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要害我》的维吾尔民歌。

早晨,听到旅馆窗外有男声唱歌走过。歌的曲调我熟悉,是一首名叫《你不要害我》的维吾尔民歌。摇串铃的声音伴随歌声,唱得凄婉动人。我下楼跟随声音寻找,在旅馆后面的维族区小巷里,看到一个儿童牵着个中年盲人。歌是盲人所唱,走街串巷在乞讨。有维族妇女走出家门给他食品,我也给了一些钱。那妇女向我做出赞许的手势。

中午路过阿克苏,吃了极美味的抓饭。吃饭时和人聊天,听到干部职工被要求“十一”长假不要外出,不要聚会。和全国鼓励“十一”旅游正相反,这里的主要任务不是促进经济,而是怕聚会闹事,外出串联。
一个回族人给邻座的维吾尔人绘声绘色讲几道广东菜:一道是,现场催生的小老鼠蘸作料生吃,放在嘴里咬时吱吱叫,名为吱吱菜;一道是,赶活鸭子在烧热的铁板上走,然后吃烫熟的活鸭掌;一道是,把活猴子脑壳打开,生吃脑髓;还有婴儿汤……。维吾尔人听不下去,感叹世上最可怕的野生动物就是广东人;还说,中国人总该信点什么,哪怕信个驴子都好,什么都不信的人太可怕了。

傍晚,路过一片广阔的雅丹地。雅丹是地理学名词,指干燥地区被风吹蚀形成的土丘林。不同的土丘有不同形象,千姿百态。下路深入到雅丹地中,选地方扎营。搭起帐蓬后,在雅丹地里散步,景色美不胜收。夕阳快落时分,我们静默地看金色日球一点一点接近天边。全部大地被染成金黄,庄严神圣。

第二天,到拜城县城吃早饭。惊讶的是竟然不容易找到清真餐厅,到处都是四川饭馆,几乎不像在新疆。要知道拜城属于南疆,当年是龟兹国属地,应该是维吾尔人最多的地方啊。开车转了半天,才看到几个维族饭馆,被挤在城边,又小又破。

今天目的地是克孜尔千佛洞。此千佛洞名列中国四大石窟群之一,当年佛教自西向东传播,因此在四大石窟群中,它比敦煌、龙门和云冈形成得都早,从公元三、四世纪就开始建了。

参观必须由导游带领。洞窟内所有雕像都已毁坏。导游解释,是后兴起的伊斯兰教反对偶像,所以砸掉了雕塑。今天存留的主要是壁画,画中人物眼睛大部分都被抠掉。不过经历了千年时光,能保存到今天模样应该说还算不错。要知道,几十年前这里还没人管理,维族农民就在这洞窟下面耕作农田呢。

导游说,国家给的拨款只是工作人员工资,修复洞窟要靠自己,这里门票收入每年只有一百多万元,远远不够。克孜尔千佛洞的知名度不如敦煌,游客少,也没有其它来源。唯一得到过一次捐款,是日本人小岛康郁推动,募捐了三百多万元人民币。

管理处办公楼前有座“克孜尔千佛洞维修捐款纪念碑”,由王恩茂题词。铭文写的是:“一九八九年,我国政府决定对克孜尔千佛洞进行全面维修,日本朋友成立了‘日中友好克孜尔千佛洞修复保存协力会’,并捐款一亿五百四十四万日元,用于克孜尔千佛洞维修工程。为感谢日本友人慷慨捐助,特竖碑纪念。”捐款者的名字是按钱数分档次,最高的捐款七百万日元,最少五千日元。

在没开放的洞窟区走了走,那里修复程度很低,多数洞窟只是装个简单木门锁起,基本保持自然面貌,走在那里的感觉很舒服。

附近有个被叫做“千泪泉”的地方,在峡谷尽头有注泉水。据说,过去曾有很大的佛教寺庙,现已不见痕迹。“千泪泉”之名也许是一种附会,但峡谷环境的确极好。用泉水洗过之后,在地上打坐,心旷神怡。

维吾尔人来这参观,一般只是看看树林和泉水,不进石窟,因为石窟是异教的。千佛洞门口有鸠摩罗什塑像。鸠摩罗什是公元四、五世纪之交的佛教高僧,十六国时期的军阀攻下龟兹后,把他带到中国内地十几年,然后被后秦王姚兴请到长安奉为国师,主持了佛教经典的翻译事业。大乘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开端归功于他。不过鸠摩罗什塑像上没有文字说明,游客因此大都不知道这个高鼻梁的佛教高僧是维吾尔人。不知这是疏忽,还是有意的。

到库车之前经过盐水沟——这是旅游手册上的称呼,维吾尔地名叫“克孜尔亚”,是“红崖山”的意思。那片山形状丰富,地貌奇特。官方材料介绍,东土组织曾经把这里当作军事训练的营地。

来源:RFA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