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周秦以来,中国就是一个世界大国。作为一个大国,在对外关系方面,既有成功的经验又有失败的教训。回顾中国的历史经验,也许对于当代中国乃至其他世界大国,不无借鉴作用。

先讲成功的经验。

齐宣王问孟子:“交邻国有道乎?”孟子回答:“有。唯仁者为能以大事小,唯智者为能以小事大”。“以大事小者,乐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乐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国。”孟子这段话的意思是:由仁者执政的大国,能够对小国保待谦逊态度;由智者执政的小国,能够对大国保持谦逊态度。前者有大国的宽容精神,后者有小国的敬畏心态。前者能够赢得全世界的拥戴,后者能够保护自己的国家。中国的秦始皇嬴政和汉武帝刘彻,都不是仁者,都没有孟子提出的“以大事小”的谦逊宽容胸怀。他们对内钳制思想,垄断国家财富,以严刑苛法奴役人民;对外“以强凌弱,以众暴寡”,以武力鞭笞天下。虽然他们统一了中国,开拓了疆土,但是,秦朝二世而亡,汉武帝导致中国“海内虚耗,人口减半”,到了晚年才在轮台忏悔他的穷奢极欲和穷兵黩武。不过,汉武帝开辟丝绸之路和早期抗击匈奴还是应该肯定的。因为自战国至秦汉,匈奴这个草原大国侵扰中国一百余年,西汉的前四代皇帝因为国力不足,只好含垢忍辱,屈服于匈奴的淫威之下。汉武帝前期,利用前四代皇帝休养生息积累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同时用外交手段联合西域三十六国,抗击匈奴,洗雪国耻,那是反侵略行为。问题在于汉武帝中期把反侵略战争变成侵略战争,侵略朝鲜和越南、缅甸等东南亚各国,这是必须加以谴责的。

对邻国和各民族的关系,处理较好的,是从唐太宗李世民到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年代的盛唐时期。李世民总结他的五条成功经验,其中一条就是:“自古皆贵中华而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资治通鉴》卷 – 九八)李世民又说:“初,岭南诸州盛言盎反,朕必欲讨之。魏征频谏,以为但怀之以德,必不讨自来,朕从其计,遂得岭表无事,不劳而定,胜于十万之师。”(盎,是当时广东百越族首领)《贞观政要·卷九》)

贞观十六年,李世民对群臣说:北狄常侵扰我国边界,现在薛延陀强盛,应该早作防备。我想到两条对策,一条是派出十万大兵,消灭他们;另一条是答应他们同大唐和亲的要求。我是天下百姓的领袖,只要有利于民,岂能爱惜一个女儿。薛延陀如能同大唐和亲,可以保证大唐边境三十年无事。请大家讨论,采用那一条对策为好。承相房玄龄说:”兵凶战危,圣人所慎。和亲之策,天下幸甚。”李世民最后采纳了和亲息兵的对策。统一全西藏的吐蕃国王松赞干布也要求同大唐和亲。起先,李世民婉言拒绝。后果,吐蕃国发兵侵犯唐朝边界,唐兵大败吐蕃。松赞干布又谢罪请婚,李世民不计前嫌,把文成王嫁给松赞干布,并把大批佛经、书籍、谷种、农具和手工业工匠送往土蕃,推动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

李世民的大臣房玄龄说:“臣观古之列国,无不强凌弱,众暴寡。今陛下抚养苍生,将士勇锐,力有余而不取之。所谓止戈为武也。”房玄龄的赞颂基本上是符合事实的。当时许多邻国称李世民为:“天可汗”,既畏其威,又服其德,两种因素,兼而有之。当然,李世民也侵略过高丽,遭到激烈反抗无功而归。以一个世界头等强国打不赢高丽一个小国,这对李世民也是一个教训。

明朝的郑和,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最先进的船队,七次远航,却没有扩张中国的领土,没有掠夺外国的财富。在爪哇,遇到岛上东西两王的内斗,西王误杀郑和船队人员 170 人。后来西王向郑和道歉,并拿出六万两黄金作为赔偿,郑和弄清了西王是无恶意的误伤,在请示明朝永乐皇帝以后,不要赔偿,不记前嫌。这也表现出泱泱大国的宽容风范。

可是,在郑和下西洋以后,明朝和清朝的执政者闭目塞听,妄自尊大。例如:乾隆皇帝弘历在回答英吉利等国要求同中国通商的诏书中,狂妄地说:“我天朝万物皆备,无须仰赖于外夷。”以天朝上国自居,骄傲自满、妄自尊大的明清两代的执政者,把富强文明的中国变成了贫弱落后的中国,受到一百年的侵略和侮辱。这个沉痛的教训,值得当代中国的执政者牢牢铭记,也值得其他世界大国认真借鉴。

自由圣火2006年04月01日(半月刊/第十六期)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