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特首选举业己完结多时,却还有两个问题在笔者脑海中挥之不去,愿与读者商讨。

一、“原则”为什么与“策略”对立起来?

在选战中,民主派取得三百多选委资格,但就投票取向问题竟分裂成对立的“原则派”和“策略派”。笔者很不理解,觉问题严重,要问一个为什么。

十年前我己写过文章《原则与策略》(拙着p.197,199),就民主派梁家杰应否参选特首,会否让小圈子选举得到合理性一事作出讨论。想不到,十年后这个问题仍然存在未有共识,还相互唾骂破坏团结,是否反映香港人的理论水平原地踏步?

文章指:“现在一批民主派人士,在不合理的特首选举制度下,设计出一个因势利导,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突围方案,提出一个卑微的,低层次的而又能让大多数人所接受的口号:‘要一个有竞争的特首选举’,是对现实政治利害权衡的策略性考虑,以承认参与这个选举游戏来突破中共的封锁。我们实在应该尊重和肯定这一非常巧妙的策略。”……“除了坚守原则亦能拿出可行的策略去推行民主进程的,才是值得尊敬的民主领袖。”

笔者粗浅地认为,原则与策略都是为目的服务。由于有目的,因而衍生原则和策略,两者都是为达成目的的两翼,缺一不可,绝对不会也不应对立起来。如果原则拒绝策略,则从何达成目的?而如果策略违反原则,即也失去目的。公平地说,这次选举,原则派蔑视拒绝了策略,而策略派并没有失去原则。总的而言,原则与策略是追求真普选这个目的不可或缺的两手。

二、为什么“曾俊华现象”会变成“曾俊华成就”?

这其实是一个好朋友的说法,我完全同意。由“现象”转变为“成就”是一种认识的提升。当然,这并不是曾俊华一个人的成就,而是他和他的团队、家人、民主派选委以及广大市民共同创造的成就。

程翔先生在文章《香港政治一国化成定局》中,分析是次特首选举与大陆所见“有中国特色选举”的异同。发现两地的“候选人产生办法”,“党委操控方式”和“对当选者是否任命”三个方面均己本质相同,惟独“选委人数”和“选举过程”则有很大不同之处。香港在基本法保障下的“选举过程”,有参选宣言、有政纲、有论坛、有网上及落区宣传等惯例程序,当然与大陆有极大之区别,是反对小圈子假选举的重要策略,是经过去四届特首选举争取积累下来的成果,也就是中共不能阻挡,不能控制的唯一的部份。

这一次,曾俊华和市民一起,就是更有意识,更锐意地利用这个缺口,展开一场声势浩大,市民变相参与表达诉求的创造性选举工程。其成就有三:其一,市民策略性地推举了一位在一国两制现实政治下的特首模特儿(modol)曾俊华,表达了“我们要这样的特首”的心声。这个特首要有修养,有高尚情操,坚守普世价值。善于倾听,能团结各方政治人物。懂得订定一个策略性的政纲,与中共保持对话的空间。评论界称之为“中间路线”或“温和路线”,笔者认为这容易引起误导,建议改称“策略路线”。其二,曾俊华的形像和路线能动员广大中间市民支持的原因,己有许多评论,这里不赘。其三,曾俊华强势参选,得到各方人士的大力支持,令中联办无论抛出梁振英,叶刘淑仪,林郑月娥或曾钰成来对决,也不会胜选,被迫采取卑劣手法为林郑拉票,在全港市民面前暴露其公然破坏一国两制的丑恶面目。由于曾俊华的参选彻底地揭露中共的不可信,使更多市民丢掉幻想,参与到民主行列之中。这是最大的成就。

笔者曾在一篇文章《独一无二的香港特首》中指:“中央与香港选民这两个老板在价值观上南辕北辙,香港特首处在水火不容的民主与专制的夹缝间的确不容易。环视全球,你能看到一位这样难当的特首吗?争取特首站在自由民主的一边而不是专制的一边,监督他,教育他,也是港人在特殊政情下的历史使命。”而这就是策略。

2017年4月26日

《纵览中国》April 28,2017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