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随感之五

我本来以为盛唐缺少思想家、哲学家,这同那个时期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包括诗、文、小说、书法、绘画、音乐、舞蹈、工艺等)都达到中国君主时代最高峰的盛况不相适应。后来,我看到西安党治国先生介绍文中子王通的文章,才注意阅读王通的著作,我认识到死于隋朝灭亡、唐朝初起时的王通,是盛唐文明的思想先驱。因为盛唐的典章制度和法律是唐太宗李世民在“贞观之治”中制订的。而贞观名臣魏征、房玄龄、杜如晦、李靖、王珪、杜淹、温彦博、温大雅、薛收、和凝等人,都是王通的及门弟子。这些先后担任唐太宗的宰相、太尉、御史大夫和史官、辞臣的杰出人才。他们运用王通的思想,同李世民一起缔造了“贞观之治”,制订了沿用于大唐三百年的制度和法律。所以,把文中子王通称之为盛唐文明的思想先驱,恐怕是适宜的。

王通很像孔子,因为杨素和隋炀帝杨广无道,屡辞征辟,不求仕进,在河东聚徒讲学,门下弟子一千余人。王逸编辑的《文中子说》,也很像《论语》,没有系统的理论,只有王通同弟子们质疑问难的语录,由弟子们在他死后整理成书。王通标榜正统儒学,他的弟子们也认为他是继承孔孟中庸之道道统的传人,所以称之为 “文中子”。可是,他的学说,把道家和墨家的部分思想融入儒家,发展了儒家思想。

下面,我把王通在政治哲学方面的 部分主要观点摘引出来。

一、反对战争,反对暴力。 王通说:“强国战兵,霸国战智,王国战义,帝国战德,皇国战无为。天子而战兵,则王霸之道不行矣,又焉取帝名乎?”

他的意思是说:天子如果好战,不仅不能行王道,连齐恒公、晋文公那样的霸道也不能行,这就不配皇帝的名号了。王通这种主张,似乎吸收了墨家“非攻”和道家“无为”的思想。

楚公问用兵之道,王通说:“行之以仁义”。楚公又问决胜之道,王通仍然回答:“行之以仁义,过此,败之招也。”

李密问王霸之略。王通说:“不以天下易一民之命”。这又重申了孟子讲的“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不为也”的思想。李密离开以后,王通对弟子贾璋说:“乱天下者必是人也。”

二、施行仁政,反对强权和严刑峻法

王通说:“君子服人之心,不服人之言,服人之言,不服人之身,服人之身,力加之也。君子以义,小人以力。”

王通说:“古之为政者,先德而后刑,故其人悦以恕,今之为政者任刑而弃德,故其人怨以诈。”恕就是宽容。

王通又说:“政猛莫若恩,法猛宁若缓,狱系宁若简,臣主之际其猜也宁信。”

王通还说:“君子不责人所不及,不强人所不 能,不苦人所不好。”由此可见,王通不仅奉行孔孟的仁政观念,而且有尊重人的自主意志和人身自由的思想了。

李密问英雄,王通回答:“自知者英,自胜者雄。”李密问勇,王通回答:“勇于义曰勇,勇于力曰戾。”王通对英雄和勇的解释,贯穿着以仁义为本的思想,是前人没有说过的。

三、“见谤而喜,闻誉而惧”

王通说:“吾未见见谤而喜,闻誉而惧者。”又说:“闻谤而怒者,谗之由也,见誉而喜者,侫之媒也,绝由去媒,谗侫远矣。

薛方土问王通:“逢恶斥之,遇邪正之,何如?”王通回答:如果这样做,恐怕不得好死,应该是“言之无罪,闻之以戒”。

贾琼问“何以息谤?”王通说:“无辩。”又问:“何以止怨?”王通说:“无争”。

王通又说:“痛莫大于不闻过,辱莫大于不 知耻。”

四、华夷一体

孔子的春秋大义是“尊王攘夷”,“内诸夏而外夷狄。”王通很重视《春秋》,称之为《元经 》。可是,王通并不像其他儒者只以汉族政权为正统,他谴责西晋政权,赞美羯族建立的苻秦政权和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他说:“天地有奉,生民有庇,即吾君也。”他说:西晋实行最自私的制度和政策,导致天下大乱,苻坚、王猛应天顺命,安国济民,三十余年中,东西南北的人民都来投奔苻秦,, 这是苻坚、王猛的功劳。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兴文教,立法度,使中华文化不致丧失,这是北魏的功劳。

五、文化多元,宗教宽容

王通信奉的是 孔孟儒学,但是他并不排斥道家、墨家,也不排斥佛教、道教。

有人问:“佛是何人?”王通回答:“圣人也,圣方之教也”。程元问:“可否废除佛教、道教?”王通说:“不行”。北魏道武帝真君年间曾经毁佛法;北周武帝建德年间曾经禁止佛道两教,结果愈废愈盛,反而起了推波助澜、纵风止火的作用。

王通又说:“三教可以归一。”魏征和程元问:“为什么?”王通说:“通其变使民不倦。”意思是说中国老百姓喜欢通变,不喜欢固执一种宗教信仰而排斥其他宗教信仰。这确实是中国人的一种不同于基督教世界和伊斯兰教世界的特殊的心态。可 惜,人们至今还没有认识这一中国 的国民性。三教并存,可以适应老百姓求通变,求多元信仰的心态,使老百姓不至于厌倦。

六、反对宿命论

墨家曾经反对孔子的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的“天命论”。在 这个问题上,王通也不墨守孔子的教条。贾琼问王通:“死生有命,富贵在天”是什么意思?王通说:“那些算命的人,都是在你已经富贵或即将富贵的时候,才说你有富贵命。实际上,人的寿命和富贵是自取的,不是命定的。贾琼出来以后对人说:我而今才知道,命运是自作的,多福是可以 追求的 。

七、节丧

厚葬和长期服丧,是儒家的礼教。王通虽是儒者却赞成墨家节丧的主张。薛方士问丧,王通说:“穷人可以收敛死者的手足,富人可以用棺椁埋葬死者,墓园不要太大,不要侵占良田。不要以死者伤害生者,不要用厚葬作为礼仪。

八、知人善教

王通有知人之明,他对弟子们的估价都很准确,他善于按照弟子们的秉赋因材施教。

例如:王通说:李靖能施恩于人 又勇敢果断。窦威和平而又博学。薛收旷达而又严肃认真。房玄龄志大而又思虑周密。魏征直率而又能付诸实行。温大雅思虑深刻而又宽宏大量。贾琼明白事理而又坚毅。陈叔达简易而又正直。这些弟子若逢其时,可以致身卿相,只是制礼作乐尚非全才。王通又说:行违于言,温彦博恶之。当面奉承,背后诽谤,魏征恶之。记人之善忘人之过,温大雅能之,处贫贱而不 卑屈,魏征能之。有一次,王通让弟子们各述已志。魏征说:“愿事明王,进思尽忠,退思补过。”杜淹说:“愿执明王之法,使天下无冤人。”王通加以赞许。王通特别赞许杜如晦。他说:杜如晦如果遇到明主,对于老百姓就像天一样。房玄龄、贾琼等认为老师讲得过头,就问怎么会像天一样?王通说:“春生之,夏长之,秋成之,冬敛之,父得其为父,子得其为子,君得其为君,臣得其为臣,万类咸宜,百姓日用而不知者,杜氏之任不谓犹天乎?”

后来,魏征、杜淹、李靖、温彦博、温大雅、房玄龄、杜如晦在“贞观之治”中的 品格和作为 ,都证明王通是有知人之明的。而“贞观之治”也实现了王通的知人善任,举贤才,开言路,行仁政,反苛法,特别是实行政治宽容,文化宽容,民族宽容,宗教宽容的对内对外开放政策,使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都达到君主时代的最高峰。王通特别赞许杜如晦,也是有道理的。因为盛唐时期的典章制度,主要是由杜如晦创制的。

自由圣火2006年01月01日(半月刊/第十期)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