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承认与否,作为作家、赛车手和公民的韩寒,都是这个时代和国家的标杆人物。他在写作、赛车等专业领域都不算最为优秀者,然而,当这些不完美集聚在一个人身上,人们才会发觉他是一个优秀的公民和知识分子。

个人成长性

评价一个人,离不开时代、个人成长背景和专业能力,至于他所获得的社会认可,都是前三者自然而然带来的后果。不能忽视的一个条件是,韩寒成长于城乡交汇的民间,其成长家庭亦是半农半公,与官方体制几无瓜葛。社会阶层和成长背景,在这个国家几乎决定着一个人的前景。笔者强调韩寒的成长背景和社会阶层,并非以此降低对他的评价标准,而是指出一个基本事实,并且认为成长背景构成一个人的基本精神气质和立场。

韩寒是可质疑并批评的,但在质疑中有学者假定年龄、学识和阅历,不是评价一个公众人物的标准。笔者赞同这个观点。但是,一个被忽略的现象是,许多学者、教授本就是依附体制而生存,对别人却高标准要求,这对韩寒不公平。另外,笔者强调韩寒的个人成长性,基于他的平民气质和草根精神所赋予的独立立场,这是对韩寒的一个基本判断。

被转移的“三论”

在如此并不优越的条件下,为什么是韩寒,而不是某个教授、学者,引爆对革命、民主和自由的大规模剧烈辩论?大陆知名“公知”几乎都发表了对韩寒“三论”的评价,这相当罕见,普通网民的参与则更为广泛。这就是韩寒的魅力和价值所在,说明社会大众看重其代表的年轻新势力。但是,非常不幸,韩寒推出的“三论”话题,被公众有意无意的消解、转移。这本是探讨、普及“三论”常识的极好机会——原本知识精英嘴巴里的学术名词、官方玩弄的政治手段,由一个极具号召力的民间人物挑起,本可望在讨论中正本清源,但是,被网民麦田的无依据猜测导向对作品是否代笔的混战。

官方新华社看准时机,企图“收买”韩寒代表的年轻社会新势力。知识圈的短视和功利,将韩寒逼上绝路。公共议题辩论,转为派别站队之争,文化保守势力粉墨登场,独立立场消失了。想起辛亥革命,由于民间思想资源和实际操练均准备不足,导致帝制复辟,和后来的新文化运动对辛亥革命的补课。今天这一幕又在重演。韩寒“三论”并非无懈可击,尤其是其论自由中的和解观点,直接越过清算倡导和解,明显违背转型正义原则。

知识分子业余性

这场辩论、混战,所涉及的另外一个话题是何为知识分子?许多人没看清作为知识分子的韩寒。他的主业是赛车手,以写作关切社会问题是其业余工作。萨义德在《论知识分子》指出:知识分子就是那些批判社会和政府的人,跟从事的职业和所受教育无关。由此推断,知识分子可以是作家、艺术家、学者,也可以是医生、工程师,甚至农民工,这就是知识分子的业余性,其有效扩展了社会大众的话语权和专业性。韩寒创办民刊《独唱团》、赴四川地震灾区捐款救灾、关注交通和生态环境、拒绝部分商业广告等,以此事实判断,韩寒是中国大陆最具行动力和公民意识的知识分子之一。

方舟子质疑韩寒“代笔”,笔者认同其质疑权利,但是,相信韩寒作品的自创性,不苟同方舟子所下结论。“代笔”说辞,进而被部分网民发挥到全盘否定韩寒,近期的非黑即白式辩论,更将人性恶都带离出来,嫉妒猜测、匿名谩骂、人身攻击,这背离了合理质疑和文学批评的底线,更逾越言论自由“言责自负”本意,可见社会浮躁和戾气之重。笔者认为韩寒的评论文章,不乏犀利、机俏,但缺乏写作训练,文字不够凝练,知识积累欠缺,同样存在春秋笔法。最终通过法律途径解决争论,对多方都是公平的。

原载香港《动向》月刊2012年2月号(总第318期),原文因版面限制有删减。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