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乡是湘桂交界的五岭山脉中,虽不是地无三分平,但出门就是山,行路多岐途。有的地方,明明看到就在前面,走起路来还得绕个大弯,并且去一个地方常常有几条路,一般来说近路就难走,就险峻一些,多半要翻山,而远路却通常平坦点,但就得绕山。

记得我七岁那年,那是我刚上小学的时候。有个星期天正逢附近大概十四、五里外一个镇的赶集日,当时村中还是大集体生产,农民很少能自由去赶集的,村中空闲的就是我们这些刚上学的孩子。于是我们几个刚上学结织的伙伴就想着到集市上去看看热闹。因为我们都年少,曾经大人并没有带我们去赶过集,但听过大人们谈论赶集的一些事,也知道集镇所在的大概方向。但年少的我们有着一股强烈去集上看看的热情,于是我们根本没考虑更多的事,大家就高高兴兴地走出了山村。

当走出村外两里多地,来到一个三岔路口时,小伙伴们一下出现了分歧,原因是大家不能确定哪条路是通向集市的路?哪条路是最近的?

哪条路是最好走的?于是大家在那里各人凭各人的理解谈着应该走的路。当时摆在我们面前是三条路,我们当时共有八个孩子,结果三条路都有不同的人论证其正确。大家七嘴八舌,把自己的理由都说一通,当然都是凭借从大人那里听来的信息,再加上自己的判断。由于谁也没有亲身走过,所以最终谁也说服不了谁,谁都有坚信自己判断正确的理由,而谁也没有足够驳倒别人的依据。这样大家在经过了十多分钟的争论后,在三条路前就形成了三种不同选择,结成了相应的三组人。

这时候当然还有别的选择:其一是大家在那里等着,等到有去过集市的成年人路过时问一下,这样大家就没有争议了。不过在山乡野外,村民都在大集体统一管理之下,在路上行走的人确实太少,保不准一天下来也没个人路过的,这样等下去显然没有把握;其二是大家既然都没法确定走哪条路,那就回头不去了。这样也不是当时小朋友们的心愿,大家一腔热情,断无回头可言;其三是出来一个能得到大家认同的人,选择大家认同的路,率领大家赶到集市。不过在当时这些朋友中似乎还没有人形成这种权威,足以让大家信服;其四是实行表决,采取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来确定要走的路。然而当时小朋友似乎也没有达到这种认识,关键是没有可以约束大家的规则,因为这不是个组织,是完全自发结成去赶集的伙伴。

面对这些状况,最后小朋友们作出了各人走各人认为正确的路的决定,谁也不强求谁。于是八个人分成了三组,分别按照自己认为正确的路前行。我与另外两个伙伴选择了中间那条道路,结果是翻山越岭,走了许多难走的路段,有时候甚至都走到没有什么路的地方,只能沿着牛走过的痕迹去走,我们一度都怀疑自己可能走错了。但方向大家是清楚的,大家觉得只要盯着方向,难走也肯定会到的。后来到了一个山村,一问村中老人,知道路没有错,只是难走点。于是大家就更坚定了信心,并且想到可能我们是最先赶到集市的,三个小朋友就一路跑着、嬉闹着往集市赶去。经过近两个小时的奔波,我们大概在上午10点来钟赶到到了集市。心中那个高兴今天都找不到言辞来形容,大家是互相拥抱着,打闹着。

在我们赶到集市不久另外两组选择另外两条路的小伙伴也先后到了。

当我们在集上会合时大家交流着路上的经历,发现这个路本来无所谓对错,只是有的路拐到了另一个村,从村中又延伸去了另一条路,但最后只要大家都是去赶集的,就必然会到集市上会合,并且肯定能找到通向集市的路,就算走点弯路,但村中肯定能找到问路的人。大家交流后,一比较就知道三条路我们走的那条是最近的,但是最难走的,而另外有条是最远的,但是最平坦,最好走,经过的村庄是最多的,还有一条算一般的,不远不近、不难不易的。最后大家回来时选了那条最远的,因为可以看到更多的村庄,路上有更多的人,大家热闹。

这是一个很平常的经历,我想一般人可能都有类似的经历,无论是农村还是城里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会碰到这种面临选择的时候。然而这平凡的经历多年来常让我回味,觉得中间有不少可以吸取的经验教训,并且有时候我甚至觉得成年以后我们常常在一些事上还不如少年那么清醒。我们成年后常以为自己懂得了许多,甚至自认掌握了真理,因而常常企图改变别人,当一些事面临选择时,我们就坚信自己的选择是唯一正确,而别人的选择是肯定错误,以致不能容忍,总希望别人也按照自己的选择来选择,更为不能理解的是我们常常因为争论而忘记了走路,或者因争论而耽误了走路,甚至把争论当成了路。

其实路未必就一条,而更重要的是走路远比争论重要,毕竟路是走出来的,而不是争出来的。只要目标一致,路径早晚会通到目标的。

(2006-12-17)

民主论坛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