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川雁塔 2017-03-02

米哈伊洛维奇的信使与国外取得联系时,英国与南流亡政府开始宣传他领导的抵抗运动,同时空投物资援助,并向其驻地派遣了英军使团。而这时南共还未起兵。切特尼克显然占了抵抗运动“正统”的先机。

米哈伊洛维奇以塞族的《正义之神》为军歌,军旗是黑底髑髅旗上书“为国王与祖国,不自由毋宁死”。现在看来正如军旗所书,米哈伊洛维奇确实是“忠君爱国”的,而他的“爱国”就是两个内容:保王和大塞尔维亚。

切特尼克军旗

为“大塞尔维亚”他可以对南斯拉夫各非塞民族大开杀戒,他曾下令对“土耳其人(实际泛指波斯尼亚人和阿尔巴尼亚人等穆斯林)和乌斯塔沙(泛指克罗地亚人)的村庄要予以摧毁”。二战中南斯拉夫1300万人口死去了170万人,死亡率仅次于波兰。其实主要还不是死于德国人而是死于民族仇杀。切特尼克就是主角之一。

而这样的政策也使米哈伊洛维奇的社会基础变得狭窄,支持他的基本只限于塞族人,与南共可以在从科索沃直到斯洛文尼亚的整个南斯拉夫地区寻求支持不可同日而语。

修道院前卖切特尼克军装的老人

而保王更是米哈伊洛维奇的特征。只要国王在伦敦,他与占领者无论如何“勾结”都是为了“主公”,不可能真的投向德国。但假如国王投敌,他还会不会抵抗就很难说了。

后来米哈伊洛维奇的表现可以用我们官书上的一句套话来概括,即“消极抗战、积极反共”。

他始终坚信国王政府会随着西方盟军打回来,因而全部战略就是为流亡的国王在南斯拉夫国内制造存在感,并保存和壮大实力,等待盟军带着国王打回来后复辟王国。而此前的首要任务就是防止出现“取而代之”的势力,而这样的势力只可能是南共——因为盟军反正不会容忍已经投靠纳粹的乌斯塔沙。

于是切特尼克的抗德仅限于破坏一些设施、袭杀占领政权的基层文官,与不认王国完全附德的一些民族地方武装交战。当然,他们还利用与伦敦的电台联系发送过不少情报,并救护过不少在占领区被击落的盟军飞行员,据说仅美国飞行员就达500多名。因此米哈伊洛维奇死后美国还给他追授了荣誉军团勋章。

但对于德军则除非遇到清剿不得不抵抗,一般都避免与之交锋。甚至盟军要求他完成的一些重要破坏任务,如果有较大伤亡风险他也不干。与南共一有机会就喜欢占据较大城市(如乌日策、比哈奇等)以扩大声势不同,切特尼克基本上只在乡村与山区根据地活动。后期所谓的切特尼克“首都”科拉欣也只是个千余人口的小镇。因此盟军,尤其是曾经给他空投大量物资极力支持他的英国人,对切特尼克的军事作用非常失望。

而南共在这方面就不一样,尽管因起兵较晚而在争夺抵抗运动“正统”方面失去先机、英美对之还有意识形态偏见,但南共不惜以拼死血战换取国际影响,起兵不久就大张旗鼓,高调发动了“乌日策共和国”这种从军事角度看严重得不偿失的大动作,虽然损失惨重,却令盟军刮目相看。

以后铁托也仍然保持这种风格,“乌日策共和国”之后又搞了“比哈奇共和国”、“亚伊采共和国”,就是要树大招风,不惜血本。尽管军事上迭遭大挫,乌日策、比哈奇血战失守后都是直到战争结束前还在德军手里,最终解放比贝尔格莱德还晚。4年战争中仅战死与失踪的就达30多万人,其中包括杜迪奇、科瓦切维奇等重要领导人。

但共产党人的重大牺牲也确实让德国人付出很大代价,南共真正成为南斯拉夫国内抗战的“中流砥柱”。这仅从德国人的态度就可以看出。当时占领当局最先悬赏通缉的抵抗运动领袖是米哈伊洛维奇,后来也通缉铁托,但赏金低于米哈伊洛维奇,再后来通缉铁托的赏金就变成最高,最后就只通缉铁托而不把米哈伊洛维奇当回事了。

德国悬赏米哈伊洛维奇的通缉令

而铁托的这种战略也只有放在国际背景下才能理解。事实上假如没有盟军的支持,这样的打法南共是没法长期承受的。但是铁托血战成名后,盟军的支援就滚滚而来,从早期空投枪支弹药,到后来连坦克飞机都从海空两路源源运到。南共也越战越勇,到战争末期居然成为一支拥兵80万、飞机坦克军舰齐全的大军。铁托的武装虽然与一般抵抗武装一样被称为“游击队”,其实与我们所谓的“敌后游击战”很不一样。

我当年在看《乌日策共和国》、《苏捷斯卡战役》这类电影时就觉得这些片子中的战争场面更像苏德战场,完全是一幅正面作战死打硬拼寸土必争的样子,而与我们习惯的“敌后武工队”、“平原游击队”完全不是一回事。

电影《苏捷斯卡战役》

在最初半年内,南共与切特尼克关系还可以。盟军非常希望南共与切特尼克能够合作,或者用共产党的话说形成“统一战线”。实际上,两者早期控制的地盘乌日策与拉夫那山其实相距不远,南共的塞族名将、后面要提到的老斯坦鲍利奇与米哈伊洛维奇还是伊万尼察老乡。铁托与米哈伊洛维奇也曾几度会面进行合作谈判。

但是双方不可能谈得拢:铁托拼死血战,很大程度上就是为的与米哈伊洛维奇争夺“正统”,岂能屈居人下?而米哈伊洛维奇且不说对共产主义的排斥,单是南共高层非塞族占了绝大多数、铁托还是克罗地亚人这一点,就让大塞尔维亚种族主义者米哈伊洛维奇不能接受。不但如此,铁托越是血战,米哈伊洛维奇越是相信真正妨碍战后国王卷土重来的死敌不是德国人,而是南共。

于是切特尼克在对德军避战怯战、游而不击的同时,却把主要力量用来对付南共。自1942年起双方就大打出手。后来切特尼克甚至发展到多次与德军乃至乌斯塔沙联手对付南共。而南共也把切特尼克看成“伪军”,只要有机会就予以消灭。实际上,米哈伊洛维奇联德反共还是为了等盟军来到后把江山交还国王,他并没有降德。

对于这种“联德不降德,反共不联共”的作法,如今在塞尔维亚是有争议的。有人认为这是他作为王国的忠臣孽子在当时的唯一选择,也有人认为在南共已成为抗德主力的情况下,联德反共就无异于“南奸”。

其实,这里反映的正是“忠君”与“爱国”、或”爱国”与“爱统治者”之间的矛盾。“爱国”本身其实也有正当和不正当(极端)之分:正当的爱国是反侵略,极端的“爱国”是侵略别人的沙文主义。

但是既不反侵略(或者对反侵略表现消极)也无力侵略别国,只是为“忠君”而在本国诛锄异己,那就连“极端爱国”也不是,而是“假爱国”了。假如这欲诛锄的异己又恰恰是反侵略的主力,那这样的“假爱国”其实就是“真卖国”了。

当时铁托要争取的国际影响和国际援助其实主要是西方盟国的援助。因为虽然苏联红军是“同志”,道义声援毫无问题。但1944年以前苏军的战线离南斯拉夫还很远,在地中海、亚得里亚海与巴尔干作战的英美盟军是现实中的援助来源。

而英美盟军也是很实际的,尤其是接纳了南流亡政府、作为巴尔干与亚得里亚海盟军主角的英国人,支持你就是为了让你打德国人,减少自己的压力。
以丘吉尔对共产主义的反感,你“积极反共”他或许不反对,但“消极抗战”他是无法容忍的。如果仅仅是个流亡政府,把你作为政治招牌供养起来花不了几个钱,问题还不大。但是假如你仍在进行大量军事活动,需要西方投入巨额的战争援助,那就要看值不值得了。

设想在二战背景下,西方仅仅因为意识形态偏向就会无条件支持一个“消极抗战”、毫无军事价值的反共政府,那是不可能的。在丘吉尔看来,你米哈伊洛维奇可以打败仗,但不能不打仗,更不能只打内战自耗抗德实力。南共其实打切特尼克也很积极,但他抗德出力,丘吉尔就欣赏——哪怕是暂时欣赏。

于是盟军对米哈伊洛维奇越来越不耐烦,援助越来越少,联络使团越来越小。而对南共则相反,援助越来越多,联络使团也越来越大。在1943年德黑兰会议上,丘吉尔说服罗斯福把宝改押在铁托身上,而与本来就力挺南共的斯大林达成了一致。

当年9月墨索里尼垮台,意大利转到盟国一边,在盟国方面授意下,从南斯拉夫溃退的意军把大量装备留给了铁托的武装,南共力量因此骤然增强。这时米洛舍维奇感到自己即将被盟国抛弃,慌忙增加了一些对德军的行动,但为时已晚。这只导致了德军强烈的报复,南共的压力却变得更大。

两面受敌之下,得罪了南其他民族、只能依赖塞族支持的切特尼克又不像南共那样在南斯拉夫全境有回旋余地,局促于塞尔维亚-黑山交界山区一隅的米哈伊洛维奇已经穷途末路了。

1943年12月,盟军要求米哈伊洛维奇对德控铁路进行有效破坏,这被认为是给他的“最后机会”。但米哈伊洛维奇依然无所作为,而关于他与德军协议休战共同对付南共的情报则不断传来,彻底惹怒了盟国。英国终于在1944年春全部撤回了驻切特尼克的使团。

到了5月,米哈伊洛维奇发往伦敦的电报已经不见回复。8月末在英国的要求下,流亡国王彼得二世撤掉了米哈伊洛维奇的王国军队参谋长头衔,此前舒巴西奇出任新的流亡政府总理,米哈伊洛维奇在这个政府中已不再有军事部长之职。同时,盟国安排流亡政府与南共在维斯岛签订“铁托-舒巴西奇协议”,国王承认铁托军队为王国的政府军,把以前米哈伊洛维奇的头衔转给了铁托。而铁托军队的正式名称也从“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改为“南斯拉夫军队”(战后又改为“南斯拉夫人民军”)。铁托终于从米哈伊洛维奇手中夺走“正统”地位,成为被国际社会承认的南斯拉夫主权体现者。

维斯岛协议后舒巴西奇向彼得二世汇报

而米哈伊洛维奇至此已成为丧家之犬。切特尼克也遭到铁托政权的严厉镇压。从战时消灭切特尼克的“内战”,到战后初期肃清切特尼克的“镇反”,“切特尼克分子”当时是个十恶不赦的罪名,镇压甚至严重扩大化,成为影响深远的历史创伤之一。

战后西方盟国希望铁托与切特尼克化“武斗”为“文斗”,容纳塞族民族主义成为多元议会政治中的一元,至少是宽待放下武器的切特尼克,但铁托坚持斩草除根,绝不留情。

受审的米哈伊洛夫

米哈伊洛维奇本人和他越来越少的追随者战后还困兽犹斗了一段时间,终于在1946年3月13日被捕(其细节有两个版本,分别说是英国人和他的部属卡拉比奇出卖了他的藏身地),经过政治公审后于7月17日以叛国罪被枪决。据说他最后的遗言是:“我的想法很多,我开始了事业,但世界的大风暴把我和我的事业卷走了。”

——————

微信ID:qhjy_gzh

 

(长按二维码,欢迎关注秦川雁塔)

秦晖、金雁原创文章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