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就是为了追求,为了探索”

一个满脸愁苦的病人问安提丰:“活着到底有什么意义?”安提丰说:“我至今也没有弄清楚,所以我要活下去。活着就是为了追求,为了探索,为了知道自己还不知道的东西。也许,这就是活着的意义。”

20世纪50年代的青年知识分子,多数人都能如数家珍地说出奥斯特洛夫斯基在《钢铁是怎样练成的》书中的一段话:“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它给予我们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在他临死的时候就能说:我已把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精力献给了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这的确就是我们这一代人当时最真实的精神写照。

念初中时接触了马克思主义,它为我展开了一幅绚烂的未来世界美景,无产阶级将会赢得的那个理想社会令我激动不已。对马克思主义浓烈的执着,构成了我生命之初的全部色彩,纯洁程度无可比拟。稍大,读了卢梭等一些西方人的著作,又使我领悟,作为一个人来说,自由和真理高于一切,“不自由勿宁死”。浑然稚气的我,天真地将自己视为一个理想主义者,期盼着自己的生命可以拥有像奥斯特洛夫斯基所描绘的那样的美好时光。挥舞着马克思主义大旗的中国共产党,它所宣扬的、要创建的那个新中国不正是我实现理想的大舞台吗?我生逢其时,义无反顾,我顺理成章地成为了这个“无产阶级先锋队”中的一员。对,我曾历经过激情澎湃的“寻梦岁月”,可是,那段短暂的光阴流逝之后,在我参与创建出来的这片“新天地”中,在以后长达几十年的岁月中,我却亲眼目睹了太多丑恶、甚至是罪恶的东西。我自己最宝贵的整个青壮年时代,不仅没有什么美好时光可以回忆,更是以至艰、极险、殊窘、奇辱,炼狱般的阅历走过来的。我最熟悉的《共产党宣言》中承诺的理想社会:“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连影子也没有出现过。我所看到的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为何如此之大?我毕生为之奋斗的主义,为什么与普世价值观认同的美好世界格格不入,必定要用暴力才能免强推行一事一时?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又为什么没有为人民争得一个民主、自由、平等的社会呢?

在半个多世纪的闯荡中,我历经党、政、军各个领域,做过工人(十二年)、农民(八年)、也做过无产阶级专政制度下的苦役犯、反党、反社会主义的资产阶级右派分子;最后,在六十多岁的时候,我甚至还当上了资本家。凭我的履历,决定了我一定会认真反思。

也是在这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世界政局风云突变,马克思主义造就的国家,无一例外地以陷入绝境而无法继续(马克思主义改变了命运的十六个社会主义国家,最终它们都重又回到了自由发展的资本主义轨道上),主义造就的事实,无情地否定了造就它们的主义。倘若不是自己亲眼所见,我怎么可能相信这是真实的存在?难道马克思主义也出了问题!?

离休后,我决心通读与我的生活取向密切相关的两本书:《论语》和《资本论》。读前一本,是为了回答我为什么要打倒它--我献身去打倒的那个社会,其实我并不知其究竟;读后一本,是为了阐释我的意向,我为什么要去实现它,因为我不尽知其所以然。

白天,我参与经营着卫生所的事务,心情很愉悦。夜晚的每一天我都在读这两本书,但越深入地读下去,我越感觉高兴不起来了。读《论语》花了两个月,读完,惭愧无地,开始“吾日三省吾身”。读230多万字的《资本论》,一开始感觉很难懂,不知所云(必须承认,我自己包括许许多多信奉马克思主义的共产党人,其实根本不知道马克思在他的著作中到底写了一些什么样的内容。年轻时我们听到的有关马克思主义的一些豪言壮语,只不过是政治家根据自己的需要从中挑选出来的只言片语)。我决心逐字逐句读懂这本书,不理解,绝不读下一段,花了两年半时间,我终于将这部鸿篇巨著全文读破。掩卷唏嘘,感觉这一辈子活得真窝囊,我被欺骗了。接着我找来了包括《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在内的所有马列著作,一本本继续细读。

让我引用几句马克思160年前(1848年2月)在他的《共产党宣言》中的公开宣告吧,他这样说到:

“一个幽灵,在欧洲徘徊。
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
自由、正义等等真理是社会一切阶段所共有的,但共产主义要废除永恒的真理,它要废除宗教、道德,而不是加以革新。
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
共产主义是同到目前为止的全部历史进程相矛盾的。我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
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

以上言论已经明白无疑地解释清楚,为何马克思主义登陆的地方,无一例外都是强权俯瞰社会,血洗传统,人性公认的普世价值观念全被彻底毁灭!

我庆幸自己还没有老到完全糊涂,我决心要将我对马克思主义的重新认识写出来。

我的感悟

历时12年(包括两年半读《资本论》的时间),到一九九九年一月二十二日(戊寅年腊月初六),我写出了10多万字的研究成果,这是我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重新认识的一次认真总结,我将所有内容集结成册,取了个书名,叫做《劳动与价值》。之所以将书名用这五个字锁定,是因为我要从生活的起点、是非的起点___马克思主义学说在全球掀起“四海翻腾云水怒”的劳动与价值这个话题说起。

花12年的时间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诚实地说,马克思主义在我心目中的神圣光环已经完全退去,而我也进入了70老翁的行列。许多人走到这一步,可能就会停下来了,因为你面对的是一位世纪伟人。在我们生活的土地上,不要说十年前,就是迄今为止,马克思主义仍然是被视为“建党立国的根基”加以追崇的经典。谁敢针锋相对地来批判它?

当我将自己的一些观点或见解不过只是在小范围的亲朋中分享了一下时,我立刻就被大家视为是“胆大包天 ”,“李某某挑战马克思”一时被传为笑话。我无所谓,我自信我的研究成果是有价值的,我希望让更多人知道我的“发现”。我认为,幸免于难的我们这一代知识分子,有责任研究明白马克思主义到底是什么。更重要的是,如果我们能够把世人畅行共守而又感觉狐疑的、马克思号召大众加以消灭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解释清楚,绝对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经与留美的儿子李斌讨论,我又对文章做了多处修改,掂辞量句,五易其稿。考虑国内出版此书还不到时机,二零零四年我试探在国外出版,不料人家热情可掬,却建议最好仍在大陆出版。大致说:渴饮者应该是后社会主义国家,国内的思想界正需要这样一份理论。不容分说,友人将书稿径直寄往北京直属中共中央机关的“红旗出版社”。很快,好消息传来,这个出版社的一位编辑给我来信说:“非常荣幸能为你的佳作的出版尽绵薄之力。初读你的书稿,深为你独到的见解、尖锐的行文所折服。……,考虑到新闻出版署对图书内容和形式的基本要求,只好无奈地对你的书稿作较大的改动,”这样才可能出版。我观其修改稿,基本保留了我的原意,不过改变了一下表达方式,使之得以发表,我同意了。可临开机时突然被一位“权威人士”叫停。这个出版社的编辑只好把我的书稿推荐到“国防大学出版社”,为尽量降低书名的理论性,他们建议改为《话说劳动与价值》,我也同意了。二零零四年十二月,此书终于由国防大学出版社开机印刷了,我非常高兴。可是,在我拿到几本样书之后却被告知:此书暂不公开发行。

就这样,我的这本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书,最终未能问世,被无声地封存了。

《劳动与价值》

我花了12年时间写成的《劳动与价值》这本书,约15万字。在这本书中,我从“话说劳动”、“话说价值”、“话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话说科学的社会主义”四个部分阐明了我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反思与看法。如果用一句话来简单概括这本书的内容,那就是,我从理论上解释了马克思主义为何会在实践中被否定的根本原因。

在中国的政治经济学领域,没有人知道我这个居住在边疆小城的无名小卒。但是我相信,在21世纪初的中国,我是第一个指出并批判性地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是存在明显谬误的人。归纳起来说,我在这本书中对以下八个方面做了论证:

1.所谓利润,实为资本家的劳动价值;

2.价值增值,源于“观念形态价值”的物化,并非如马克思所说的源于劳动力价值自行增殖--工人的剩余劳动价值;

3.劳动本身的任务是凭借自然物,创造自然界所没有的使用价值——自然物和劳动产品的本质区别是,自然物中没有人类的观念形态价值(如劳动的目的、方法、方式,决策、经营之道……等脑力劳动的直接产品,见本书第六章第一节);

4.《资本论》论述的商品,没有人类的观念形态价值;

5. 劳动生产的基本要素是:观念形态价值、劳动力、物质资料;而非《资本论》宣称的土地、劳动力、资本;

6.不计脑力劳动者的直接产品观念形态价值的生产观念,与“劳者不获,获者不劳”的民间愤懑如出一辙,是引发无产者爆发革命的根本原因。流行至今、被革命理论学家称为“马克思经济理论基石”的马克思最著名的剩余价值公式--W=c+v+m,不能成立;由这个公式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及由之生发的所谓“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也不能成立。目前社会的经济生活应用的是模糊经济学;

7.所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即雇佣劳动生产方式--脑力、体力劳动分工方式的同义语,是以资本家(z)提供具体资本(生产资料c),雇佣脑力劳动者(v”)和职业劳动力工人(v),来体现自己的抽象资本(决策、经营之道)为其特征的劳动生产方式,用公式表示是:W= c+v+v”+z;

8.我证明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性质是:彼此使用对方的价值(有用性),实现自身价值--被使用者的使用价值,经过价值交换,被使用者在劳动过程中实现自身使用价值时,体现的是使用者资本家的价值(决策、经营之道)。所以,使用价值属于使用者--被使用者的价值以工资的形式,属于被使用者;资本家的使用价值,以盈亏的形式,属于资本家;彼此的关系,并非剥削与被剥削。

一百多年来,《资本论》一直被认为是一部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哲学的伟大著作,是无产阶级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宝库。

但仅以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最著名的“剩余价值论”来分析,我认为就存在极大的问题。马克思以“商品价值全靠工人的劳动来创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 第2册,第475页)“资本家不生产任何价值,我们甚至不能想象,他们究竟靠什么来生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 第234页)为前提,立足于只有两个物质要素(生产资料c、劳动力v)“创造”出来的最重要的剩余价值论,缺少最重要的观念形态价值,即人类的抽象劳动--脑力劳动要素。劳动,必然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两部分。劳动本身的目的,就是把脑力劳动者的产物--观念形态价值用体力劳动生产出来。在缺乏观念形态价值的情况下,劳动无从开始,商品无从生产,哪里来的剩余价值?

在我的书中,我重点说明了只有在观念形态价值支配下的劳动才能创造价值。

另外,马克思主张使用价值属于被使用者--W = c+v+m(即:工人的使用价值不应该属于使用他的资本家)的理论也被视为是《资本论》的经典。这个论点,通常被理解为“不劳动的人赚劳动者的钱”,被使用者觊觎使用价值,成为引发人类社会不安定的主要因素。

但我得出的结论与之相反,我认为:使用价值应该属于使用者。以一支笔为例:它有书、画的使用价值;以一个工人为例,他有按图施工的使用价值。但这支笔和这个工人在被使用过程中所体现的,是使用者(即掌握这支笔的人,以及设计这张图纸的设计师)的价值,而非这支笔和这个工人。任何人,他至少应该是他所生存环境中有用于他人的人。否则,他难以生存。当他有用于他人,他的自身价值才得以实现,他所生产的任何产品体现的都是使用者的价值。所以,使用价值属于使用者。

我认为,近代在一些国家发生的那场消灭私有制、推翻资产阶级的人类大骚动,是由于政治经济学对劳动与价值的误解所引起的。“解铃还须系铃人”,现在摆在政治经济学家面前急待解决的问题是:剖白劳动与价值的自然面目,重新审视劳动与价值,也可以说就是让人们都来重新“认识自己”。当人们都普遍觉察到自己是怎样的一个劳动者、自己的有用性对于社会的价值如何、以及,自己 作为怎样的一个劳动者才应该获得心安理得的富足生活时,社会的安定、世界的和平发展才算具备了根本条件。

(待续)

转自民间历史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