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我们前往香港,拜访了香港支联会司徒华老先生。许多朋友都亲切地称他老人家“华叔”。

在香港教协的大楼里,华叔接待了我们。他还是那样谦逊、慈祥,只是比97年访问德国的时候显得老态龙钟了。

他老人家始终保持着一种普通教育工作者的平易和真诚,给人踏实、务实和求实的印象。他反复强调了一个重要想法,香港支联会感谢海内外所有民运朋友的支持和关切,也从内心关注海内外民运的发展和前途;但是香港支联会总是踏踏实实地做好自己的工作,每个地方把自己的工作做好了,就是对其他朋友最大的支持。他们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主客互相交换了信息,然后参观了如同一个小社会一般的教协大楼中的服务机构和商业设施。在离别的时候,我们发现访客可以自取的信息文件中有一份“六四教学经验交流会”的通知。内容不复杂,兹抄录如下:

八九民运已踏入第十五年。在这十五年间,我们参与了一次又一次的游行集会,这种经验对我们有什么启示?是记忆,烛光,呐喊、泪水、自由花……?六四显然不是一个节日,他的意义远超过这些。十五年后的今天,让我们好好再一次反思八九民运的意义,以及对我们的影响。一九八九年民主运动的起始是对国家的期盼、对公义的坚持。要把这种理性及积极进取的精神发扬延续下去,实有赖老师在校内开展和引导。这十五年间,不少老师默默地在校园南内传扬民主的信息,更有老师设计各类教材,举办周会,甚至撰写剧本,将八九民运的精神薪火相传。这是相当值得我们敬重的。然而,面对没有见证过六四的新一代,老师在民运的教学上倍感吃力。故此,香港基督徒学会、支联会、天安门母亲运动及六四新一代等团体将举办六四教学经验交流会,与老师共同探索六四教学的新方向。与此同时,我们亦期盼为老师建立资源共享及经验交流平台。诚邀各位老师参加,详情如下:

(崇真书院、圣西门吕明才中学、李城璧中学和各位嘉宾老师的姓名、时间、地点从略)

从整个通知文件来看,香港有多所中学在进行六四的教学;而且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还在进一步探讨。对比海外的华侨社会,中文学校往往在使馆的政治压力下,或者刻意回避六四,或者莫不关心民主,华侨青少年不了解六四的现象更加严重。跟香港正直的老师们孜孜不倦地编教材、办周会、写剧本比起来,简直不能同日而语。六四,作为一段具有现实意义的历史,跟五四运动、西安事变一样,完全应该作为教学内容编入教材。可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害怕历史事实,害怕历史责任,所以刻意在报刊、书籍,尤其是教材中回避历史,就像罪犯怕见苦主一样,不愿意让人民了解真相,廓清史实。惟其如此,海外有良心、良知的知识分子,中文学校教师,更加应该把历史真相告诉留学生、告诉华侨和他们的子女。人民当时提出了什么要求,当局用机枪和坦克回答了人民的和平情愿,留下血债的罪魁邓小平、李鹏等中国党政领导人是逃不脱历史的正义审判的。

过去听说过一些对香港的评价,文化沙漠,政治冷漠,工商重利轻别离。可是宏大规模的2003年七月一日五十万人游行抗议二十三条,默默耕耘的这一份六四教学经验交流会,让我感觉到香港并不仅仅是一片文化沙漠,港人并非都是政治冷漠的工商动物。从某种程度上看,港人的自由民主意识比国内大城市市民高得多,未必是会说什么高深理论,倒是他们十分明白,失去自由民主将会丧失他们的生存基础。再看海外华侨社会,同样享有言论自由和新闻自由,却有多如牛毛的跟屁虫华侨社团和马屁精华侨报纸惟中国使馆马首是瞻。跟五十万七一示威者和立法会上公开宣讲民主的的独立思考和民主理念相比,不禁有燕雀与鸿鹄之叹。进一步从近处看到了六四教学经验交流会,这是一部分为民主理念和自由意志耕云播雨的谔谔之士,他们不如华叔、李柱铭、刘慧卿那样奔走呼号,震慑北京,但正是有了这些值得敬重的耕耘者十数年如一日的耕耘,才会有年年六四维多利亚公园的烛光晚会,才会有2003年七一的大游行。

《彭小明文集》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