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9-30

太平洋大劫杀

在经历了3年多的采访和写作之后,前《南方周末》记者郭国松的非虚构作品《太平洋大劫杀》出版。这标志著被有意封存的2011年“鲁荣渔2682号”渔船的南太平洋连环血案,终于首次被完整呈现。但问题在于,在政治化的背景之下,非虚构写作的高昂成本,依然中国写作者无法逾越的障碍。

这场导致22人被杀或失踪的血案,因其过程的血腥、惊悚、刷新了人们对特殊环境下人性扭曲的程度有了新的认识,加上作者对包括主犯刘贵夺在内的当事人人生轨迹的寻找与思考,给我们切开了又一个可以深度观察中国社会的横断面。

但即便是已经面对了司法结论之后,我们发现,试图看清全貌依然非常困难。6个最后的幸存者再度被判死刑,让这场悲剧的血色,达到了极致。

作者郭国松在说起此书的由来时称,完成此书的前提,是经过艰苦的努力,他拿到了200万字的完整的材料。但他表示,因为涉及对信源保密的承诺,他无法透露更多。

郭国松说:2011年7月发生的,那么到现在5年多都过来了。最后两个被逼杀人的,判的比较轻刑的人都已经出狱了。我想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案件,而且是一个发人深思的一个重大的事件。后来我就著手想去写作它。但采访的时候呢非常非常的困难,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怎么拿到这些材料。全部的案件材料就我一个人拿到了。因为这个有约在先,我不能透露这个情况,所以我在后记中基本没有提到这个事情,所以我只能保密。案件的材料有200多万字,这样能使我有机会了解整个故事的全貌。

但作为具有代表性的老南方系记者,郭国松坦言他试图在此书中解决两个问题。通俗地说,船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一个原本朴实,甚至是不乏基本善良和是非感的人,如何在各种因素的压迫下变成了嗜血的恶魔?另一个问题是,在这些社会底层人的生活中,究竟发生了什么?

他说:还原这个船上发生的这样的一个过程,我们来探究人性的问题。这个船上就是这个人性荡然无存了,我后来形容人性之恶是让人灵魂颤抖,这个恶已经超出了你的想像。本身都是平民百姓,都是社会底层人,正常情况下也都是很善良的人,怎么会突然变的这么残酷。这是这本书要探讨的一个主题。另一个在我看来呢,就是说这不是整个事件的全部,也不是我要写的这个事情的全部。还有另一个方面,就是底层人的命运。有很多遗憾就是我的采访还没有做到我想表达的这样一个主题。

郭国松在根据11个人的口供相互应证,去还原整个事件。其中,作者也对掌控了“鲁荣渔2682号所有人命运的刘贵夺进行解剖。在最新的文章中,作者评价——如果早生500年,刘没准也是一个率领千军万马横扫半个中国的农民领袖。

如当刘贵夺和船员们在南太平上辛苦劳作时,发现公司用欺骗性的合同,让自己长达1年的海上辛苦劳作却一无所获。在船员们只会诅咒和牢骚时,刘贵夺想到的则是找船长问原因,并计划夺船回国讨说法。刘贵夺也因此成为核心。

作者认为,刘贵夺是中国农民中的精英,他们没有文化,但却凭自己的经验和头脑,让人目瞪口呆。但悲剧在于,他们的聪明和优秀,都没有机会在好的领域得到展现。

但即便是作为资深的媒体人士,郭国松也并不是总有机会讲好关于中国社会刘贵夺们的故事。更多的时候,作为写作者,他们掌控自己笔的空间,依然有限。

据圈内人称,该书原本系一次关于非虚构写作商业化的实验,由,体人组成的公司,试图构建一个非虚构写作的商业运行模式。

作为第一个被选中的写作题材,郭国松获得了10万港币的预付版税。也真是这笔钱,才这让他有机会在东北三省和内蒙古等地进行长达3年的采访。但悲剧在于,他的工作还没有完成,出资的公司就已经被要求关门。

按这个意义上来说,刘贵夺们的悲剧并非只是在海上。在中国这艘船上,职业新闻人和非虚构写作者,依然只是另一群无力拿刀的刘贵夺。

文章来源:RFA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