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窗里,隐约洒下一束来自天国的灵光,神秘、美妙而又神圣。抬起头,仰望苍天,一种温柔的触摸抚遍了整个灵魂和肉体。钟声响了,它穿透威烈浩荡的物质世界,召唤精神的家园和灵魂的皈依。

在一个雨意迷蒙的下午,我不经意地来到它的面前。

圣殿挺拔,塔尖如林,扑面赫赫是巍峨、庄严、肃穆、神圣、直上云霄的气势!

我一怔——米兰大教堂,著名的世界第三大教堂。(第一为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第二为西班牙塞维利亚大教堂)

早已从书本上熟读了它的显赫:始建于1386年,正式完工于500年后的1897年,典型的哥特式教堂,也是世界上雕像最多的哥特式教堂(其内外共有雕像6000多个)。教堂长约168米,宽约59米,大厅顶部最高处距地面有45米。外部全由白色大理石筑成,并有135座大理石塔尖,3000多座大理石雕塑,教堂因此被称作“用大理石写成的一首诗”。主教堂正面有6组大方石柱和5座大铜门,方石柱上刻有几十幅大型浮雕和上百个人物像,铜门重达37吨,上面雕刻着教堂历史、神话与圣经故事。

我围着教堂缓缓而行,贪渴的目光抚过它的每一个神龛,每一尊雕像。不管从哪一个方向看,教堂呈现的壮丽风貌和丰富的历史内涵,都令人感动。可惜的是,教堂正面正在维修,难以细细观赏。不过,我仍在那儿久久伫立,目不转睛地注视着上面丰富而生动的画面,体味里面深邃的艺术内涵和宗教情怀。随后,我从教堂左侧沿一条窄长的石阶攀爬到教堂顶。

我顿时迷失在直刺苍穹的如林的尖塔里,迷失在人类创造的神妙而精美的(宗教)艺术之光里。

135座哥特式大理石尖塔,每一根都是精美的艺术品,上面细细密密布满了精细的雕刻。中央尖塔的顶上有一座4米多高的圣母玛利亚铜像,铜像身裹的金页片闪闪发光。尖塔直立挺拔,给人以飞腾升华、超尘脱世之感。坚硬的大理石在这儿被雕塑成飘飘欲坠的垂帘罗幔,那柔韧细腻的装饰设计,极富艺术特色,难以想像出它们的石头本质。每一个塔顶,都伫立着一个真人大小的雕像。他们神情庄严、肃穆、虔诚,或背映苍天,默默无语,俯瞰足下的土地,或眺望远方的阿尔卑斯山,或仰望上帝的天国。

偌大的一座教堂,每一寸土地都被艺术细细耕耘过,没有一处空白和遗漏,这是何等艰辛浩繁的劳动创造。而这艺术不是一般的艺术,里面分明可以看到虔诚的心灵和献身的热情。

一抹夕阳金黄的光辉突然透过云层,洒在雨后的大地上,整个教堂顿时笼罩在一种深沉而静穆的庄严里。沐浴在这金黄的光焰中,心灵受到一种深层次的触动,仿佛一束远古神秘的生命之光,刹那间激荡全身,闪耀出意醉神迷的昏眩。

从塔林中下来,步入可容纳4万人的教堂。

幽幽闪闪的烛光,静穆高阔的穹隆,让步履和心灵不由自主地安静下来。隐隐有几分惶然,几分敬畏。

教堂里布满了雕刻、塑像、壁画,仿佛一座艺术的殿堂和展馆。然而,最触动人的是那色彩浓郁的玻璃窗棂。26扇大玻璃窗,全部用五彩玻璃拼缀,窗画以耶稣故事为主题,窗棂高达20多米,窄窄长长向着天空提升。夕阳的光辉透过朱红、天蓝、橙黄、酒红、金黄、深绿的玻璃,在教堂内编织出一个斑斓而迷醉的光波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恍然看到基督鲜血的殷红、天空明朗的蔚蓝、秋叶忧伤的橙黄、牧场无际的碧绿……

管风琴响起来,乐音在大厅里回响,舒缓、深沉、优美、哀而不伤、悲而不痛,直透人心灵深处最柔软、最幽秘的地方。

烛光摇曳,时空迷幻……玻窗里,隐约洒下一束来自天国的灵光,神秘、美妙而又神圣。

一种温柔的触摸抚遍了整个灵魂和肉体。在这触摸里,灵肉情不自禁地一阵震颤,前所未有地感到人的孤独、人的卑微、人的罪过和人的那种“泪流满面”的渴求。

仿佛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将人向上提升,整个人在一种美妙而圣洁的空间里随着乐音和光波起伏翻滚。身外的世界消失了,那些功名、那些利禄、那些得失,在永恒而无际的时空中显得苍白而微小。一种纯精神的美感,一种圣洁之光,一种灵魂终极的皈依,带来了巨大的、物质世界无法企及的抚慰和充实。而爱,则在变得柔软的心里焰光四射—向着天父所在的苍穹,向着生命充盈的大地。

走出教堂,夜黑已降临,受了一番“洗礼”的心灵进一步悟到:信徒们的心里没有夜黑的恐惧,生命的终结不过是另一种永恒的开始。而在有限的生命过程中,普爱众生、忏悔反省、敬天爱人、乐善好施,则是他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教堂的钟声响了,它穿透威烈浩荡的物质世界,召唤精神的家园和灵魂的皈依。

“我在寂寞的陪伴下虔诚地祷告
几近沙哑的祈祷,又一次地撕破寂静
你是否愿意落足,那名为苍凉的漩涡
祈祷文不断轻轻回响在这幽暗的空间
还要多久,你才会接到我捎去思维
没有人的米兰大教堂显得格外沉静
寂寞,又一下把我吞噬
曙光,在无穷的彩色玻璃窗下洒落
我在炫目之下,轻柔地听到那唯美诗篇,随着弦的轻弹
门锁在轻响下打开,是谁走入了这深邃幽微的空间……”

是哪一位诗人,写下这首哀而不伤的《我在苍凉的米兰大教堂,挥别了寂寞》?

木公的博客2008-01-10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