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大学聘请香港搞笑明星周星驰当教授,与其说是一个值得争议的学术职务任命事件,不如说是一项精明的搞笑行为艺术。这件事引起了注意和争论,搞笑行为艺术的策划人的目的达到了。这年头,人们忌讳的是默默无闻作奉献,追求的是哗众取宠玩一把。

最令人痛心的是有关报道中的这段描述:在周星驰到这所大学做演讲的现场,当他接过聘书,主持人问他“聘期是多长”的时候,全场学生高呼“一万年”。这样的事情怎么会发生在大学?它只应该出现在娱乐场所。看来,师长、学生和当红笑星是心心相映的。确实,再问周星驰以后要在该校上什么课,他有没有教授的学时完成教学任务,纯属多余。哄笑之后,谁还有心去管这些?

有人说,不赞成影视明星、作家等等到大学当教授是不合时宜的学院派清高作风,是知识分子唯学历论的偏见。问题根本不是这样,想当初,北大校长蔡元培让没有学历的梁漱溟在北大任教,一直传为美谈;看如今,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陈思和聘请著名作家王安忆到复旦中文系授课,取得很好的效果。所以,问题的关键并不在学历,而在于聘请教授是不是出于严肃、认真、负责任的考虑,聘请是否真正达到教学的目的。

大学聘周星驰为教授显然不是出于严肃的教学目的,该校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教师的话泄露了天机,他说,学校这么做就是为了炒作,“我们学校名声不是很大,确实需要发展,借助明星炒作自己呗。”

一个大学想要扩大自己的名声,这无可厚非,问题在于用什么手段来扩大名声。正途是十分清楚的,那就是:提高教学质量,多出科研、学术成果。一个大学,如果能推出几项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如果自己的学生在各个领域成就引人瞩目,甚至成为大师,何愁没有名声?再不济,组织召开高层次的学术会议,编写内容新颖的教科书,或者采取措施鼓励本校教师在高水准的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如此等等,都是努力的方向。当然,以上手段都需要老老实实地下工夫,来不得半点弄虚作假,不能指望立竿见影。聘请搞笑影星当教授,以图制造轰动效应,提高名声,显然是有病乱投医,是不务正业、搞邪门歪道。这样名声倒是来得快,但这不是正面的名声,不会令人敬佩,这种名声只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让人感到可鄙和可怜。

现在,一些大学,包括好些名牌大学,纷纷请演员、作家和娱乐圈各色人等当教授,其动机和效果都是借此提高本校的知名度,这是当前中国社会恶俗化的一种反映。本来,大学应该成为抵抗恶俗化的中流砥柱,但它们却在推波助澜,惟恐在这场吃演艺界油水的筵席上分不到一杯羹。大学当局一方面高喊素质教育、精神文明,一方面却身体力行地向学生表明什么东西最吃香,应该追求什么样的价值。这种负面作用是双重的,第一,它鼓励学生的境界和追求向下而不是向上;第二,它让学生明白,大学当局的那些高调都是假的,真正的作法是说的是一套,做的又是另外一套。

大学不应该成为搞笑的场所,大学不能助长恶俗化倾向。大学竞相拉演艺圈人士当教授的风气必须刹住。

《法制早报》2004-12-16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