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阳光灿烂(06)燕京会

一个本来由海归、高级研究人员领头的院重点项目,改由一个本来只配“捡兔子”的初级研究人员来领衔,这实在有点离谱。科学院这样的单位,各种规则很严谨,是半点马虎不得的。怎么办?于是他们“破格”把我提为工程师,有了中级职称,还找了一位有高级职称的崔蕴中大姐,共同做这个项目的负责人,但特别口头说明,崔大姐是挂名,具体工作由我来做。

崔大姐的专业是计算数学,对软件工程没任何兴趣。在同意挂名之前,要求和我谈一次。我特地登门拜访了她,一位和蔼可亲的大姐。她问我打算怎么干?我滔滔不绝、胸有成竹地侃侃而谈,她笑眯眯地听,然后就同意了,还鼓励我:“你就放手大胆去干!”。什么叫“君子有成人之美”,崔大姐就是这样的君子。

当我向崔大姐汇报工作的时候,引起了在旁的一个十来岁的小男孩的关注。他是崔大姐的儿子——魏东。三十多年后,他是美国硅谷一家知名大企业的软件工程师。我们巧遇成为朋友。他对我当年去他家里汇报工作的情景依然记忆犹新。

这样安排之后,一切都名正言顺了。我们一帮年轻人在老沈的调度下,干得热火朝天,风生火起,加班加点,废寝忘食。和当时号称九零三四部队的其它单位,完全是两个世界。什么是九零三四部队?说的是九点上班,点一下卯,看一份报纸、喝一杯茶,十点回家;午休以后,三点左右再到单位露一下脸,聊几句天下大事、四海风云、家长里短,四点就下班。

所长冯康先生对我们非常满意。说我们是“有任务、有手段(指有L-330)、有团队,是最有希望、状况最好的一支队伍。”为了老先生的这句夸奖,若干年后,我终于有机会报答了他,这也是后话了。

管理系统初步调通以后,便是大量的数据录入。L-330也搬到了科学院计划局。这个项目初战告捷,被评为科学院1983年度的科技成果三等奖。算是对我的额外奖励,院里指名给了一个公费出国进修的名额。我是文革期间毕业的学生,就学了两年基础课,专业课一门不门。到中科院计算中心以后,零零星星自学了几门,但不成系统。现在有机会出国深造,对我来说,十分难得。

因为是公费,英语要通过教育部的英语水平(EPT)考试。工科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一般还行,而听、写能力几乎为零。匆忙参加了一次考试,很惭愧,才得了57分。于是,所里让我脱产集中补习英语。

在我补习英语期间,听到一个消息。为了我们研发的这个系统,科学院计划局新设了一个电子信息处。在大家心目中,这个处的处长非沈国钧莫属。但十分意外,他的助手、那个年轻的小邬,被任命为处长,老沈将要在他领导下工作。这对老沈来说,情何以堪!

如果那时候有现在的所谓以年龄划线,或许对老沈是个安慰,毕竟有个说法。不,那时候是严格论资排辈的年代,不管是论年龄、论资格、论能力,都应该是老沈。也许是小邬有背景?也许是因为老沈在文革期间有造反派的案底?无论什么原因,对老沈的打击是明显的,因为这意味着,老沈在科学院的仕途上走到了末路。

处级,在仕途上是一个重要位阶。在官本位的中国,这相当于县团级。戴晴曾在一篇文章里调侃官场中这个级别的芸芸众生:说这些人“孜孜矻矻、抖尽招术往上爬”,“想升处长的叫‘升处’(牲畜),已经当上了处长还想爬的叫‘处升’(畜牲),正在作著的叫‘处类’(畜类)。”

看来,老沈这一辈子和“畜类”无缘了。

知道这个消息后,我第一时间拨通了给老沈的电话。电话那头传来老沈的嗓音有些嘶哑,十分落寞。我约他出来散散心,请他到复外大街的燕京饭店大堂喝咖啡。科学院院部在三里河,离燕京很近。

老沈是智商极高、说话一点就透的那种人。我没有,也不需要说任何不着边际的安慰话。我只是提了个建议:“老沈,找机会出来自己干吧。”

他眼睛一亮,诚恳地说:“只要你小万领头,我一定跟你干!”

(未完待续)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