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川雁塔 2017-02-05

自驾游前南系列之二十三

22日半夜我们从波黑进入塞尔维亚,投宿莫克拉山小木屋。这个地方是Z副团长订的。我原先对这里一无所知,曾经建议当晚住在帕莱或者戈拉日代。但她说这里是某个著名电影导演搞的一个外景地,去过的驴友称赞其有仙境般的风光和神话般的魅力。而且那里的房子很难订,我们刚好可以订到所需要的房间,多一间都没有了。我们听了都颇为心仪。后来证明所言果然不虚。

莫克拉山(MokraGora)即塞尔维亚语“潮湿的山”,以海拔较高、森林密布、经常云雾缭绕、空气潮湿得名。它属于兹拉蒂博尔山脉的一部分,是塞尔维亚全程在境最长河流莫拉瓦河的发源地。

莫克拉山

这个地方位于塞尔维亚西部距波黑边界不远处。当晚到这里已经是午夜,当地的住宿基本都是民宿性质,单点接待能力有限,所以我们一行分别住在了相距1公里的两个地方:德尔文格勒的米利夫公寓和莫克拉山车站附近的博格丹诺维奇公寓。我和金雁住在前者。

德尔文格勒(Drvengrad)即塞语“木头城”,它其实是前南斯拉夫和后来的塞尔维亚著名电影导演埃米尔•库斯图里察打造的一个关于电影的景点。库斯图里察是个多面奇才,也是个有争议的人物。他17岁时跑龙套参演过中国人熟悉的《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从此与电影结缘。

埃米尔•库斯图里察

在南斯拉夫晚期多事的1980年代他成为导演,处女作《多丽•贝尔曾记否?》(又名《你还记得多丽•贝尔吗?》)和第二部作品《爸爸出差的时候》就连着两炮打红,分获1981年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和1985年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以后在前南解体后的战乱年代他仍然是塞尔维亚的高产导演,到2016年的《银河上》为止他共拍了30部以上的电影和电视剧,其中在戛纳、威尼斯、柏林、莫斯科、卡罗维发利等国际一流电影节获奖的就有8部。

电影 《多丽•贝尔曾记否?》剧照

2001年他为了拍电影《生活是个奇迹》来到这里,惊叹于这里的秀丽风光和著名的“萨甘8字”铁路的人文背景,便把原先只是作为摄制组营地的临时工棚重新做了大手笔的规划、投资,创造了个“电影导演心中的理想国”。他原来给这个地方起了个德语名字叫“库斯滕多夫(Küstendorf)”,即“库斯图里察的村庄”,后来又有了塞语的木头城之名。

这组木构建筑由于其造型独特、拥有历史文化底蕴、而且符合环境保护、怀旧寻根等现代理念,而获得了欧盟的菲利普.罗提尔欧洲建筑奖。库斯图里察也从一个名导演变成了集电影艺术家、建筑规划师和旅游经济开发专家为一身的文化名人兼财界大腕。

我们深夜入住,外边一片漆黑,对风景尚无感觉。只觉得这间小木屋预先已经烧热了壁炉,进去就有温馨之感。

温馨的小木屋

房间干净、方便,现代化的设备应有尽有,“古代化”的装饰惟妙惟肖。可以自炊的厨房燃气电气兼备,十分时髦。壁炉却不只是装样子也不是“电子火”,而是真的烧着木头柈子,俨然古风。大清早起来一看,晨雾中的兹拉蒂博尔(塞语“金松岭”,现在也是这里所在省的省名)满山青翠,一栋栋红、绿、灰色的大小木屋点缀其间,在云蒸霞蔚之中都各有其童话般的意境。

童话王国

木屋旁边的农场牧地还在使用,地上有麦秸垛、栅栏和草丛中的蘑菇,停放着手扶拖拉机。我还坐上去试了试,是二冲程汽油机带动的园艺拖拉机,比我们过去在农村用的柴油机手扶轻便许多。一条小溪顺着石砌过的渠道流经木屋区,这就是所谓的“别列沃德(白水)”,据说是对皮肤与眼病有治疗保养作用的矿泉。那风景真的有种桃花源的感觉。

木屋区上面是M5公路,沿公路上行一里多,经过一片古墓地和建于14-15世纪的一座别致的木教堂,就到了莫克拉山车站。如今进车站要经过一处隧道,这隧道同时用作博物馆。看了才知道这里的来头。

多彩田园中的木头教堂

原来,这里是当年贝尔格莱德-萨拉热窝窄轨铁路最险峻的一段。早在19世纪奥匈帝国统治波斯尼亚时,这条铁路就有了修建计划,但是当时奥匈和塞尔维亚敌对,铁路建设无从谈起。第一次世界大战开打后,奥匈一度占领了塞尔维亚的几乎全境,无论从统治占领区还是从军事战略考虑都需要这条铁路,于是在1915-1916年奥占时期,这里便进行了劈山开路的大规模施工。

窄轨铁路

而莫克拉山是全线的“卡脖子”工程,在这里铁路要从德里纳河河谷爬上兹拉蒂博尔山的萨甘山口,5公里直线距离内攀升400多米高程,工程师为此设计了极其迂回曲折的线路,号称“萨甘8字线”,其实还不止8字,从图上看它还包含一大段长“之”字和一个大回环,全程共有隧道20处,其线路比我国著名的京张铁路青龙桥之字路、宝成线秦岭8字路和欧洲著名的奥地利赛默林高山铁路还复杂得多。

“萨甘8字线”线路图

这段铁路在战时的奥匈并未修成。一战后奥匈战败,塞尔维亚作为战胜国合并了波斯尼亚等地,变成了“南斯拉夫王国”,连接王国首都贝尔格莱德和第三大城市萨拉热窝的这条铁路便更加重要。于是在彼得一世(就是塞国歌中“彼得国王愿神佑您”的那位)指令下铁路继续施工,1921年莫克拉山车站通车,1925年包括萨甘8字线在内的乌日策-瓦尔迪克特段全部建成,贝尔格莱德至萨拉热窝终于有了直通铁路。中国人熟悉的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中就有这条铁路的镜头——当然不是莫克拉山这一段。

这条铁路建设难度之大在欧洲也是有名的。从1920年代到铁托时代它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它毕竟是一条窄轨铁路,运量有限,而且坡陡弯急,扩建余地不大。从1974年起,前南逐渐取消窄轨铁路,贝尔格莱德与萨拉热窝之间的交通改走萨瓦河沿岸的准轨铁路,这条铁路于是风光不再。

前南解体后,塞尔维亚与波斯尼亚人一度成为敌对双方,这条铁路西端被切断。尽管它作为通往波黑塞族区的线路仍然运作了几年,但在1999年终于完全停运。历经奥匈与南斯拉夫两个时代千辛万苦修成的这段“萨甘8字线”,也近乎被遗忘了。

萨甘8字线

而电影导演的奇思妙想却使它再度焕发了青春。库斯图里察开发“木头城”成功,使得塞尔维亚旅游部门开始重视这里的旅游资源。近年来“萨甘8字线”经过修复作为旅游线路又开始营运,古老的车站、传奇的铁路、木头城的电影景观和奇妙建筑,以及“白水”矿泉,使这里成为新兴的旅游胜地。目前他们还在雄心勃勃地计划开发山区有机农业和绿色食品、发展滑雪和冬季运动、以及俯瞰8字线的空中游览等项目。

莫克拉山火车站

而莫克拉山这个社区也因此繁荣起来。这个地方原来在前南时期有个颇负盛名的化工企业Kotroman公司,前南解体后因市场、污染和没有专利权等问题而破产,一度造成就业问题。后来有人投资开发这里的小水电,再加上作为电影业外景基地和旅游业,现在不但解决了本地的就业,还成了辖区所在的乌日策市的经济增长点与就业前景地。

我们来到这里时,旅游火车因淡季停运。但这个小车站本身的景致就非常可观。车站、警察局、旅馆、小教堂处处古色古香。窄轨铁路的蒸汽机车、全木造车厢、维修车棚等古董设施连同特别安放站台上的一辆福特老爷车,给人以回到一百多年前的感觉。

全木质车厢

车站附近还有新建和在建的许多度假村和小酒店,特点是没有大型的,它们全都是造型各异的小木屋。配上满山的树林,不同树种的枝叶色彩各异。在这秋冬之际,五彩缤纷的山林和站区内精心布置的欧式园林造景,把整个莫克拉山车站变成了一处历史公园,要风光有自然风光,要人文也有人文内涵。我们在站房旁边的小餐馆点了一份早餐,一边品味一边观赏满山秀色,真是心旷神怡,昨天一直赶路到深夜的疲劳一扫而光,因意外耽搁而只能在萨拉热窝匆匆夜游的遗憾也似乎得到了弥补。

餐厅的小花园好漂亮

车站背后翻过一个小山,就是德尔文格勒即“木头城”的主要部分了。木头城的确名副其实,不仅所有房屋都是木造,就连街道也是木头铺就的。与五彩的米利夫公寓区不同,这里的小木屋全是仿古的灰色,以圣萨瓦木结构教堂最为有名。以这座教堂为中心,形成若干小街,如特斯拉街、马拉多纳街、切•格瓦拉街,甚至还有一条李小龙街,这些人名都是库斯图里察自己定的,反映了他本人对这些人物的喜爱。而他最崇敬的人是伊沃•安德里奇,小镇的主街就以他的名字命名。

木头城的伊沃•安德里奇大街

有趣的是我们在这里的停车场还看到一位模样酷似米洛舍维奇的人,大家纷纷与他合影,你们看看像不像?当然,这人与我几年前在奉化溪口见到的专与人收费合影的“蒋介石”不同,只是一个普通的当地人,并不是旅游点安排的角色,与他合影也不花分文。

巧遇“米洛舍维奇”

而在车站附近博格丹诺维奇公寓住宿的团友还遇到了个健谈的房东。他对前南地区现在分裂成一系列国家感到无奈和叹息,表示还是铁托的时代好。团友说:铁托可是克罗地亚人呀,他回答说,自己虽然是塞尔维亚人,但平心而论,后来的塞族领导人不如铁托,我们老百姓现在很多都是这么看的。

他说原来一个国家现在分成七八块,很多原来的亲戚都很难来往了,还你死我活的打了好几年,现在想来真是何苦呢?我们究竟有什么不同?说的是一样的语言,长的是一样的面孔,不就是你信天主教、我信东正教、他信伊斯兰吗,现在又不是中世纪,为这点信仰的差别就可以打成这样?

团友问他:那造成这样的悲剧,应该怪谁呢?

他叹息道:各方都有错,我们、克罗地亚人、穆斯林,大家都应该反省。

【小编说说:】

秦老师的游记中难得有一篇专门写风景的, 不容易啊~

————

微信ID:qhjy_gzh

(长按二维码,欢迎关注秦川雁塔)

秦晖、金雁原创文章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