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刘愚er 明白知识 2019-01-23

「……如果你想问他是怎么样的一个人,他会说他是一个以自己的小财产过着满足生活的人。身为一个学者,他以追求真相为他学习的唯一目标,你可以在他的著作里发现这点,任何有关他的事物都写在他的著作里了,也都比本墓志铭对他的赞美还要真实……」

这是写在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John Locke)墓志铭上的一段话。

▲约翰·洛克画像

我们人类至今,仍然受惠于洛克这位伟大的思想家:经济上,我们所珍视的财产权;政治上,我们所提倡的政教分离;教育上,我们教育下一代的方式,这些都受洛克的深远影响,如今都已成为人类现代化观念上的基石。

也许,影响我们的总是这样的两种人,一种我们每天都在念叨,在膜拜,在纪念,殊不知,他们带来的战争和不幸却比他们带来的福利更多。另一种人,我们在享受他的思想果实之际,却几乎想不起他。

显然,洛克就属于后者。

01.

信仰属于你的宗教

今天我们都接受了这样一个观念,政治和宗教是两回事,两者不应该互相干涉。虽然有些国家,尤其中东地区,还存在宗教支配政治的现象。但全世界主流形态是宗教已经淡出了我们的政治生活,教会不会因为我们背时的言论,而对我们施以火刑。另一方面,尽管总还有一些国家,存在着用政治干预信仰的情况,但政府不应该干扰我们的信仰,也为全世界的主流认识。

宗教与政治分离,这作为一种文明观念,已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

▲世界各宗教分布图

从这一点上讲,我们就要感谢洛克,因为这是他的第一个贡献,也是他的思想起点。

在洛克的时代,英国的宗教并不安宁。文艺复兴时期,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加尔文(Jean Calvin)的改革,已经让独大的天主教分化为数个宗教改革的新教教派。英国国教则干脆脱离了天主教的管制。

宗教与宗教的战争虽没有中世纪时水火不容,却仍在社会的各阶层之间产生不同形态的斗争。英国国教出现以后,来自欧洲大陆的天主教依然试图渗透英国,而英国的民众在宗教改革后,有一部分民众仍然更向往天主教。

在英国国教内天主教残余的攻击下,一个新的教派出现了——清教。洛克就曾经是一名清教徒。

正如文章开头的视频所言,宗教冲突亟待解决,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利用政府的力量管制宗教,扭转多年以来宗教领导国家、指导政府的局面。

英国人应该怎么办呢?继续让宗教引领政府,还是让政府管理宗教?前者容易导致中世纪的紧张局面,烧死异端,禁止人们的言论与思考;后者则会使得政府高于宗教,以自己的目的加之于宗教,进而实行专制统治。

这引起了洛克的思考。

他没有像那些极端的清教徒一样,停留于宗教的纷争,也没有反叛清教,转而投身天主教。洛克更为温和,也更睿智,他选择了另一条路,通向了「宗教宽容」的思想。

在英国,对宗教的宽容倾向在一百年前已经出现,托马斯·莫尔(Thomas More)在其《乌托邦》中就描绘了各种宗教愉快相处的景象:

「任何教派如有其自己仪式,可在每人家中举行。所以教堂中没有神像,个人可自由去体会神的形象,不管他喜欢哪一种最虔敬的方式。」

只不过,在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中,唯一的神还是占据中心地位的,宗教的不同只不过是对唯一的神的信仰方式不同而已。重要的是,莫尔的想法还停留在想象之中。

▲托马斯·莫尔《乌托邦》中的地图

洛克要做的,是把它变成现实,找到其理论的基础。

政府和宗教的关系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呢?

要知道政府和宗教的关系,就首先要在两者之间划下一道线,这道线可以规范二者的职责。他说:

「必须严格区分公民政府的事务与宗教事务,并正确规定二者之间的界限。」

于是我们就得以看到,在《论宽容》中,洛克阐释出了这样一种观念,那就是政府的基本职责在于使人们幸福和安全,它是针对人的自然权利而存在的,是公共的。而宗教却诉诸于人们的理性选择,是人们头脑中的事情,是私人的。

洛克区分了政治和宗教,政治不能管理人们头脑中的东西,宗教对于人来说是自由的,你有什么样的想法,政府管不着。同时,洛克提出支持宗教宽容的三点理由:

◆因为世俗的法官、国家和民众自身,都无法可靠地评估相互抵触的宗教观点所主张的真理。

◆即使他们可以评估,强制推行唯一的「真正宗教」是行不通的,因为你无法用暴力去强制人们的信仰。

◆比起宗教多元,强制宗教同一会导致更多的社会混乱。

▲《学者之争》(Vies des savants illustres)一书中的插图,描绘了希腊化时期古埃及的女哲学家希帕蒂娅(Hypatia)遭到宗教迫害的事件,这位卓越的女性天文学家、数学家、哲学家,最后被凌辱虐待致死。

与此同时,政府是为了维持人们的安全才存在的,而宗教的目的是保障人的灵魂的安全,它们在目的上是截然不同的。

为了保持安全,政府需要有武力,而为了保障灵魂救赎,宗教需要传教。两者之间的互相干预,都会成为悲剧。可如果它们互不干预,又总会有一方占上风,从而接管另一方的基本权利。

于是,洛克认为,从法律上可以规定宗教与政府的一些相抵牾的地方。比如,当宗教的一些习俗影响到政府的规划的时候,政府应该管制宗教。在这些问题上,不服从政府的宗教,势必会反抗政府,这时政府就有维持和平的权利。

洛克的宗教思想,很快就变成了现实。1791年,美国通过《宪法第一修正案》,里面规定:

「国会不得制定有关下列事项的法律:确立一种宗教或禁止信教自由:剥夺言论自由或出版自由:或剥夺人民和平集会及向政府要求伸冤的权利。」

(Congress shall make no law respecting an establishment of religion, or prohibiting the free exercise thereof; or abridging the freedom of speech, or of the press; or the right of the people peaceably to assemble, and to petition the Government for a redress of grievances . )

这条修正案禁止美国国会制定任何法律来确立国教,以免妨碍宗教自由。这也被看做是政教分离的最经典的范例。

▲图为亚历山大·汉密尔顿的制宪会议。1787年在费城举办的制宪会议,本来是为了修改《邦联条例》,结果却诞生了《美利坚合众国宪法》。

感谢洛克,在他的思想指引下,宗教和政治的分离为现代社会提供了一个更文明、更自由的空间。一个人不应该因为信仰上的选择,而遭受政治迫害。这样的精神灵光,一直闪耀在人类的天空之上。

02.

选择属于你的政府

思想史上,光是提出并论证宗教宽容的合理性就足以名垂青史。洛克的伟大,不仅在于他提出这样的思想,还在于他接二连三地提出有同样分量的思想。

洛克在思考宗教宽容时,考虑到政府的职责。这就引发了一系列追问,谁应该统治我们?政府的合法性基础是怎么来的?

在今天,大多数国家的政府都服务于它的人民,领导人是被选举出来的,君主专制和政教合一已经过时,可在洛克的时代,政府的职责还完全没有明确起来,君主专制还是一种普遍现象。

对于君主的权威,人们通常都认为,它来自于上帝。洛克的前辈托马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提出一个与之不同的观点。

霍布斯认为,在强大的政府出现之前,人类社会处于一种黑暗的自然状态,人们「孤独、贫穷、龌龊、粗暴又短命」,经历着所有恐怖残忍之事,人们被迫和所有人战争,整日处于一种恐惧和血腥中。

而君主之所以能够实施统治,是因为他们能够结束这样的状态。作为臣民,就甭想君主能够保障宗教自由或人的权利了。

对于洛克而言,在政府产生之前,的确存在着一种自然状态,在《政府论》中,洛克这样写到:

「那是一种完备无缺的自由状态,他们在自然法的范围内,按照他们认为合适的办法,决定他们的行动和处理他们的财产和人身,而无须得到任何人的许可或听命于任何人的意志。」

但在洛克的构想中,自然状态多半是相安无事的,只有在少数情况下才会出现战争状态,也就是霍布斯所说的那种情况。

▲图为斩首查理一世的执行令,这些在执行令上签字的人在1660年复辟之后遭到报复,被定罪为「弑君者」。

但是,现实并不是像想象中的自然状态那样平静和稳定。在现实中,人们随时可能去剥夺另一部分人的生命、自由和私有财产。因此,在洛克看来,这个时候才需要一个政府。

「人们参加社会的理由在于保护他们的财产;他们选择一个立法机关并授以权力的目的,是希望由此可以制定法律、树立准则,以保卫社会一切成员的财产,限制社会各部分和各成员的权力并调节他们之间的统辖权。」

政府要保障人们的基本权利,同时也要提醒人们不要去剥夺其他人的基本权利。

在人们都不互相剥夺和伤害的基础上,才有真正的自由。在人们都不互相占有他人的私有财产的基础上,才有私有财产。在这一点上,洛克认为私有财产是先于政府和法律而存在的。

那么,假设政府危及到这些财产怎么办呢?洛克谈到:

「所以当立法者们图谋夺取和破坏人民的财产或贬低他们的地位使其处于专断权力下的奴役状态时,立法者们就使自己与人民处于战争状态,人民因此就无须再予服从,而只有寻求上帝给予人们抵抗强暴的共同庇护。」

也就是说,假如政府以保护人们的自然权利的名义实行统治,却以此来变本加厉地剥夺人民的权利时,人们应该推翻这个政府,不管从什么形式上。而想要推翻一个这样的政权,首先就要保障公民享有推翻政权的能力,也就需要公民掌握一定的武器。

人们有权选择自己的政府,在政府违背了初衷之时,也就有权解除它。

洛克的这一构想,也被美国人民写进了权利法案中。在《宪法第二修正案》中,这样规定:

「纪律良好的民兵队伍对于一个自由国家的安全实属必要,故人民持有和携带武器的权利,不得予以侵犯。」

(A well regulated militia being necessary to the security of a free state, the right of the people to keep and bear arms shall not be infringed.)

▲美国宪法第二修正案手抄副本

另外,还有一种方法能够使政府的独断专行能被规避,那就是分权。这一思想也是洛克率先提出来的。在洛克的《政府论》中提出权力至少要分为立法权、执行权和对外权三部分,这已经和后来的孟德斯鸠(Montesquieu)的三权分立思想非常接近了。

我们有什么权利是应该保留而不被强力夺走的?我们该选择什么样政府?如何限制政府的权力?这些问题,今天我们作为后辈已经非常熟悉,已经变成了常识。这一切或许都要归功于洛克至关重要的开创性思考。

03.

教育你的孩子

我们能不能自由的信仰?我们如何选择政府?这两个问题如果解决了,如何让这个成果付诸实现呢?这个问题困扰了太多知识分子。因为这就牵扯到了第三个问题,我们应该如何教育我们的后代?

在写作《政府论》同时的1684年,英国萨莫塞特郡的爱德华·克拉克(Edward Clark)找到洛克,向他请教如何教育自己的儿子小爱德华。

洛克为此写了他的著作《教育漫话》的雏形。近十年之后,克拉克鼓励洛克将此书出版,认为它必能给后人带来福祉。洛克这时显露出了羞涩,他认为这部著作不该拿出来公之于众。

最后,他将这部书匿名发表,这在洛克的人生中还不是第一次,当年的《论宽容》其实也是这样发表的。

▲《教育漫话》
作者: 约翰·洛克
译者: 杨汉麟
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年: 2006

作为一个老单身汉,洛克并没有孩子,也更没教育过孩子。如何教育孩子这件事本应和洛克完全无关,可能他自己也没有想到,他会写出一本关于教育的书。

在《教育漫话》的一开篇,洛克便将对儿童教育的意义下了一个判断:

「我敢说,我们日常所见的人中,他们之所以或好或坏,或有用或无用,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我们幼小时所得的印象,哪怕极微极小,小到几乎觉察不出,都有极重大极长久的影响。」

洛克的教育理念有一个重要的前提,也即「白板说」,这不仅在教育观念上重要,在心理学上也是重要观念,不管同意与否,都对后世形成了重大影响。在他的另一本经典之作《人类理解论》中,洛克反对了前人关于人类心灵印记的说法,在他看来,我们人类的心灵不带任何印记,我们的知识都是后天通过经验习得的:

「我们可以假定人心如白纸似的,没有一切标记,没有一切观念,那么它如何又有了那些观念呢?……我可以用一句话答复说,它们都是从『经验』来的。」

若人的知识乃后天通过教育习得,那我们应该让我们的后代首先拥有什么样的观念呢?

在洛克的宗教观点和政府观点上,其实已经有了一定的解答。在政府观点上,洛克认为人首先要保证自己的自然权利得以实现,这样就需要有一个自己满意的政府,并且能够理解自己的天然的权利。

而在宗教观点上,洛克划归了人的理性的天地,这样的理性应该自由地选择自己灵魂的救赎方式,这是对精神幸福的追求。也就是说,现实生活需要幸福,精神也需要幸福。

这样,我们就能够理解洛克对于教育的观点。

在《教育漫话》一书中,洛克将孩子当成一张白纸,父母给予他们的任何东西,都会逐渐发展成孩子的性格。父母是孩子的老师,也是孩子性格的来源。

既然世界是经验到的,知识是依靠经验达成的,那么作为提供经验的父母,就有了自主塑造孩子的能力。给孩子看什么样的东西,这对他未来的生长和理性的形成都至关重要。

在这一点上,洛克建议父母不要让女仆告诉孩子晚上有妖怪出没,因为这样会给儿童的心理蒙上一层阴影,这阴影会一直伴随他成长。这样的理论让我们不禁想起弗洛伊德的心理学基础,不错,现代心理学的发展也一定程度上受惠于洛克。

▲牛津大学基督堂学院,洛克从威斯敏斯特中学毕业后就来到这里学习。这所学校在洛克的年代是著名的神学学校,电影《哈利·波特》就在这里取景。

另外,洛克由于自己的医学研究背景,提出要关注儿童的身体发展。这并不是说要过分保护孩子,而是帮助孩子去适应环境,他特别说,不论冬天还是夏天,都不应该给孩子穿得过多或过少。

除了身体和性格,他也关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德性的形成和掌握技能的必要。关于德性,洛克认为父母不应该以奖惩的方式教育孩子,这样培养的是孩子的感觉主义而不是理性。

他认为,这样的一种「奴隶的纪律」培养出的是「奴隶的性情」。而关于技能,洛克关注对儿童爱和尊重,交流和实用技术的培养。

在他的思想中,儿童不应学习过多使他们更个人化的学科,比如诗歌和音乐,也不需要学习过分枯燥无用的技能,比如拉丁语、古希腊语。

最重要的是,一个儿童能不能在成人之后与他人接触,与社会接触,怀着怎样的态度,为此他认为应该让儿童接触和社会职能有关的使用的学科,还有前沿的科学知识。

在这样的一套教育下,孩子不可能太差。毕竟他的童年幸福,加之身体、性格的健康和社会技能的掌握,都让他更好地与社会相处,与自己相处。

因此,这个由单身汉洛克写出的《教育漫话》一改过去教条化的神学教育,发展出了现代教育的雏形。

洛克的经验虽然不来源于直接的教育经验,可却比那些经验更加可靠。它来源于洛克对人性本身的研究,还有对人之所以为人,人该追求什么的思考。在了解人性以及人性的追求目标之后,达到目标的手段自然也就不成问题了。

04.

我们仍受惠于洛克

今天的我们,不得不说,仍受惠于洛克的这些贡献。

洛克的哲学思想引起了功利主义、自由主义、实用主义等等观念的形成,他启发了哲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心理学、教育学等等学科,这些学科沿着他开辟的道路,发展出了现代社会的各个系统。造就了今天人类文明的基本秩序。

我们千万不要忘记,洛克并没有生活在一个现代的世界中。在他的世界里,宗教还占据着统治地位,君主制还不断通过复辟来统治人民,大多数的孩子早早就被送到社会中去工作,或是到大学去学神学和诗歌。

人们因为信仰的不同而发起战争,互相诋毁和咒骂,君主则靠宗教的力量摆弄人民的意志,巩固自己的权力。人们不关注儿童的成长,儿童还只是被当作成年人的不成熟状态。

洛克在这个时代做的一切,起初都不能被理解,他在去世之时都没有看到自己政治理想、宗教理想和教育理想付诸实现。这对他个人来说也许有点残忍,可对整个人类来说,洛克的出现是一个巨大的幸运。

在他的贡献中,宗教的宽容让我们可以选择自己的信仰,政府对宗教的宽容态度已经成为一种常识,违背这种态度,则会受到责骂和讥讽。

政治上对私有财产的保护也成为了常态,分权制衡成为了民主的基本保障,是世界的主流体制。

同样,在教育上我们仍然秉持着洛克的教导,对儿童身体、精神、德性和技能的培养各自发展成了学科。大学教育从未如今天这样重要。

可是,从另一个意义上看,洛克的这三个巨大的贡献还远远没有完全在这个星球上得以实现。

还有很多国家仍处在宗教战争之中,有的国家政权完全由宗教把持,中东地区的长期战争都是这样的原因;

在政治上也是这样,人们私有财产的保障还远没有达到洛克的期待,法治的程度在大多数地区还较低;

在教育上就更是不足,甚至绝大多数的孩子还没有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而只是在许多会被洛克认为是「无用」的学科上度过他人生中的一段时间罢了。

▲雕塑《约翰·洛克》与英国名人神殿

当我们重新回看洛克的贡献,他给我们过上更加宽容、自由、平等的生活以方向,为我们的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提供了参照。

当我们自由地选择自己的信仰,选出符合我们意愿的政府,还有当我们被关怀和被爱,身心健康地学习和生活时,也许都该说一句:感谢世界上出现过洛克这样的人。■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