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3-23
作者出生于中国,曾经就读北京大学及哈佛大学,目前在香港大学政治与公共行政学系任教。本书虽较为学术,但仍具有相当的可读性。书中由多篇研究论文组成,贯穿全书的问题意识是中国在“经济腾飞”这样的第一奇迹出现之同时,如何维持“政治稳定”的这个第二奇迹?作者实际上是属于“中国模式”派的论者,而其“贡献”正是巩固这世上存在着所谓“中国模式”的想法。书中从“弹性”(即“统战”)与“刚性”(即“预防式管控”)两方面去探讨,但这理论框架存在着非常重大的缺陷。
就“弹性”的部分来说,“统战”是共产党人对非共产党人的维稳方式,但共产党内部如何维稳或许才是关键所在,一般的理解是共产党发展出一个共贪的结构,好使党内达致恐怖平衡。作者或许不会同意这种理解,但不应从理论上就排除了共产党如何稳定内部的这个面向。就“刚性”而言,既然有作者所谓的“预防式管控”,不是应该也有“解决式打击”,换句话说,“刚性”维稳不可能都是预防的,当“不稳定”因素出现了,自必要解决,一般的理解是共产党会把产生不稳定事件的人抓了,把事件压下来不让媒体报导,对法轮功人士及维权律师等的强烈打击正是其中重要的例子。同样的,作者或许不会同意这种理解,但不应从理论上就排除了共产党以“解决式打击”之方式来维稳的这个面向。
学术包装后而表面上呈现中立的著作往往隐藏着一些没有明说的评断。以此书为例,一方面,作者回避了经济腾飞带来的相当多问题,似乎假设了发展都是好的,所以其思想进路不是去探讨如何处理问题,而是去找出制度上的演变如何巩固共产政权的基础。由此可见,书中的案例本身就不会处理因经济发展带来冲突的地方,也就是说,作者不是或根本不会去探讨如环境污染等问题如何带来不稳定的个案。另一方面,作者假设了中国政治环境大致上是稳定的,当然也就回避了六四北京屠城等重大全国性事件发生的政治意涵,也不会去讨论如广东乌坎事件的大规模地方冲突,而是会讨论像庆县之类安稳太平的地方。
有趣的是,在大家仔细看完后,或许会发现作者的写作心态本身就是出自于维稳的;吊诡的是,这种心态可能是在中共长期打压学术及言论自由的环境下养成的,更大胆的说,整部作品正是维稳的产物。作者目前在关于预防式管控的探讨中没有研究中共如何透过箝制言论及学术自由来维稳,然而其他论者不防可以探讨一下此书本身在什么意义上就是用以维稳的作品。令人感慨的是,不写维稳的作品,就连进入中国做访谈都有困难,当中的滋味局外人不容易了解。
RF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