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3-12-05

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评选结果的揭晓在十月中旬落下帷幕,本届2013年度生理学(医学奖)和化学奖获奖者均为三位科学家共同获得,物理学奖为两位物理学家分享,经济学奖得主为三位学者获得,文学奖得主为加拿大女作家艾丽斯·门罗,和平奖得主为禁止化学武器组织。纵观自然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美国籍的科学家(包括犹太裔)占了得奖者的绝大多数,而经济总量位居全球第二、近年来以“中国模式”、“北京共识”不断引起世界瞩目的中国,仍然是颗粒无收。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21世纪以来中国在体育赛事(尤其是奥运金牌)、航空科技(尤其是“神州”号系列飞船)等领域后来居上,实现跨越式飞跃乃至位居世界前列,但是,长期以来中国在诺贝尔奖科学领域却望“洋”兴叹,为什么一直无法实现零的突破?

事实上,中国人或广泛意义上的“华人”,在自然科学领域研究的能力并不比别人差,自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就不断获得诺贝尔科学奖,包括物理学奖杨振宁、李政道(两人获奖时皆为留美中华民国国籍)、物理学奖丁肇中(美籍华人)、化学奖李远哲(美籍及中华民国双重国籍)、物理学朱棣文(美籍华人)、物理学崔琦(美籍华人)、钱永健(美籍华人)、高琨(英美双重国籍及香港永久居民),而从最早被提名的生理学(医学,1935年)伍连德博士开始,也不断有海外华人学者(包括台湾)被提名为生理学、物理学、化学和经济学奖候选人。

但一个令人遗憾的事实是,这些诺贝尔科学奖得主或候选人,没有一位是拥有中国国籍或出生于1949年之后的中国大陆,他们几乎全都拥有美国国籍,在美国接受教育,仅少数是在1949年之前的中国大陆民国时期接受教育(高琨的研究成果是在香港回归之前),可以说均与中国大陆没有什么关联,也可以说上述的诺奖名单,其实是一个个长着“中国人”面孔的美国人获奖。而世所公认的是,虽然近年来美国国势有所衰退,但美国在科学、技术研究以及技术产品创新方面仍是世界首屈一指,在诸多科学研究领域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无愧于全球科技大国的称号,中国与之相比,确实存在着不小的、需要下大力气学习和追赶的差距。

对此,不少学者发出揪心的感叹。十多年前,中国资深院士、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陈宜瑜曾发出这样的感叹:一个国家。一般建国不超过50年就会产生至少一个诺贝尔奖得主。苏联1917年立国。1956年获得第一个诺贝尔奖,用了39年的时间,捷克41年。波兰46年,巴基斯坦29年,印度30年,平均只有35年。我们建国快50年了(截至2013年,中共建政已64年),诺贝尔奖离中国究竟还有多远?那么,为什么美国在科技领域长期保持领先地位,在诺贝尔奖科学类上占据了大多数,而中国却长期与此无缘呢?至于其原因呢,我想,只要是对中国大陆教育情况乃至国情有所了解的人,都不难概括。

首先,中国的基础教育存在着严重问题。就在今年诺奖公布期间,具体日期是2013年10月7日,最早研究中国知识分子问题的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郑也夫,在广州的教育大讲坛上分析中国教育的现状时表示,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没有一个在大陆受过中小学教育。在中国受过12年中小学教育的人,即使进入哈佛耶鲁等世界名校也不会获诺贝尔奖,因为12年的中小学教育把人修理得已没有了想象力和创造力,只是一个考试机器而已。话说得沉重,却道出了一个实情。今日中国大陆的中小学教育依旧是“填鸭式”的应试教育,这样的教育模式不啻于扼杀孩子们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无形凶手,在这样的教育体制下接受教育成长起来的学生,是很难在科技方面有所创新、作出开拓性成果的;

其次,应当从政治制度上找原因。1949年后的中国大陆建立起来的是一个全能型政治的社会,它天然要求这个社会中人的思想变得整齐划一,而不喜悦那些头脑和心灵不愿受辖制的人,在教育领域则长期奉行“教育服务于政治”的理念。然而,科学研究的本份在于研究学问,积累知识成果,要求研究者视界开阔目光远大,并具备批判性与创造性的思维,需要研究者具备求索真理的好奇心、反独断的探索精神,而在全能政治体制和社会氛围下成长的科研工作者,很难拥有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能力,大多只能人云亦云,按部就班地学习、工作和研究,只能与代表科研领域最高成就的诺奖长期无缘;

再来看高等教育领域。除了政治之手控制中国大学以外,六十多年来中国大学教育体制的问题堪称是一大“痼疾”。大学作为社会的“文化思想中心”的功能日渐丧失,使得1911年民国建立之后、1910年代五四新文化运动后出现的千年来中国大学史、教育史上的黄金时代销声匿迹,甚至出现带有全民族整体性的学术停滞与学术倒退的现象。作为骑在中国大学头上的总衙门——教育部,热衷于搞高校扩招冒进、大学合并风、教学评估作假等等;在大学领域,高校素质的整体下降已是社会的共识,中国大学教师和学生的创新能力明显萎缩,学术论文水分太多,原创性内容极少,学术剽窃、学术欺诈事件越来越多,高校教师急功近利、弄虚作假造成的诚信流失,高校师生普遍无志于学术,高校氛围走向物质化、功利化和娱乐化。并且,中国大学将精力放在争招生数额、项目经费、科研课题、学位授予点上,而无心考虑提高教育和科研水平,试问,这样子的大学怎能在科学研究上作出划时代的研究成果呢?

虽然美国近年来在经济发展和外交上表现不佳,但美国在科学技术研究领域的领先地位却是不可动摇的,既然中国在经济发展、体育和航空领域奋起直追美国,大力学习美国的长处,那么也应该在科学研究领域借鉴美国的做法。我想,除了应彻底否定六十多年来“教育服务于政治”的理念、让政治权力从教育领域退出以外,中国还应当回归教育的自身规律,去除教育领域的行政化、官本位和教育产业化,树立真正的教育精神,让各级教育专注于教育事业和学术研究,让蔡元培先生主张的“思想自由”和“学术自由”生根发芽,让各级学校成为一个学术共同体。尤其是,在科研领域应当放弃急功近利的思维,而转向研究影响世界的前沿问题。唯如此,科学类诺贝尔奖于中国才有可能不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

写于二零一三年十月二十日

文章来源:网络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