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一个也姓彭的女子

在那个年代,她是少有的的清醒且不妥协的知识青年,她虽然为此付出了血和生命,却成就了这个光辉的名字。

1998年,《南方周末》五次发表文章纪念林昭便足以证明这个名字的重量。只是我最近才了解到林昭的一些事迹和生平:

林昭,原名彭令昭,1932年生于苏州。父亲为归国留学生,母亲是新时代女性,早年参加革命,抗日名人,社会名媛。林昭从小即受父母影响,培养了她独立的民主、自由主义思想。林昭十七岁时,擅自报考苏南新闻专科学校。得知录取时,她的母亲不允许其入学,说,你要去,以后不要回来。林昭回答说,我不回来就是。母亲还要她立下契约,以后“活不往来,死不吊孝”。林昭说,好,我就写。从此离家三年无音讯。1954年,改名为林昭并以江苏文科最高分考取苏南新闻专科学校。后任北大刊物《红楼》的编委,是公认的才女,大家都称之为“林妹妹”。然而这个看似柔弱的女子却敢于在那个人人自危的年代里,敢于为被一群人攻击的“右派”张元勋仗义执言。有人怒问,你是谁?林昭坦然答道,你记下来,我叫林昭,林,双木三十六之林;昭,刀在口上之日的昭。那种凛然的豪气,足以使我们多少男儿汗颜。后来林昭被化为右派,北大的八百多个右派都作了检讨,唯林昭未作,林昭说,我没什么好检讨的。在她被判为右派分子时,曾服药自杀以示抗议,但被同学发现,未遂,后被判劳教三年。1960年,上海公安局静安分局派人至苏州以“现行反革命”罪名将保释在家养病的林昭逮捕。在被关押期间曾以彭德怀、大跃进、南斯拉夫等事撰文上书北京,曾致信北大校长陆平,呼吁仿效蔡元培校长,主持公义,营救被迫害的学生。林昭在《绝食书》中说:“一息尚存,此生宁愿坐穿牢底,绝不稍负初愿,稍改初志。”她在狱中两次自杀未遂,数次绝食,然狱方从其鼻中灌流食来对付她。在纸笔被狱方收缴,无法书写后,林昭一直用竹签发卡牙刷柄(在地上磨尖)等物戳破皮肉,取血书写,陆续在墙壁,衬衫和床单上用鲜血书写文章和诗歌二十余万字。林昭说:

“诚然我们不惜牺牲,甚至不避流血,可是像这样一种自由的生活,到底能不能以血洗的办法,使它在血泊之中建立起来呢?中国人的血历来不是流得太少了而是太多,即使在中国这么一片深厚的中世纪遗址之上,政治斗争是不是也有可能以较为文明的形式去进行而不必诉诸流血呢?

作为一个人,我为自己的完整、正直而干净的生存权利而斗争那是永远无可非议的。作为基督徒,我的生命属于我的上帝,我的信仰,为着坚持我的道路,或者说我的路线,上帝仆人的路线,基督政治的路线,这个年轻人首先在自己的身心上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这是为你们索取的却又是为你们付出的。先生们,这就是人心啊!为什么我要怀抱着,乃至于对你们怀抱着一份人性,这么一份人心呢?归根到底,又不过是本着天父所赋予恻隐、悲悯与良知,在接触你们最最阴暗,最最可怕,最最血腥的权利中枢,罪恶核心的过程中,我仍然察见到,还不完全忽略你们身上偶然有机会显露出的人性闪光,从而察见到你们的心灵深处,还多少保有未尽泯灭的人性,在那个时候我更加悲痛地哭了。“

这就是林昭的血和泪的诉说与呐喊,她怀着自由与博爱之心,却发出了绝望和悲愤的声音。

1964年12月2日,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检察院下达了起诉书。林昭在起诉书背面对它书写了三千七百三十九字的评注与批判。

1968年6月29日,林昭被改判死刑立即执行,林昭当即写下“历史将宣告我无罪”。

1980年,上海高等法院为林昭平反。

1981年1月27日,《人民日报》发表新华社穆青、郭超人、陆拂的长篇报道《历史的审判》。

3月,上海《民主与法制》第三期发表陈伟斯的《林昭之死》。

1998年,《南方周末》五次发表文章纪念林昭蒙难三十周年。

2000年,张元勋先生发表《北大往事与林昭之死》

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林昭,不再被遗忘》。

林昭的事迹越来越多地被人知道,但是知道的人还不是很多。我们有责任让更多的人知道林昭,以引起我们对那段历史的反思。我们要正视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而不是选择逃避。否则,我们怎么对的起林昭呢?

文章来源:作者博客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