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出台新规,要求今后公共场所建设的公厕里,女厕面积一定要比男厕大。看到一些女性朋友为此感到高兴,就像看到民工听说春运不涨价而高兴一样,我心里很不是滋味:一些常识性的问题,醒悟过来为什么这么难?

两年前有个走红的话剧叫《厕所》,其实就是另一部《茶馆》,借厕所这个场所来说时代变迁,创意上又比《茶馆》更具现代性。不过这个戏的编导很明显都是男的,虽然有名女演员参演,但只是起着爱情润滑剂的作用,整个戏是以男厕所为主线,女权主义者也许会认为戏名应该改作《男厕所》。

这个话剧获得的评价很高,大家对它这样的忽略都不以为意。我当时只是从艺术上觉得是一个小小的遗憾,现在看来也是一个社会观念问题。

说起来,我对女厕所关注已久。这种关注并不是来自女权观念,而是源于自己的生活经验。从多年前开始,陪妻子逛街逛商场,帮她找厕所、等她上厕所,就成为我的一个负担。有时在电影院或大商场,女厕所外的队伍长得令人不可思议。看着那些明显体内紧急而又不得不耐心等候的女人们,我有时也会套用一个疑问:你们为什么不生气?

我以前认为这是一个中国问题,后来到欧美,竟然发现女人排队如厕是一个全球现象。但是也有不同的景象,比如有一次在美国校园里,男女两边都在排队,女多男少,一个女生大概忍无可忍,抢占了男厕所,使得后来两个厕所都变成了中性厕所,不分男女排队等候。回国后,我也几次在发现男厕所较空的时候,试图效仿此举,但女士们几乎都没有响应,妻子也最终没有胆量。显然,这里面也潜藏着观念问题。

二三十年前,公厕内女厕的面积往往只有男厕的五分之一,也许有其合理之处,因为女士出门的人次远远少于男性。但是随着社会的变化,公厕一再演变,在设计和科技上都有了可观的进步,却未能将女厕数量问题解决,显然是由于观念上对女性和弱者的忽视造成的。

说女人们不生气可能不公平,据介绍,1999年,中央电视台“半边天”节目实地调查西单地区27个公厕的设计与使用情况,提出公厕性别安排的不合理之处,并得到许多观众的响应。在2005年的一项市民调查中,有43%的女性将女厕蹲位少列为北京公厕的首要问题。在其他一些城市,也早已出现同样的呼声。

此外,还有一些妇女组织和医疗机构调查过女性因为公厕缺少带来的心理和健康问题。很多女性为了避免如厕尴尬,就采取少喝水和强忍的对策,结果导致膀胱炎、肾功能受损、尿中毒等疾病。心理专家还说,不少女人为此产生自我认同缺失,认为自己的身体就是麻烦和负担。

因此可见,女厕问题是公共政策早该惠顾的一个“角落”。

据介绍,美国纽约议会在上世纪40年代就出台过“厕所平等法案”,要求公共建筑内女厕的数量必须与男厕一样。到了2005年,该法案得到修正,规定以后纽约市新建或改建的公共大楼内,女厕马桶数量必须至少是男厕的两倍。

从个人经验出发,我认为中性厕所应该大力发展。有一次妻子受伤,较长时间不能自行站立,我带她出门,上厕所不能入内搀扶,总是要央求别人帮忙,非常麻烦。有这些需要的人群更加弱势,更容易被受到忽视,而那些四肢健全的人以“心里别扭”这样的理由就可以把中性厕所轻易否决掉,这实在是文明的遗憾。

凤凰网2007-10-29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