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剧作家哈罗德•品特捧走诺贝尔文学奖

10月13日,瑞典文学院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宣布,英国剧作家哈罗德·品特获2005年诺贝尔文学奖。

13日,手执拐杖的哈罗德·品特在伦敦的寓所前会见媒体。

瑞典皇家文学院13日在斯德哥尔摩宣布,英国剧作家哈罗德·品特获得2005年诺贝尔文学奖。这对三天前刚刚度过75岁生日的品特来说可谓双喜临门。

写作自然无矫饰

瑞典皇家文学院在颁奖公告中说,授予哈罗德·品特诺贝尔文学奖的理由是他“发现了在日常闲聊下的深刻之处并强行打开了压抑者关闭的房间”。

这位75岁剧作家的作品包括《生日晚会》、《哑巴侍应》以及具有突破意义的作品《看房者》。瑞典皇家文学院认为品特回归了戏剧写作的艺术形式。“品特使戏剧回归到它的基本元素:一个封闭的空间和不可预知的对话。人们在这些对话里受到彼此的控制,一切矫饰土崩瓦解。”获悉自己得奖的消息,品特在接受路透社电视台采访时表示:“我还没有时间来想这件事情,但是我非常非常感动。这是我从没料想过的事情。”当被问到自己为什么能得奖时,他想了想,说到:“我想知道,我也想知道。”

左派身份曾受质疑

出生在伦敦一个犹太裁缝家庭的品特曾表示,自己之所以走上戏剧的道路是受到了在青年时期遭遇的反犹主义影响。他的作品风格黑暗,故事主角也多为不幸之人。由于他的语言具有强烈的个人风格,英语词汇里甚至因此多了一个以他名字命名的形容词———“品特派风格的”。除了撰写戏剧,他还为广播剧、电影和电视剧撰写过剧本,而他本人也是一位先锋导演。

近几年中,品特一直热心参与反对英国首相和伊拉克战争的运动。今年3月,他宣布终止自己的剧作生涯,并将全身心地投入到政治活动之中。他的左倾态度曾一度受到质疑,法国《世界报》的文学批评家拉法埃尔·雷诺力认为:“品特的戏剧含有间接的政治成分。”他认为诺贝尔的选择“越来越激进”。但诺贝尔评选委员会主席霍瑞斯曾表示,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从不考虑候选人的政治取向,只是希望引导大众去关注那些伟大的边缘作家。(江玮)

■人物

哈罗德·品特

萧伯纳之后最重要的剧作家

1930年10月10日,品特出生在伦敦一个犹太裁缝家庭。在他成长的过程中深受反犹主义思潮的影响,这种思潮促使他走上戏剧之路,并在后来极力批判这种思潮。

品特的作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他受到心理现实主义的影响。第二阶段的作品则充满了感情的基调,第三阶段则进入了政治阶段,截至目前,品特已经写下了32部戏剧和24部电影剧本,另有不少诗歌和散文。

品特被评论界誉为萧伯纳之后英国最重要的剧作家,他的作品《看房者》、《生日晚会》、《归家》等代表了西方现代派戏剧的最高成就。

■点评

先锋戏剧导演孟京辉:品特作品意义是世界性的

对于哈罗德·品特的获奖,先锋戏剧导演孟京辉表示,品特作品的意义是世界性的,他的胜利也将对全世界从事戏剧运动的人给予鼓舞。

孟京辉说,品特是继1969年贝克特摘得诺奖后,第二位获得诺奖的荒诞派剧作家,他被评论界誉为萧伯纳之后英国最重要的剧作家。1980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荒诞派戏剧集》被很多戏剧爱好者视作宝典,其中介绍了哈罗德·品特的几个独幕剧。他的作品也被戏剧院校的师生钟爱。他的剧作《情人》在国内上演过数次,但没有一位导演或演员领会精髓,他们大多世俗化了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

“1990年,我也导演过他的作品《送菜升降机》,由胡军主演。讲述了两个杀手焦急地等待杀人指令,最后杀手等到的指令竟然是杀死和他一起等待的对方,揭示了杀手在规定情境下的真实心理。”品特的戏剧语言追求多义性和探索性。对于戏剧这一始终充斥着变革的艺术,品特作品的意义是世界性的。曹雪萍

社会科学院外文所副所长陆建德:获奖使我们重新认识品特

社科院外文所副所长陆建恩认为,哈罗德·品特虽不是今年诺贝尔文学奖的热门,他这几年也没有什么很好的作品面世,但获奖却是应该的。

陆建恩说,这几年公众对他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他是一个反战知识分子,也许这样,他的作品更少地受人关注。

他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创作的戏剧是最好的。他的作品风格比较怪异,笔下角色常常都有些精神不正常,充满各种奇思怪想,他对这些人物的刻画很到位。他的作品深刻地触及人物内心,对人物心理的描写相当精彩。他的剧作也突出人与人在生活里,尤其是家庭生活里那种紧张关系,那种人之间的妒忌,这些东西在当时很少人会关注,更少有人会把它们写在自己的作品里。有人说他的作品实验性比较强,也说他受过卡夫卡的影响,但他的作品并不应该归为荒诞派戏剧,他有他自己的特色。

国内对他的关注很少,他的作品被译介到国内的也不多,他更没有在国内形成足够的影响力。这跟现在国内对戏剧,尤其是国外戏剧关注较少有很大关系,但品特的作品是值得关注的。所以,这次诺贝尔对他的授奖,可以让我们重新来认识品特,加大对他的关注。(甘丹)

0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哈罗德•品特影集

10月13日,瑞典文学院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宣布,英国剧作家哈罗德·品特获2005年诺贝尔文学奖。图为拍摄于1992年10月29日的哈罗德·平特的资料照片。新华社/路透

哈罗德·品特1930年出生于英国伦敦东区,是一个犹太裁缝师的独生子。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他被送到康瓦耳Cornwall乡下避难。一直到14岁,家人才将他带回伦敦,抵达当天却目击炸弹在头上飞过的恐怖情景。18岁时,就读于皇家艺术学院theRoyalAcademyofDramaticArt,因为戏剧见解和学院中师生不同,于是假装神经崩溃而退学。1954年,他采用大卫·巴伦DavidBaron的艺名,随着剧团到爱尔兰及英国各地巡回演出,并于1957年开始他的创作生涯。品特对政治的热衷早是众所周知的事:

1998年出版《不同的声音:散文、诗歌、政治》(VariousVoicesProsePoetryPolitics19481998)

1999年出版《退化的能力:媒体与科索沃危机》(DegradedCapabilityTheMediaandTheKosovoCrisis)

2000年出版《宇宙的主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巴尔干圣战》(MastersoftheUniverseNato’sBalkanCrusade)

2002年10月、2003年1月两次在英国国会发表反战演讲

2003年出版诗歌选集《战争》,抗议伊拉克战争,并因此获得下年度的威尔弗雷德·欧文奖。但这种感情冲动的控诉在诗歌界也遭到质疑。

2005年3月宣布终止剧作生涯,集中精力从事政治活动。

2004年品特在《生日晚会》演出后留影。IC供图

13日,手执拐杖的哈罗德·品特在伦敦的寓所前会见媒体。

哈罗德·品特

Harold Pinter United Kingdom b. 1930

“who in his plays uncovers the precipice under everyday prattle and forces entry into oppression’s closed rooms”

各方反应:既出人意料,又当之无愧!

品特作品意义是世界性的

品特是继1969年贝克特摘得诺奖后,第二位获得诺奖的荒诞派剧作家,他被评论界誉为萧伯纳之后英国最重要的剧作家。1980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荒诞派戏剧集》被很多戏剧爱好者视作宝典,其中介绍了哈罗德·品特的几个独幕剧。他的作品也被戏剧院校的师生钟爱。他的剧作《情人》在国内上演过数次,但没有一位导演或演员领会精髓,他们大多世俗化了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孟京辉

获奖使我们重新认识品特

哈罗德·品特虽不是今年诺贝尔文学奖的热门,他这几年也没有什么很好的作品面世,但获奖却是应该的。这几年公众对他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他是一个反战知识分子,也许这样,他的作品更少地受人关注。
国内对他的关注很少,他的作品被译介到国内的也不多,他更没有在国内形成足够的影响力。这跟现在国内对戏剧,尤其是国外戏剧关注较少有很大关系,但品特的作品是值得关注的。所以,这次诺贝尔对他的授奖,可以让我们重新来认识品特,加大对他的关注。——社科院外文所副所长陆建恩

国内观众很难接受

哈罗德·品特的作品上世纪80年代开始被介绍进中国,我国话剧界编导的他的作品不多。上世纪80年代上海青年话剧团演出过他的代表作《情人》,上世纪90年代末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演出过《背叛》,北京话剧界演出过《阳台》、《情人》等。“我认为哈罗德·品特的作品是荒诞派戏剧中最难懂的一类,正因如此国内观众对其很难接受。”——上海知名剧作家赵耀明

品特获奖让人意外

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通常会照顾到地域、性别、文学样式的平衡,也会兼顾到政治的因素。每年诺贝尔文学奖公布之前,总是会有人对结果进行预测,品特并不是人们预测较多的热门作家,他的获奖可谓爆了一个冷门,让人感到意外。 “但是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审委员会向来是以出人意料著称,所以从某种角度来说,品特的获奖也算是意料之中。”——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蒋坚松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