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7-12

七一大游行前,特首林郑月娥公布以六招解决房屋问题,表面冠冕堂皇,但现实是,这些措施不仅惹来的问题比解答的多,更是清楚示范,林郑政府妄想以应急方法拆解结构问题,势必注定失败。

今次所谓“林郑六招”,只是东凑西拼、狗急跳墙之作。过去两年,楼价持续向上,飚升超过四成,其中细单位(431平方尺以下)升幅最大。若居屋仍按现时市价七成发售,折实价便等于两年前100%市价出售,比官方认定的可承担价格——市价七成,高出43%之多,现时合资格申请人根本无能力供楼,居屋亦失去原先的意义。

因此,林郑决定把居屋定价由市价七成降至五成左右,其实不是什么新猷,更不是什么德政。九七前,港英政府也曾把居屋定价降至市值五成半,以降低市民负担。再仔细看,市值上升四成后,再以五成价钱出售,正好是两年前没涨价前的七折价。新措施只是保住居屋的功用,不如此,市民连居屋也只有超级富户才能负担,此项政策只会沦为笑柄。同时,降低市值比率,也可减少一旦房产跌价对居屋户的风险,以至对特区政府的政治冲击。

其次,林郑政府如能深思熟虑,经过一年才能推出可望解决住屋问题的政策,也都算了,迟到总比没到好。但遗憾的是,“林郑六招”内容空疏,既不能解决问题,甚至连解决问题的决心也看不到。

“林郑六招”只是六项措施,却没有进程和目标。例如林郑推出港人首次置业计划,属于市区重建局的发展项目,共450个单位,供中上入息家庭(家庭入息限额由57,001至74,100元)申请,购买的单位,尺价高达一万五千元左右。即使撇开售价问题,究竟未来十年每年有多少单位可供认购,又是否确保该阶层的市民迟早都可以买到,政府都并无定见,只是见步行步。又例如过渡房屋,说了一年半载,终于成立专责小组,但未来一段日子,政府每年可以提供多少单位,以解决劏房户以至其他环境差劣住户的需要?单位数量、服务对象以至等候年期,都欠缺具体的规定,难道任由政府随心所欲,还是一切随缘?

再如九幅原本卖给地产商发展私人住宅的用地,政府决定改为兴建公营房屋,表面上为市民住屋筹谋,不惜减少地产商谋巨利的机会。但究其实,只是追上既定的目标,即公营房屋与私营房屋的兴建量保持六四之比,而不是要扩张公营房屋的比例。更值得注意的是,九幅改作公营房屋的用地,究竟是用作居屋、绿置居、首置单位还是出租房屋?未来十年又打算加拨多少幅私营楼宇用地来兴建公屋?还是立下承诺,只要公营房屋低于六成,政府便用尽方法,把其他用地拿出来?当这一切都尽在不言中,政府的决心有多大也不言而喻了。

不错,从政者要为市民带来希望,但却绝不能为政治需要而不惜自欺欺人,把妄想吹嘘为希望,误导市民。奇怪的是,当各类公营房屋每年落成多少也没有具体规划,甚至所需土地仍没有着落,当过渡房屋还没有全盘的计划,而港人首次置业计划的规模和进度也充满弹性,林郑竟然可以面不红耳不赤,夸耀自己已成功为港人重设置业阶梯,让港人重燃希望。

林郑急不及待邀功,也许反映她深知任务艰巨得无法完成,只能出尽口术,说了等于做了,用海市蜃楼代替社会现实,让大家陶醉一下也好。又或者,她真的脱离现实,深信不移市民在不同物业类型中可以由低至高逐级上升。过去由住公屋到居屋再到私楼,未来同样可以由住过渡房屋到公屋到绿置居到居屋,再到首置屋或者私楼,而不用过问不同类型公营房屋的供应能否满足下一层住户的需求,也不用过问当今贪富悬殊的香港,有多少住户有能力去改善居住环境。

说到底,“林郑六招”充其量只是对付楼价持续上升对现行居屋政策冲击的应急办法,若是自吹自擂,把权宜之计幻想成重建置业阶梯神话的霹雳手段,并且难掩自满神情,除了是痴人说梦,贻笑大方,这样的管治水平,香港还可望走出住屋难的困局吗?

RFA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