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超级大国为什么崩溃(97)
赤色帝国覆亡之谜(50)

许多俄罗斯人对乌克兰的政治独立持坚决否定态度,这不仅是出于地缘政治的考虑而造成的,也即担心如果没有乌克兰,俄罗斯将变得更加软弱。具有民族意识的乌克兰人拒绝与俄罗斯民族一体化,对此俄罗斯人的反应是敌对,因为俄罗斯人自己也未解决自身现代的民族性问题。……与西欧民族国家的出现相比较,俄国成为多民族的帝国,亦即成为殖民大国发生在现代俄罗斯民族形成之前,这就是俄国历史发展的特殊性。

由于逆向发展过程(即帝国的形成早于民族的形成)的作用,俄罗斯人自己从来不能确定置于自己统治之下的地盘,究竟哪里是俄罗斯本土,哪里不是俄罗斯本土。相反,即使是狂热的法国沙文主义者也清楚地意识到: 印度支那和马达加斯加不是法国本土,它们不同于香槟省(法国北部)和勃艮第地区(法国东南部),正像英国人知道加尔各答不属英国本土,而曼彻斯特是一样。

沙皇政治制度不承认沙皇的臣民有任何独立的法律身份,因此这种制度对延缓现代俄罗斯民族形成进程起了很大的作用。直到叶卡特琳娜二世(1762年上台)改革之后,现代俄罗斯民族才开始形成。……

官方的意识形态以沙皇“收回”五朝的遗产为理由,使瓜分波兰合法化,使整个白俄罗斯和第聂伯河西岸乌克兰地区(不包括被奥地利占领的加里西亚)并入俄罗斯。基于同样的理由,理论家们同时还认为,乌克兰人和白俄罗斯人是正统的罗斯人,他们都是基辅公国的后裔。

因此,很显然,官方的民族理论与实践没有向乌克兰人奉献任何东西。相反,它恰恰以王朝大同的原则为根据完全否定了他们作为独立实体存在的权利,他们(乌克兰和白俄罗斯)是基辅公国的继承人——沙皇索回的遗产。乌克兰在与波兰一立陶宛长达几个世纪(此乃所谓被迫脱离沙皇时期)的交往中形成的政治传统和制度遭到压制。这就是沙皇政府在逐渐破坏了海特曼奈特和索契(自17世纪以来,这两个乌克兰地区一直是莫斯科所统治下的自治体)自治之后的所作所为。官方的意识形态不准备承认乌克兰与俄罗斯享有平等的地位。乌克兰人于1654年同沙皇代表签订的值得称颂的勃拉茨拉夫协定也被按照官方的意识形态作了解释。

在19世纪民族复兴时期,乌克兰人创造了自己的民族历史概念: 他们把民族历史视为自己内部动力作用的进程,而不是俄罗斯历史主流的变异或分支。

以历史思想为基础的现代乌克兰民族特征掺入了下列关键的概念,从而使它与俄罗斯人的历史概念区别开来,并互相排斥。首先,乌克兰人历史思想中并没有接受基辅罗斯是一个民族同一和同质的实体的观点;其次,在乌克兰历史思想中不承认莫斯科公国是基辅公国的主要、更不用说是唯一的继承者,当然也完全否认潜含在世袭国家概念中的所谓罗斯人是一整体的思想。相反,这种思想坚持认为,俄罗斯民族的历史与全基辅罗斯的历史,与白俄罗斯及乌克兰民族的历史是截然不同的。

显然,乌克兰人对国家在民族发展中的作用有着不同的看法,当然更不用说沙皇国家没有给乌克兰民族带来任何好处。不论彼得大帝、叶卡捷琳娜二世,尼古拉一世和亚历山大二世在俄罗斯的历史上作出过怎样的重大贡献,但对具有民族意识的乌克兰人而言,彼得大帝和叶卡捷琳娜二世意味着对乌克兰人自由的践踏。而且人们之所以记得尼古拉二世,是因为他作出决定禁止乌克兰民族诗人舍甫琴柯在被囚禁和流放期间拥有写作的权利。在乌克兰的历史记忆中,“沙皇解放者”——亚历山大二世是与他颁布的一系列禁止在出版、学校和舞台演出中使用乌克兰语的法规(1863年和1876年)相联系的。

正像俄罗斯共人赞成沙俄的外交政策、战争和征服一样,俄罗斯许多反共主义者也承认苏维埃政府在某些方面至少是一股民族的力量。例如,甚至一些最坚定的反苏主义者也认为苏联军队是俄罗斯的一股民族力量。而对于具有民族意识的乌克兰人来说,去接受对苏沃洛夫、库图佐夫、纳希莫夫和其他沙皇时代的人物的崇拜,或把苏联国家和苏联军队视为乌克兰民族的制度是不可能的。

乌克兰人视自身为历史的受害者、被压迫者。当他们把自己的命运同其他民族的命运相比较时,常常把目光转向斯洛伐克人、斯洛文尼亚人或保加利亚人。俄罗斯人对俄罗斯过去和现在地位的认识恰恰相反: 他们意识到,俄罗斯过去和现在都是大国,总的说来他们为此感到骄傲,甚至在不支持某些特定时期政府或某些具体政策时也是如此。而乌克兰人对民族世界的看法与俄罗斯人不同,因为他们有着很不同的与异族生活的经历。对于俄罗斯人来说,早在五百年前,即在“鞑靼一蒙古人的枷锁”被打碎之时他们就结束了外族的统治。后来俄罗斯民族扩大了自己的版图,成为一个多民族的帝国。俄罗斯民族成为帝国的坚强支柱,并把一直扩大的国家视为自己的祖国。

几个世纪以来,乌克兰人在其所生活的国度里仅仅是众多民族中的一个,却从来不是那些国家的统治民族,但他们也不是现代意义上的被压迫的民族。波兰和奥地利曾是统治乌克兰的欧洲大国,但是乌克兰人并没有把自己所面临的问题(即与其他人享有同等权利的要求)归罪于欧洲。

俄罗斯社会和政治思想使俄罗斯和西方处于对立面的地位上,区分两个世界的差别之一,即所谓的国家作用的不同: 俄罗斯国家作为一种力量凌驾于社会之上,而欧洲国家则从属于社会。这就是俄罗斯人和非俄罗斯人试图用来解释俄国历史出现专制现象的方法之一。

乌克兰民族在那些允许其从事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国家中通过各组织网络,已起到了有组织实体的作用,但这些实体在那些不能容忍其政治、文化、宗教等志愿组织的国家中实际上日趋衰微。成千上万移居西伯利亚、远东和俄国其他地区的乌克兰人,失去了自己的语言和民族特征,被同化了。而那些移后到北美洲去的乌克兰人设法保持甚至发展了自己固有的传统,这要归功于加拿大和美国的政治多元化。甚至在奥地利和波兰这些比美国和加拿大自由程度低的社会里,乌克兰人仍建立起许多社会、经济、宗教和政治组织,并形成完整复杂的体系。只有当乌克兰人在有结社自由的地方发挥作用的时候,他们才发现俄罗斯国家对乌克兰作为一个民族的存在抱有公开的敌意。

1972年乌克兰在非加盟共和国中所占的地位(%)
人口(乌克兰人) 46
党员人数(1977年) 45
电力 49.5
天然气 50.2
煤炭 71.2
铁矿石 85.9
生铁 91.4
钢 87.3
水泥 45.1
化肥 37.4
拖拉机 50.7
机车 93.2
化学设备 70.8
粮食 42.5
糖 80.8
土豆 50.7
蔬菜 49.8
肉类 48
奶类 49.7

为了说明乌克兰人在苏联政府、党的机关、军队和克格勃里所占有的重要地位,下面的名单是1974年在乌克兰共和国之外担任重要职务的乌克兰人。

尼古拉•波德戈尔内——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尼古拉•吉洪诺夫——苏联部长会议主席
德米特里•波利扬斯基——苏联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
伊格纳季•诺维科夫——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
米哈伊尔•列谢奇科——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
安德烈•格列奇科——苏联国防部部长
基里尔•莫斯卡连科——苏联国防部副部长
伊凡•帕夫洛夫斯基——苏联国防部副部长兼陆军总司令
巴维尔•苏联国防部副部长兼防空部队总司令
弗拉基米尔•托卢勃科——苏联国防部副部长兼战略火箭部队总司令
彼得•拉先科——陆军第一副总司令
彼得•别利克——外贝加尔军区司令
斯杰潘•别洛诺日科——土耳其斯坦军区司令
伊凡•沃洛申——敖德萨军区司令
伊凡•特列季亚克——白俄罗斯军区司令
阿列克谢•瑙缅科——伏尔加河沿岸军区司令
米哈伊尔•霍穆洛——西伯利亚军区司令
尼古拉•谢洛科夫——苏联内务部长
罗甘•鲁金科——苏联总检察长
谢苗•茨维贡(勃列日涅夫女婿)——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副主席
谢苗•斯卡奇科夫——国家对外经济联络委员会主席
亚历山大•布尔加科夫——国家职业技术教育委员会主席
格奥尔基•茹科夫——国家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主席
鲍里斯•布加耶夫——苏联民用航空部部长
鲍里斯•谢尔宾纳——苏联石油和天然气工业部部长
叶菲姆•诺沃谢洛夫——苏联建筑、筑路和公用工程机器制造部部长
叶菲姆•帕夫洛维奇——苏联中型机器(军事装备)制造部部长
彼得•涅波罗日尼——苏联动力和电气化部部长
伊凡•卡扎涅茨——苏联黑色冶金工业部部长
瓦西里•科诺托普——苏共莫斯科州委第一书记
斯杰潘•阿夫拉缅科——苏共阿穆尔州委第一书记
伊凡•邦达连科——苏共罗斯托夫州委第一书记
伊凡•尤纳克——苏共图拉州委第一书记
亚历山大•格奥尔基耶夫——苏共阿穆尔边疆区委第一书记
亚历山大•科瓦连科——苏共奥伦堡州委第一书记
瓦西里•杰米坚科——苏共北哈萨克州委第一书记
瓦西里•利文佐夫——苏共阿克纠宾斯克州委第一书记
弗拉基米尔•克留耶夫——苏共伊凡诺沃州委第一书记
米哈伊尔•克拉赫马廖夫——苏共勃良斯克州委第一书记
阿列克谢•乔尔纳——苏共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委第一书记
尼古拉•别卢哈——拉脱维亚共产党第二书记

当然,乌克兰精英能享受这种“比别的民族更平等”的政治待遇,是由于俄罗斯人和乌克兰人属于同一种族和他们文化上的相近,以及乌克兰知识分子高度的俄罗斯化的结果。而且,俄罗斯与乌克兰这种密切关系,以向乌克兰精英分子提供上升机会的办法,开拓了乌克兰人效忠苏维埃联盟的前途,这种前途将使他们不去追求自治自立的愿望。这样做就为遏制民族自决问题提供了一个基础。

在苏联,实际上俄罗斯民族享有特权地位,少数民族处在不平等地位,确立俄罗斯为“领导民族和主导地位”。长期以来,苏联领导人一直宣称俄罗斯民族是苏联的“伟大和领导民族”,实际上是对其他民族的歧视。

1945年5月24日,斯大林在招待红军将领的讲话中感谢俄罗斯在卫国战争中的功绩,说“俄罗斯是苏联各民族中最杰出的民族”, “是公认的苏联各民族的领导力量”, “是打败人类公敌法西斯主义而取得历史性胜利的领导力量”。1957年8月27日,赫鲁晓夫在一次关于文艺的讲话中宣称,俄罗斯民族有资格受到其他民族的尊重,各民族应高呼“俄罗斯母亲”,因为是俄罗斯民族领导其他民族人民推翻沙皇专制制度,保证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胜利。1971年3月,勃列日涅夫在苏共二十四大讲话中提出,“伟大的俄罗斯民族”在苏联的建立、发展和巩固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应当受到其他民族的尊敬。1975年10月,全苏关于俄语学习和教学经验和实践会议提出,苏联各民族是在“俄罗斯民族周围团结成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因此,完全有理由认为“俄罗斯民族是老大哥民族,是苏联第一位民族”。

长期以来,俄罗斯人在联盟中央国家权力代表机关和执行权力机关以及执政党中央机关一直占据着统治和领导地位,对其他非俄罗斯民族起到控制和主宰作用;而俄罗斯联邦共和国同样也处于苏联的中央领导地地位,其他加盟共和国仅相当于俄罗斯联邦的边疆区和州的地位。因此,实际上苏联仍然是以大俄罗斯民族为中心的国家,俄罗斯人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享有特权地位。

长期以来,苏联当局把苏联的建设成就归功于俄罗斯民族,利用一切大众媒体宣传俄罗斯民族在苏联国家建设和发展中的突出功绩,这种做法也是一种民族歧视。如上述斯大林在讲话中,竭力宣扬俄罗斯民族领导其他民族战胜了德国法西斯的入侵,是取得卫国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力量,却只字不提其他民族在战争中作出的巨大牺牲和贡献。赫鲁晓夫在上述讲话中强调俄罗斯民族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为帮助其他落后民族克服几百年的经济和文化落后状况作出了“伟大业绩”,应该受到其他民族的“感激和尊重”。1972年在纪念苏联成立50周年之际,苏联报刊大力宣扬俄罗斯民族对其他民族发展的“无私贡献”。《共产党人》杂志载文说,在俄罗斯民族的帮助下,其他少数民族“改变了落后面貌,实现了向进步和文明的飞跃”。勃列日涅夫在苏联成立50周年大会上指出,俄罗斯民族对其他民族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和全面的援助”,其他民族要永远记住“俄罗斯人的这一光辉功勋”。1982年12月在庆祝苏联成立60周年大会上,勃氏再次强调说,俄罗斯民族在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以及对其他民族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其他民族应当感谢俄罗斯人对自己的恩惠。甚至到1989年,在大规模民族运动冲击下苏联已面临解体的危险形势下,苏共的民族政策纲领仍然宣称,俄罗斯民族是整个联盟国家的中心,俄罗斯民族是苏联的最大贡献者。

在由一百多个民族组成的统一国家中,高层领导人片面宣传一个大民族的功绩,不但无助于加强各民族的团结,相反,却激发了少数民族对大俄罗斯民族的厌恶情绪,增强了民族离心倾向。斯大林去世后的苏联领导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修正了斯大林的罪错,但在民族问题上却基本上萧规曹随,穿新鞋走老路。

唐科斯在《分崩离析的帝国》中对苏联当局在斯大林之后的民族政策的评判是: “回到乌托邦”。她写道:

斯大林的遗产是刻板单调的。他总认为民族情绪是根深蒂固的。为了在他的国家里减少民族之间的对抗,他只能想出一种解决办法,即一个民族统治另外的民族。这也是他处理国际关系问题的观点。所以,在战后当他能在苏联边境外、在东欧制造革命的时候,他就把他在苏联试验过的方法搬到了这些新的社会主义国家:由苏联来控制,系统地清除民族优秀分子。东欧的模式完全仿照了苏联的模式。但他的去世标志着各民族的彻夜决裂。他的继承人都不能继续遵循他所开辟的道路。他们已预感到他们的国家行将衰竭,预感到必须寻求新的解决办法,预感到会出现一个必须与之适应而情况又有变化的外部世界。一切都要求作全面的修正,这种修正从1953年就已经开始,在苏共二十大时达到了高潮。……人人都对战争记忆犹新,都预感到非俄罗斯边远地区的平静只是一种表面现象。

对外政策也对修正民族关系起了积极作用。同样,在这方面,继承问题和政治选择问题也紧密地交织在一起。1955年,赫鲁晓夫去贝尔格莱德解决自1948年以来就使苏联和南斯拉夫发生分裂的冲突。他以为他到对手那里去的这一和平姿态,就足以使所有问题都可以得到解决。但是,莫斯科原本是要宽宏大量地去饶恕对方,最后却成了一次负荆请罪。为了使他的访问取得一些成果,赫鲁晓夫不得不承认苏联滥用了权威,混淆了社会主义团结与统治意志的界限。他不得不承认每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都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的道路。就这样,苏联长期以来反对的民族共产主义得到了明确的认可。

这种含义很清楚,这就是为民族、民族间的平等关系恢复了名誉,即使在社会主义阶段也应这样。同时,这也是表示莫斯科将悄悄地放弃它一贯正确和至高无上的说法。

但这种内部的变化也是社会主义世界以外的种种原因促成的。从1952年开始,斯大林就预感到,世界情况将发生变化,资本主义世界将趋于稳定,苏联必须执行和平竞赛政策以适应这种形势。虽然由于各种原因斯大林没能把这种想法付诸实施,但赫鲁晓夫则打算这样做。他预计苏联进行突破的优先地点是邻近的地区: 印度和中东,这样可以把各地正在发展的民族运动当作自己的盟友。这时,赫鲁晓夫的想法与列宁在1916年的想法是一致的。那时,列宁认为在非工业化世界里,民族力量是历史的动力。但如同过去的列宁一样,赫鲁晓夫也懂得,对外寄希望于国外的民族力量,对内就不能压迫各民族,否则就会出现其规模难以预计的内部危机。

正式宣布支持第三世界民族运动的苏联,在国内也表现出是主张民族解放的模范。赫鲁晓夫谴责斯大林对各民族犯的一切罪行: 清洗民族优秀分子,过分的中央集权化,俄罗斯化的企图,恢复殖民主义和建立新的不平等关系。赫鲁晓夫号召各民族重新夺回自己的文化权,充分发展各自的传统,以这种政策来代替斯大林的专制政策。于是,促使这场大规模转折的各种措施越来越多。战后,根据对苏联的忠诚程度,各民族被划分为三六九等。现在,已给因叛国罪而在战后被放逐的民族中的五个民族正式恢复了名誉,让它们迁回故土,各民族之间的等级也就大部分被取消了。

苏联的各民族又有了自己的历史。但是,苏共在具体说明斯大林的错误时是十分谨慎的。它承认摧残了民族优秀分子,但它极力不去引起对某些民族领导人的回忆,这可能是为了避免在中央与民族的抉择关系问题上引起根本性的辩论,同时也是为了避免在各民族中树立共产党一民族英雄的榜样。这就是很少给个人或者仅限于给没有维护非正统思想的个人恢复名誉的原因。

(未完待续)

荀路 2022年10月26日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