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从来都是复杂的,而生活在极权统治下,对政治的误读则是一种宿命。无论你对政治采取何种态度,极权体制都以预先设定的某种程序把人们对政治的偏好,评价,行为模式给格式化了。这种格式化的后果,是普遍的政治冷漠,偶尔爆发的政治狂热,是极端主义,民族主义,国家主义共生共长,通用的政治词汇尽是大而无当的口号,充满激情的大词,而选票,选举等最基本的政治要素却成了最陌生的,最遥远的东西。人们的政治行为和政治思维中深刻的烙着极权政治的痕迹。

这种政治病状应该得到宽容,正如那些生活在沙漠里的人群,长期在缺乏水源的地方生存,怎么能要求他们会游泳,熟悉水性呢?现代政治素质,政治文化的发育和成长只能在一个开放,自由和民主的制度环境下才有可能。但是反过来说,自由和民主制度的建立也需要现代政治知识的传播,需要有对民主社会政治规则的理解和遵守。

表面上看这是个鸡和蛋谁先谁后的问题。但是这个问题,在社会的动态演变过程中,从来都不是一个问题。“鸡中有蛋,蛋中有鸡”,他们以一种多元的,多维度的非线性形态相互影响。今天的这个时代,有新的,有旧的,有最好的,也有最坏的。旧的等待消亡,新的等待降生。政治变迁是无法阻挡的一个趋势,同样也是谁也无法描述清楚的一个过程。鸡和蛋的逻辑在这里显得太过苍白。

把过程留给过程,起码我们可以从政治原点进行一些梳理,即政治是什么,不是什么;政治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这种梳理其实就是对政治ABC的恢复。这种政治常识的还原表面上是中性的,对任何特定的政治制度都不具有敌意。但是极权体制却与这种基本设置不兼容,极权体制使政治神秘化,政治成为幽灵,无处不在,却又无迹可寻。一个泛政治化和去政治化的社会交织共存。

泛政治化表现在政治似乎无所不在,无时不在。地震,水灾等自然灾害都是政治事件,社区,单位,小团体都是政治载体,行使宪法规定的基本权利,如言论,游行,示威,都可以是高度忌讳的政治表达,一些特定的社会经济政策,比如土地拆迁,计划生育都跟政权的合法性紧密相关,报纸的版面设计,新闻频道的出境率,谣言工厂都是政治角斗的微妙的平台。官僚政客除了政治表演,已经不会说人话了。专制体制营造的这种“政治”就如同传播能力特强的病毒,弥漫在社会的方方面面,笼罩着社会的各个角落。这种病毒的基本成分是谎言和恐惧。它持续不断的毒害着整个社会的肌体,毒害着社会的功能结构。

与这种泛政治化社会相对应的是一种去政治化社会。那就是人们不关心政治,不愿意讨论政治,不愿意跟政治沾边,人们逃离政治。政治斗争黑箱化,政治事件非政治化,政治诉求模糊化,政治人物演员化。一个被抽离了政治的社会,一个没有公共生活的社会,就象一棵空心菜,精神和自我流离失所。

作为泛政治化和去政治化状况的社会后果,就是对政治的正确认知成为不可能。政治被妖魔化。政治被认为是肮脏的游戏,政治先天的承载了许多的道德压力。人们倾向于从道德角度而不是政治角度来考量政治,来分析政治。对政治的鄙夷成为精英阶层的的当然之选,政治制度建设失去了重心。另一方面,政治冷漠蔓延,公共参与精神低迷,公民和公民社会的形成失去了价值维度的支撑。

需要从多个角度来疏理和还原政治。

首先要坚持“是非”。政治在通常情况下,仅仅是跟公共权力相关的一系列机制。日常生活中的大多数事件,都跟政治无关,而跟我们的权利,利益,自由有关系。而这些内容并不是政治内容,是行为主体而不是政治规则决定如何行使权利。屏弃日常生活中的“政治正确”意识,在真实中生活,象自由人那样行使权利,就是对极权主义去政治化的一种反制,对泛政治化的一种消解。辩清这些政治“是非”,回归我们的常识,可以使我们避免成为极权体制无意识的同谋。

在观念层面,需要一系列的话语置换和在此基础上的观念竞争。没有话语置换,走不出原来专制话语的陷阱。没有观念竞争,将容易掉进新的陷阱。比如跟极权主义相对应的宪政主义,在方式上就是主张让政治回归政治,把四处蔓延的政治碎片收集起来,套上权力有限和权力制约的咒符,把公共权力这个魔鬼装回到宪政这个瓶子中去。这种话语体系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治疗泛政治化的药方。又如关于政治德行,我们必须在观念层面抛弃加载于政治之上的道德负重,恢复政治应有的德行,捍卫政治本身的正当性,政治作为天下公器,价值不证自明。而现代政治制度的基本功能就是保障自由,提供正义。是善和美德的庇护所。

作为信奉宪政民主理念的自由派群体,在还原政治的过程中有着扮演着特殊角色。不再忧抱琵琶,不再遮遮掩掩,而是直面政治,亮出底牌,为政治而努力,因政治而精彩,这是珍视自由群体的道义责任,又是把政治还原为政治的必要通道。

这种观念和价值的梳理,政治德行的重新确立,可以给志愿推动公共事务变革的人们提供必要的动力和自信。追求自由,参与政治,融入政治民主化的大潮中,不是不道德,相反那就是道德和善。而热爱政治,立志于推动政治民主化变革的群体开始出现,也就意味着现代意义上的政治家开始孕育。政治变革时代的政治家无疑是最稀缺的资源,让我们用掌声来呼唤他们即将的登场。

作者文集2006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