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驾游前南之三

秦川雁塔 2016-11-24

10月26日我们来到了黑山共和国著名的旅游港口城市——科托尔。老科托尔只是一个呈三角形的小小城市,位于亚得里亚海峡湾的最顶端,这里的峡湾本身就以其独特的风姿闻名于世。我们知道欧洲最著名的峡湾都在北欧,尤其以挪威而著称。在南欧的峡湾中,排在第一名的就是科托尔。科托尔的峡湾从外向里延伸进去后像蝴蝶的翅膀一样在大山下行成几个分岔的半圆形港湾,因此又得名叫蝴蝶峡湾。科托尔老城就在“蝴蝶”的一个翅膀的顶端。

狭义的科托尔古城内固定的居民只有几百人,现在这里到处都变成了旅游民宿和出售纪念品的商店。在科托尔老城外,围绕着旅游航运业已经发展出很兴盛的服务型城市。从洛夫琴山的最高处向山下俯瞰,感觉像十万人的城市规模,考虑到欧洲的建筑密度比较低,十万人虽然不至于,但五六万肯定是有的了。在山顶上顺着峡湾眺望,这样连绵不断的城镇还有好多。令人很难想象黑山是一个只有六十万人口、而且主要的城市都在内陆的小国家。

科托尔的开拓史可以上溯到古希腊时期,最早是开辟为古希腊的移民城邦,后来伊利里亚人和罗马人都到过这里,接下来这些天然的港口都被威尼斯人殖民,变成威尼斯人的领地。直到两次巴尔干战争以后的二十世纪初,由于黑山、塞尔维亚、保加利亚、希腊四个东正教国家联手打败了奥斯曼帝国,签订了《圣斯托凡合约》,才把科托尔和沿海的一片地方割给了黑山。此前黑山是一个没有海岸线的东正教山地国家,有了科托尔以后,对黑山的面貌改变有非常大的影响。第一,它成为沿海国家,第二,它具有商业城邦开放性,这些因素都与黑山历史上的传统是不一样的。

因此我们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科托尔这样一个城邦有着非常奇特的城墙建筑。按常理说,人们防御的主要是来自海上容易受到攻击的力量。但是奇怪的是科托尔的防御却建立在陡峭巍峨的悬崖峭壁上。在古城上方高高的悬崖上修了有两三道之多的城墙,非常巍峨复杂。很多人都想,科托尔这个小城三面环山,只有一面面向峡湾,只要对着海面防御就行了,为什么要在悬崖上设防呢?

陡峭的东城墙

其实了解科城历史的人都知道,当初的科托尔并不属于黑山,它是属于威尼斯的商业城邦,海上的通道是他们的天下,自然不用防备,而在高高的山上住着黑山人。黑山人是南斯拉夫族中的山地民族,历来以骁勇善战毫不妥协而著称,奥斯曼土耳其人都奈何他们不得,一直未能征服,因此也被称为“原始塞尔维亚人”或“高山塞尔维亚”、“南斯拉夫硬汉”。在科托尔城里住的威尼斯人看来,这些野蛮的山地民族不但具有不计后果的勇猛骁勇善战,且又居高临下,随时都可能从洛夫琴山上俯冲下来。所以,科托尔的防御功能最重要的就是对高处山上的黑山人设防。在非常陡峭的悬崖上,很多地方都设了两重、个别地方甚至有三重城墙。

这些城墙非常难爬,今天早上我们爬的东城墙,其陡峭程度堪比北京箭扣长城的“鹰飞倒仰”,几乎是手脚并用爬天梯的感觉。北城墙的中段和西段稍微好走一些,但也是很陡的,爬上去的感觉有点像爬中国的长城,虽然远没有长城绵延不断,但是第一它的历史要更加久远,中国的砖结构的长城大都是明长城,汉长城一般是夯土结构,已经非常残破了。但这里的城墙都是十一二世纪一直延续到现在的。第二就是非常陡峭。爬上城墙俯瞰科托尔古城和峡湾,景色非常壮观,更为壮观的是,出了科托尔,沿着盘山公路爬到洛夫琴山山坳向下俯瞰,科托尔已经成了扑克般大小。沿着峡湾,串珠般的城市群尽收眼底。在峡湾的另一端,可以看到在峡湾中好不容找到的一块谷地上开辟出的科托尔机场。整个“蝴蝶”的另外几个“翅膀”里的居民点在山上也可以看的很清晰。

这座山科托尔背后的山叫洛夫琴山,其实就是狭义的“黑山”。我们知道“黑山”是意译,就是黑色大山的意思,斯拉夫语叫“Чёрнаягора”意思是“黑山”,用拉丁语Montenegrins,就是英语moutain negro 两个词的合称。1949年前我们一直叫做“门的内哥罗”,现在香港还这么叫。1949年以后因为我们与社会主义国家友好关系就叫做“黑山”。这个“黑山”指的就是洛夫琴山。

洛夫琴山非常高大巍峨,山的一边是峡谷,山的另一边就是采蒂涅,采蒂涅其实是建在半山腰的一块台地上,只要翻过山,就是科托尔,可是这段路之陡难以想象,昨天夜里我们离开黑山首都波德格里察后,走的是盘山道,盘到山下的布德瓦,再沿着海岸倒着走上来。现在我们走的是不经过布德瓦,直接从科托尔上山的路,这条路比昨天走的更陡也更窄,弯度多,坡度大,没法超车,没法会车,据说有25个弯道之多,昨天晚上幸亏没有走这条路,即便白天,也让人心惊肉跳。

远眺雄浑的洛夫琴山

出发前我曾经咨询过Z副团长,为什么我们不租一辆大车,一来可以节省开车者的人力,二来也不存在前后车掉队问题,大家其乐融融在一起岂不美哉。她告诉我,开大车需要有特殊驾照,有小车本是开不了的;另外欧洲高速以外的道路狭窄,小车更加灵活便捷;最重要的是大车在城市里停车困难,我们为了去景点方便,小车可以见缝停车,后来的事实证明,这的确是一个英明的决断,否则我们就翻越不了洛夫琴山,更加头痛的是,如果是大车,每天会为找停车位多花费很多时间。

洛夫琴山在这里是自由的象征,因为它的易守难攻的险峻地形,正是以此为依托,让那帮坚守东正教的斯拉夫人可以对抗土耳其人长达五个世纪之久,所以黑山人都很崇敬洛夫琴山,可以说这座山是他们的母亲山,是保护他们免受外敌侵略的屏障。黑山人的这种宁折不弯的传奇故事经过代代相传的渲染和颂扬,成为了这个民族的特征。黑山的国歌中所唱的“照亮了我们的母亲黑山”就是指这座山。现在整个洛夫琴山也是黑山的一处国家公园。国歌中有一句“挣脱捆绑奴隶的锁链,飞上洛夫琴山的山巅”,就是指获得自由的意思,黑山人有一句古话,“在我们的家乡之外是没有自由的”。因此洛夫琴山又被称做“自由山”。

来到科托尔的游客绝大多数都是坐着游轮来的,像我们这样翻山过来的散客并不多见。世界上各大游轮公司都开通了到达尔马提亚各个港口的航线,有的停靠斯普利特,有的在杜布罗夫尼克靠岸,有的来到科托尔。科托尔虽然在达尔马提亚海港中是最小的,但是风景却很独特和多样化,第一,正如我们在山上俯瞰到的,它有多处风景优美的峡湾。第二是山水相依,宁静清澈的港湾与雄浑高大的洛夫琴山相互衬托。

从洛夫琴山上俯瞰游轮和古城

科托尔平时是一个很安静的小城,古城内总共人口还不到1000人,但每天早上9点游轮一靠岸,一下子涌上来几千人,把整个小城塞得满满当当。科托尔的城墙靠山的一面有三个上城墙的路线,平时是不售票的,可是只要游轮一到,附近的居民就会自己设摊收买路钱,这个时候登城墙就要收三欧元。按理说这是不合法的,政府不允许的,但是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嘛,当地居民赚的就是这点旅游资源。今天早上我们从东城墙上来的时候是不设卡的,后来我们从西城墙再上山就看到有人在收费了。

科托尔一天中最繁忙的时间就是游轮靠岸的时候,有的游客会在这里住一晚,第二天再回去,也有些只在此停留几个小时,跟着游轮离开。所以小城内一下子热闹非凡,一下子又显得很冷清。科托尔还有一些渔业,它的东端是一条运河,运河的顶端是从洛夫琴山流下来的一条瀑布,现在那里搞了个发电站,整个黑山用电都是靠它发电的。沿着瀑布往山里走,也是另有一番景致在其中。

从意大利过来的游轮上下来许多来此秋游的小盆友,叽叽喳喳好热闹

科托尔还有一个有意思的地方,这里当初是共产党活动的一个据点,今天的黑山城内到处都是“红色旅游纪念地”,由于二战中黑山与塞尔维亚站在一起有自己打下天下的民族自傲,和历史上任何一次抵抗大国侵略的光辉历史一样被铭记在前南最小的国家中,而并没有被当今的意识形态消解掉。我们进城的城门上刻着一个五角星,上面还刻着“1944年10月22日”字样,这一天就是铁托的军队进入科托尔、解放科托尔的日子,是前南斯拉夫国庆节后的两天。城里面墙壁上到处都可以看到那里是科托尔的省委、科托尔的反法西斯民族解放人民委员会的旧址。

我们知道,黑山是民主国家,这个国家政治是多元的,当初独立的时候进行过公投,决定是否要与塞尔维亚分手,当时大部分的人是支持独立的,但并不是绝对多数,其中55·5%的选民表达独立的意愿,也就是说,反对独立的人是相当多的,在科托尔这个地方,反对独立的人至今也不少,但是在政治自由的条件下,他们是可以表达自己的意愿的,所以我们在城中看到有挂黑山的国旗,也有些居民家还挂着黑山与塞尔维亚联盟时期组成的“小南斯拉夫”国旗,甚至还有一处挂着铁托时代“大南斯拉夫”的国旗,这也是他们政治多元化的表现。

说起来黑山独立至今二十年,各方面的确取得了很多成就,黑山现在的首都波德格里察,已经是前南境内最现代化的城市之一,昨晚我们路过的时候虽然是擦城而过但是已经能够感受到它的热闹与繁华。科托尔这个地方二十年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旅游、运输、发电等行业使人民生活得到了改善,所以最近这些年反对独立的人是越来越少了,但是他们仍然有自由表达的权利,我们在城里看到悬挂的不同国旗就可以感受到这一点。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