法院以非法集结及袭警罪,判入狱3年,振民和丽华的人生可说在这场暴动划上句号。

剧本第二部分转至2017年的沙头角,主角换来两名17岁沙头角青年蔡日朗及邝慧思,他们同样参与社会运动,时值政府拟开发沙头角边境,农地发展成中港商业城,遭村民抗议反对。六七暴动被炸伤脚曾遣返大陆的区永权,其后再偷渡回沙头角并结婚入籍,他一直靠耕田维生,今次改建受到影响,他亦在抗争行列。同一地点换了时空、换了另一批年青人,他们曾经历雨伞运动,同为美好的未来抗争,这批年青人都有上一代年青人的影子,同样坚持理想。

这个剧本可看性在于它对不同理念的运动,没有否定,它在反映年青人以至村民对这片土地的真实感情,不同时代同一个抱负,为打拼更美好的“香港”。编剧由经历两代社会运动的区永权,向在示威冲突受伤而意志消沉的沙头角学生,道出抗争不在朝夕,他以六七暴动为例,不是这场暴动,大陆没想过收回香港,而香港左派想藉此文革方式扬名立万。不过,香港政府因此想办法搞好这个城巿,成立劳工保障条例及廉政公署等,他劝喻学生凡事要看远一点,不要为眼前失败而气馁。

曾执导17部香港电影的赵祟基,被问到新作品《中英街一号》要带出何种讯息。他坦然表示,不明白年长一辈为何对雨伞运动的年青人有负面看法,他曾向经历六七暴动的前辈交流,当年你们也一腔热血走上街头,反对你们认为不公平的事,包括港英政府的统治或中国人受到不平待遇等,今日部分人已成为权贵,为何现在雨伞青年同样为公义走上街头,这些人郤责难他们违法,当年六七暴动也是违法,因此他在剧中由过来人(区永权),为年青人带出正面的讯息。

赵崇基说:我会奇怪为何这班人老了之后会这样看,甚至现在一班年长的人,他们年轻的时候也参与过一些社会运动,现在他们转軚去骂走上街头的人。我对此事实在看不过眼,亦非常不明白,于是我觉得(剧本)内需要有这样的人物,去表达这个想法。

《中英街一号》其实是讲香港人的故事,反映两个时代的香港年青人的抗争心态及经历,尤其2017年是想像时空,沙头角征收农田建中港商业城是虚构情节,编剧亦浸入雨伞运动元素,例如2017年的两位年青人都有雨伞运动情结,以及沙头角征地示威场面,亦有人撑起黄色雨伞。众所周知,2017年是香港关键的一年,因为普选行政长官,但剧本不是政治纪録片,所以没提及普选的情节,反而集中在沙头角的人和事,对这个城巿的感情及无奈。

除了《中英街一号》的剧本外,书中还载有六七暴动历史的延伸阅读,包括沙头角村民、斗委会、六七少年犯、警队队长、记者及历史专家、学者等的访谈及文章,尝试还原历史真相,令读者可以反思这场六七暴动。

文章来源:RFA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