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厥斯坦,译自突厥语Türkistan,意指“突厥人之地”,过去常译为“土耳其斯坦”,容易与土耳其共和国相混淆。突厥斯坦最初为中世纪阿拉伯地理学家用以命名古代突厥人发祥地——西起今乌兹别克斯坦咸海,东至蒙古戈壁沙漠,19世纪以来被欧洲地理学家用以泛指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各民族为主要居民的中亚地区,包括三部分:阿富汗突厥斯坦——阿富汗北部,俄属突厥斯坦——土库曼、乌兹别克、塔吉克、吉尔吉斯、哈萨克南部,中属突厥斯坦或维吾尔斯坦——新疆。后两部分又分称西突厥斯坦(西土耳其斯坦)和东突厥斯坦(东土耳其斯坦)。

突厥、回鹘和维吾尔

世界目前大约有近二亿人使用突厥语族的语言,大多都自称是突厥人或其后裔,包括土耳其、阿塞拜疆、土库曼、鞑靼、乌兹别克、吉尔吉斯、哈萨克、维吾尔等民族,主要集居在从东欧到东北亚的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突厥是历史上著名的游牧民族,被认为是匈奴后裔之一,史载于公元552年立国,正值中国古代中原王朝的南北朝时期(420年—589年)。突厥帝国一度曾横行亚洲中部广大地区,最盛时疆域东达中国东北大兴安岭,中经蒙古、甘肃、新疆,西至乌兹别克斯坦咸海,北越俄罗斯贝加尔湖,南接阿富汗北部阿姆河南、西藏(吐蕃)及中国北部长城。

突厥汗国30年后分裂为东突厥和西突厥,为隋朝和唐朝初期的重要边患,只分别存在了48年和75年就为唐先后所灭。

东突厥余部北返,于680年复立后突厥汗国,只存在了65年又亡于崛起蒙古高原的回鹘汗国。此后突厥各部大多依附回鹘,一部南下附唐,一部西迁中亚。11世纪左右,中亚的突厥后裔又迁入西亚,于13世纪建立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15世纪灭东罗马帝国,16世纪达到鼎盛,统治疆域跨亚、欧、非三大洲,17世纪开始衰落,上世纪参与一战败后帝国崩溃,领土缩小为今天的土耳其共和国。因此,后世也称昔日突厥故地为“土耳其斯坦”。

鹘为突厥语音Uighur的古译,为“团结”、“联合”之意,也曾先后汉译为“袁纥”、“乌护”、“乌纥”、 “韦纥”、“回纥”、“畏兀儿”,到1930年代才改为“维吾尔”。

鹘汗国建立于745年(唐玄宗天宝四年),版图最大时包括整个蒙古高原及四周,比东突厥最盛时疆域更大,东滨太平洋的鄂霍次克海,西临吉尔吉斯的伊塞克湖,北到西伯利亚,南接吐蕃,几乎控制了所有草原民族,不过在102年后亡于所属的黠戛斯部(吉尔吉斯人即柯尔克孜族祖先)。

840年,回鹘十五部分三路西迁,多数定居在当时西域之天山南北。一路迁至吐鲁番盆地,848年建立高昌国,史称“高昌(西州)回鹘”,最盛时疆域大于今新疆,东到甘肃西部,西至伊塞克湖,北达阿尔泰山,南接昆仑山北麓,12世纪臣属于北宋时期的西辽,13世纪归附于蒙古帝国,称“畏兀儿”。 成吉思汗四子分封汗国后,高昌西部被次子察合台所占,余部依附元朝。

另一路更西越帕米尔高原,于848年建立黑(喀喇)汗国,史称“葱岭西回鹘”,此后东扩占据今南疆喀什噶尔地区,并迁都于此,西进中亚河中地区灭萨曼王朝,成为中亚强国;193年后分裂为东西两汗国,东汗国只存在70年就亡于西辽,翌年西汗国也为阿拉伯帝国的花刺子模沙王朝所灭。

在那段时期,这两路回鹘人大多与当地的突厥余部及其他部族通婚融合,其后裔大部分自黑汗王朝初期开始相继被伊斯兰化,当时被称为“回回” 、“回人”——并非现代狭义的“回族”。此后,回鹘后裔历经蒙古和满清帝国统治,虽多次尝试独立复国不果,而遭残酷镇压,但一直作为当地的主体民族,延续到现代维吾尔人。

1514年,察合台汗后裔赛德汗在天山南路——今东疆和南疆地区建立叶尔羌汗国,166年后为蒙古准噶尔部所灭。1755-1762年,清军剿灭统治天山南北的准噶尔部,从此将该地区纳入清帝国版图,将回鹘后裔为主的各部统称“回部”,天山南路也称“回疆”。而蒙古人在北疆被大量屠杀和驱逐所留下的真空,则被回部和信仰伊斯兰教的哈萨克等部所填补,“回疆”也由此扩大,因此“回回” 、“回人”一类称呼由此逐渐被用来泛指所有穆斯林。

1865年,乌兹别克人的浩罕国将军阿古柏(Muhammad Yaqub Bek)领兵乘乱占领喀什噶尔,建立“哲德沙尔汗国”(七城汗国),六年后占领天山南北大部分地区,再过6年即被清廷钦差大臣左宗棠率湘军剿灭。1884年,清廷在“回疆”建新疆省。

1911年辛亥革命后建立民国,新疆经历了杨增新、金树仁、盛世才三个军阀30多年的名统实独的专制割据,到1944年才被南京国民政府名副其实地纳入“五族共和”的大一统。

1949年,中共“和平解放”新疆时,官方统计总人口为433万,其中维吾尔人占76%为329万,主要集居南疆,汉人(包括军队)6.7%为29万,其余为哈萨克、回、柯尔克孜(吉尔吉斯)、蒙古、塔吉克人等。1955年10月1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时总人口为512万,其中维吾尔人占73% 约373万,汉人11%为56万。

2009年,维吾尔人总人口为987万人,99.8%以上居住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约占新疆总人口的46%(汉人约占40%),主要聚居在天山以南的塔里木盆地及其周边一带的喀什、和田、阿克苏、库尔勒地区,其余散居在天山以北的乌鲁木齐、伊犁、哈密等地;中国其他地区的维吾尔人口不到2万,其中湖南常德市约8千,北京和河南各2千,甘肃1千,陕西、上海等省市各数百。境外维吾尔人数十万,主要居住在与新疆相邻的中亚国家,在哈萨克斯坦达30万为最多,其他分布于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蒙古、俄罗斯,以及世界其它地区包括土耳其、德国、美国、澳洲等。

“东突厥斯坦运动”或”新疆独立运动”(简称”东突”或”疆独”)

“东突厥斯坦运动”常称“东土耳其斯坦运动”,起源于19世纪末开始传入新疆的“泛伊斯兰主义”和“泛突厥主义”(泛土耳其主义)思潮。

泛伊斯兰主义,也称大伊斯兰主义,19世纪中叶主要由伊朗思想家哲马鲁丁·阿富哈尼(Djmāl al-Dīnal-Afghānī)所倡导,认为伊斯兰教为普世宗教,超越民族、国家、语言差异,因此全世界穆斯林应在共同信仰基础上一体化,在同一个哈里发领导下,进行宗教和社会改革,以复兴伊斯兰教,对基督教入侵和欧洲殖民者举行“圣战”,直至最后胜利。这个思潮对当时处在西方殖民主义统治下的伊斯兰各民族颇有影响,尤其在激进知识分子及青年人大获支持,也受到宗教和政治上层人士的欢迎,特别是得到当时日渐衰落的奥斯曼帝国方面的响应。不过,对于谁将担当世界哈里发的问题,各派难以取得一致意见,土耳其苏丹自诩为己,但得不到其他各派承认。

泛突厥主义,又称大突厥主义,1880年代起源于俄国鞑靼人中,它主张使用突厥语言的所有族群一体化,组成一个西起奥斯曼土耳其、东连整个突厥斯坦直至新疆的大突厥帝国,由土耳其苏丹统治。这个思潮当然受到了土耳其人的欢迎,也在当时备受沙俄帝国及其继承者前苏联压迫的各突厥语民族中大为流行。由于这些民族基本都以伊斯兰教为民族信仰,泛突厥主义与泛伊斯兰主义由此合流,更进一步扩大了这些民族自决和独立运动的社会基础和统一战线。

上世纪上半叶,在中亚地区先后参与争夺的列强,对于“双泛主义”的影响和民族自决或独立运动,除土耳其基本一贯支持外,俄(苏)、英、德、日,都曾根据自己在不同时期和条件下的利益需要调整对策,时而有限度地支持,时而限制或打压。民国以来的各届中央政府以及国、共两党,大致也是采取类似态度和做法。

1930年代初,在土耳其留学的维吾尔知识分子麦斯武德·沙比尔(Masud Sabri)、穆罕默德·伊敏(Muhammad Amin Bughra)、艾沙·阿布甫泰肯(Isa Alptekin)等“双泛主义”者相继返回新疆,一方面寻求与伊斯兰各族宗教、政治和军事领袖合作,另一方面设法在政治上引导那些因反抗军阀金树仁”改土归流”苛政而在各地相继爆发的农牧民起义,并在国外争取到土耳其、英、德、日等国政府一定程度的支持。1933年11月,沙比提大毛拉·阿不都尔巴克(Sabit Damulla Abdulbaqi)和伊敏在喀什建立了“东土耳其斯坦伊斯兰共和国”,虽然仅存三个月便被苏联出兵支持新疆军阀盛世才打败逃往南疆的马仲英所击溃,但是也成为“东突厥斯坦独立运动”的起始标志。麦斯武德、伊敏、艾沙等因反苏反共转与国民党政府合作,抗日战争时期在内地办报出书,宣传“双泛主义”和“民族自治”。

盛世才以参加苏共换取苏军帮他恢复了对全疆的控制,成为苏联羽翼下的“新疆王”,1940年代初又与苏联交恶,转为接受国民政府领导,逮捕并处死了与其合作的中国共产党人,迫使进驻新疆的苏联红军撤军。苏联则转而支持新疆各族共产党人和亲共民族主义者开展“民族解放运动”,在北疆伊犁、塔城和阿尔泰三地区相继策动哈萨克、维吾尔农牧民武装暴动,并出动哈萨克共和国红军入境助战,于1943年11月7日(苏联十月革命纪念日)占领伊犁首府伊宁,成立了“东土耳其斯坦共和国”,主席为苏联籍乌兹别克人艾力汗·吐烈(Elihan Tore),是为中共党史上的”三区革命”。1945年8月“中苏友好条约”签订后,苏联调解伊宁政权与国民政府谈判,成立新疆省联合政府,国民政府安排麦斯武德、伊敏、艾沙出任联合政府领导人——1947年分别任主席、副主席、秘书长,以“高度自治”与“三区革命政府”的代表对抗,后者尽管放弃了国号,但继续维持事实上的独立,直到1949年9月中共“和平解放”新疆。转与中共合作的麦斯武德于1951年4月被中共当局逮捕,1952死于狱中。

早在1949年“和平解放”前夕,伊敏和艾沙等反共人士出国流亡,在暂留印控克什米尔期间成立“东土耳其斯坦旅居克什米尔侨民协会”,其宗旨是“在新疆成立东土耳其斯坦伊斯兰国”,为境外维吾尔人的第一个“疆独”团体。1953年10月和1954年7月,伊敏和艾沙先后移居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将前一个团体扩大为“东土耳其斯坦侨民协会”,以多种语言出版的《东土耳其斯坦之声》等刊物;1956年又成立“新疆独立联盟”,此外还先后成立了“东土耳其斯坦委员会”、“东土耳其斯坦民族统一联盟”、“东土耳其斯坦文化协会”、“东土耳其斯坦青年联盟”、“东土耳其斯坦国际民族阵线委员会”、“东土耳其斯坦民主联盟”、“艾沙基金会”、“东土耳其斯基金会” 、“东土耳其斯坦民族中心”、“东土耳其斯坦民族党”、“伊斯兰反对党”、“维吾尔互助基金会”等。这些团体被通称为“伊敏-艾沙集团”,1965年伊敏去世后,则称为“艾沙集团”,到1995年艾沙去世,一直是“东突运动”主力,活动时间最长,影响最大。

当代”东突”和海外维吾尔团体之流派

1990年代初,随着前苏联的崩溃和前苏中亚各国的独立,新疆内外的“东突”运动受此鼓舞也出现高潮,各类团体纷纷成立,从思想倾向、政治诉求、组织形态、成员基础,到运作方式和行动策略,从温和到激进到极端,从极左到极右,流派五花八门,应有尽有。不过,据一些研究者归纳,可以根据其海外活动中心所在地区,大致可划分为三大地区集团:西亚、欧美“艾尔肯/多里坤集团”,中亚“孜牙/莫合里索夫集团”和南亚“买合苏木集团”。

东土耳其斯坦(维吾尔斯坦)国民代表大会(East Turkestan National Congress)

“艾尔肯/多里坤集团”是”艾沙集团”继承和发展。1991年, 艾沙在”自由欧洲电台”工作的大兒子艾尔肯·阿布泰金(Erkin Alptekin),在德国慕尼黑创立“欧洲东土耳其斯坦联盟”并担任主席,是“东突”尤其“艾沙集团”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重要一步。另一方面,由于缺乏西藏达赖喇嘛那样有权威的政教合一传统领袖,“东突”老一代精英中硕果仅存的艾沙年事已高,整合世界各地各派“东突”团体尝试进展缓慢。

最初尝试是1992年,以土耳其退役将军力萨·别金(Riza Bekin)为指导核心,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召开了“东土耳其斯坦世界国民代表大会”(East Turkestan World National Congress),但未能组成统一组织。1998年,来自18个国家的40多位维吾尔领导人和300多位代表在伊斯坦布尔聚会,建立了“东土耳其斯坦国民中心”(Eastern Turkestan National Center),不久其总部迁到慕尼黑,次年10月16日召开第二届代表大会改名为“东土耳其斯坦国民代表大会”,恩威尔·坎恩(Enwer Jan)任主席。不过,世界上仍有许多维吾尔人团体没有参加,尤其是主要在中亚的一些激进团体如“孜牙/莫合里索夫集团”拒绝接受其所强调的“非暴力”原则,更不必说南亚那些与塔利班和本·拉登基地组织的恐怖主义活动有关联的团体,尤其是“买合苏木集团”。

世界维吾尔青年代表大会(World Uyghur Youth Congress)

1995年10月,在当年28岁的前新疆大学学生領袖多里坤·艾沙(Dolkun Isa)等人的倡导下,在哈萨克阿拉木图以“世界维吾尔青年文化”组织为基础筹组“世界维吾尔青年代表大会”。

1996年11月9-12日,来自19个国家维吾尔青年组织的50多位代表在德国慕尼黑聚会,正式召开第一届代表大会,选出吾买尔·卡那提为主席,多里坤为执行委员会主席。该组织成员以新疆境内外的一些激进的维吾尔青年为主体,其章程明确规定“开展和平民主运动,以获得包括自决权在内的东土耳其斯坦维吾尔人民的基本权利”,并声明“拒绝任何种类的暴力行动”,但中国当局指控其三任主席多里坤及下属组织“东土耳其斯坦青年联盟”从事刑事犯罪甚至暴力恐怖活动。2004年4月,“世界维吾尔青年代表大会”与“东土耳其斯坦国民代表大会”共同发起召开并融合为“世界维吾尔代表大会”。

世界维吾尔代表大会(World Uyghur Congress)

2004年4月16-19日,以“东土耳其斯坦国民代表大会”与“世界维吾尔青年代表大会”两个组织为主,召集世界各地维吾尔人团体在慕尼黑聚会,统合成为新的单一组织“世界维吾尔代表大会”,选出艾尔肯·阿布泰金为第一届主席,多里坤·艾沙为秘书长。2006年11月起,热比娅·卡德尔(Rebiya Kadeer)女士继任为第二、三届主席(注:多里坤·艾沙自2017年11月起任第四届主席)。世维会自称为“统一东土耳其斯坦运动由世界各地维吾尔组织组成的国际上唯一合法的最高领导机构”,包括设在12个国家的22个加盟团体,主要宗旨是“为维吾尔人民推进民主、人权和自由,并使用和平、非暴力和民主方式决定他们的政治前途。”中国当局认定“世界维吾尔代表大会”为国家分裂运动的组织,与恐怖活动有关,其秘书长多里坤为”恐怖分子”。不过,根据中国公安部于2003年和2008年公布认定的“东突” 恐怖组织和恐怖分子名单,热比娅等世维会其他领导人和所属组织负责人及代表都不在其内。

中国公安部公布认定的”东突” 恐怖组织和恐怖分子

2003年12月15日,中国公安部首批认定4个恐怖组织:东突厥斯坦伊斯兰运动(联合国安理会2002年9月认定)、东突厥斯坦解放组织、世界维吾尔青年代表大会、东突厥斯坦新闻信息中心;11名恐怖分子:艾山·买合苏木、买买提明·艾孜来提、多里坤·艾沙、阿不都吉力力·卡拉卡西、阿不都卡德尔·亚甫泉、阿不都米吉提·买买提克里木、阿不都拉·卡日阿吉、阿不力米提·吐尔逊、胡达拜尔地·阿西尔白克、亚生·买买提、阿塔汗·阿不都艾尼。

2008年10月21日,公安部第二批认定8名恐怖分子:买买提明·买买提、艾买提·亚库甫、买买提吐尔逊·依明、买买提吐尔逊·阿布杜哈力克、夏米斯丁艾合麦提·阿布都米吉提、艾可米来·吾买尔江、牙库甫·麦麦提、吐尔孙·托合提。

主要参考资料(略)

2009年7月21日

(本文部分首发《开放杂志》2009年八月号《疆独运动的由來与组成》)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