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家玛莉亚·柯妮可娃(Maria Konnikova)曾经撰有一部有趣的着作,叫做《福尔摩斯思考术》。在这本书中,她藉侦探小说福尔摩斯系列中的故事,探讨了人如何进行思考,或者说,人如何能够更好地进行思考。在书中,她出了一道题目:给你一根蜡烛,一盒火柴和一盒图钉,你的任务是把点着的蜡烛粘到牆上。你要怎麽做呢?

她分析说,如果你是像大部分人那样思考,例如福尔摩斯的那位忠诚但是相比之下只会普通思维的医生华生那样,你会努力把蜡烛钉到牆上──这其实很不容易,因为蜡烛太粗,并不好钉上去;你或者会用融化的蜡把蜡烛粘到牆上。但第一,这恐怕粘不结实;第二,你完全没有用上图钉。如果是像福尔摩斯那样,习惯从常人想不到的角度去想问题的人,会怎麽解决这个问题呢?答桉是:你会把图钉从盒子裡倒出来,然后把空盒子粘到牆上,再点燃蜡烛,用火柴把蜡烛的尾部烤化,再把它立在盒子上。

这个有趣的故事告诉我们的是,其实,思维惯性是一个很可怕的东西。绝大多数的人,不知不觉地会被思维惯性俘虏,只会从某些固定的角度看问题。而那些有所成就的人,往往也是善于换个角度看问题的人。换个角度看问题,打破传统思维模式,在某些人看来,意义更为深远。20世纪最着名的政治哲学家汉娜·鄂兰就是其中一个。在她看来,经常去换个角度看问题,是人类走向自由的必经之路。她告诉我们,自由与必然是相对的,为了获得自由,人必须把他自己从生活的必然性中解放出来。什麽是「生活的必然性」呢?按照汉娜.鄂兰的解释,这样的必然性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生物的必然性」,例如说生老病死或者身高体重等;另一个,就是「理性的必然性」,而我们前面提到的思维习惯,就属于这「理性的必然性」中的一种。而冲破「理性的必然性」,意味着要冲破虚假的观念对人造成的思维束缚,这样的冲破,技巧之一,就是要学会、练习换个角度看问题。这不仅是一种智力训练,更是对我们的人性的一种完善。

对很多人来说,要换个角度看问题,是非常不容易的。这不仅是因为我们的教育体制,从小就教我们要如何遵守规则,透过死记硬背通过考试的方式,从我们幼小的时候开始,就限缩了我们内心换个角度看问题的能力的发展空间。也是因为,习惯于换个角度看问题的人,往往是个性比较叛逆的人。换句话说,也只有比较叛逆的人,对于习惯的思维方式才会不满,才会试图去找到别的方法解决问题,才不会习惯随波逐流。

叛逆,在很多人听起来具有反社会的性质。这不是一个被主流社会观念鼓励的性格。但是,叛逆其实是人性深处的一种。法国思想家乔治·巴塔耶(Georges Bataille)在《文学与恶》中写道:「人不同于动物,在于他们遵守禁忌。但禁忌是模煳的。他们遵守禁忌,但也需要违反。违抗禁忌不是由于他们愚昧无知,违抗需要坚定的勇气。违抗所必需的勇气是人的成就,尤其是文学的成就。」他因此而认为,真正的文学是富于反抗精神的。真正的作家用此违抗当时社会的基本法规。其文学怀疑规律和谨言慎行的原则。在我看来,这样的观点当然不仅仅适用于文学,也适用于我们的思考活动。因为,勇于叛逆,我们才能养成换个角度看问题的习惯。

来源:RFA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