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家栋这个名字过去并不著名。直到文革以后,才逐渐被人们所知。他是一位中国文学出版史上不可多得的优秀编辑。从五六十年代成长起来的中国人,不可能不知道他所编辑的好几本书籍。把一切献给党,我的一家,赵一曼,方志敏战斗的一生,这些书在那个时代为共产党的理念和意识形态做出了非常巨大的推广和普及,甚至比毛泽东选集的作用还要大。因为这些书具有材料翔实,感情朴实,语言平实,人物真实的特点,影响了整整几代人。

按理说,这样一位为共产党立下意识形态功劳的知识分子应该养尊处优,得到相当好的待遇。可是没有。何家栋先生的一生坎坷不平,九死一生,他所经历的右派、反党分子的遭遇,简直令人难以置信。原因是他涉及到了另外的一些敏感作品,一本是造成特大冤案的刘志丹,另外就是刘宾雁的本报内部消息和第二种忠诚。

从这些书籍中我们不难读出何家栋自己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忠诚。他的忠诚是发自内心的忠诚,没有半点私心的忠诚。惟其没有掺假,所以他矢志不渝,追求到底,也惟其如此,他竟在这些充满虚伪、谎言的党政、宣传机构中不断触礁碰壁,头破血流,遍体鳞伤。他和许多历史上真正追求民主理想的共产党人一样,晚年终于噩梦醒来,认识到了共产党根本不可能追求民主,而是一个专制的集团,从理论到实践都只能是一个专制的封闭系统,直至它最后无法克服本身的痼疾而溃烂而死,此外不配有更好的命运。这一觉醒令他走出了意识形态的迷惘,远离那些革命时代的故事人物,更加深入地探索中国思想史的历程去了。他对中国思想史的反思,已经走出了党化历史的窠臼,高瞻远瞩,摆脱了意识形态的局限,甚至比一些摆脱不了共产党思维的海外流亡知识分子走得更远。

何家栋先生告别了他坎坷的人生,走入天国。我们这些从来没有见过他的晚辈,既不认识他本人,也不认识他的家人,如果发一封吊唁信函过去,说几句常规的悼念致哀的话,当然也能寄托我们的哀思,增添一分痛悼的情绪。可是我选择了回顾我们这几代人思想的成长过程,更加强调他晚年的觉醒和思想的升华。希望引起中青年知识分子的注意。他的思想升华正是中国当代思想的最强音。如果越来越的中国人,都能继续这样的升华,中国摆脱党化意识形态,思想解放的大潮就即将来临。

愿我们以这样的方式,告慰何家栋先生的在天之灵。

全德学联 主席 彭小明 2006 10 21 德国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