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四通改制
(35)张齐春
在海淀区政府,我第一次见到了张齐春。
那时候,贾春旺已经升迁到北京市,接任海淀区委书记的,也是清华校友,叫张福森。而李丹狄,则是张福森的同学。这从一个很小的侧面,反映了所谓“大清王朝”是怎样形成的。
张福森在校读书的时候,比贾春旺有名,因为他曾经是清华的学生会主席。他和贾春旺一样,来自北京郊区。贾是大兴县人,而张则来自顺义。从贾身上,你可以感受到北京人的朴实真诚;而从张福森那里,你能体会到北京人的绝顶聪明。
我去拜会这位新上任的父母官。在张福森的办公室里,李丹狄在场,另外还有两位不认识的女士。
张问:“万啊,为什么你们能起得这么快?”
在“万”的前头既不加“老”,也不加“小”,只有张福森这样称呼我。这是平辈之间的一种让人觉得新鲜,也感到亲切的称呼。
我答:“因为我们是泥饭碗,所以有危机感,大家就会拼命干。别的公司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我们是地里长出来的,层次低,所以管我们的婆婆少,相对来说,自由度也大。”
这番话,让张福森若有所思,也深深打动了旁边的一位女士,她就是张齐春。
当时,和李丹狄一起在张福森办公室的两位女士,一位是张齐春,一位叫姜宏——李丹狄的夫人。张齐春和姜宏是林科院计算中心的同事。当时,她们也想自己出来干。听了我这番话之后,张齐春觉得,四通是一个可以成事的地方。于是,她们毅然决定加盟四通。
张齐春,川妹子,生于庚辰年(1940年)正月初一,所以叫齐春。我觉得她应该是重庆人。川妹子有两种,成都的像水,重庆的像山。像水的清洌甘甜、风情万种;像山的吃苦耐劳、刚毅果断。
她来加盟的时候,我按惯例,不是告诉她“你来做什么”,而是问:“你来了以后打算做什么”?也就是说,要自带饭碗,带枪投靠。
张齐春是带着项目来的。当时,建设银行北京东四支行要应用计算机来建立“会计核算系统”,她和姜宏承接了这项任务。就这样,她们有了一个新的舞台,四通有了一个新的增长点。这时候,四通更像是一个孵化器。
她们加班加点、埋头苦干,到1985年底,终于完成了这个项目并交付使用。这是建行第一个应用计算机的系统,在银行界影响很大。从此,她们也和银行系统结下了不解之缘。
到1987年,张齐春领军组建了“四通网络工程公司”,开四通集团内部组建专业公司的先河。当年他们就盈利300万元人民币。后来,按照张齐春的模式,在四通内部陆续组建了电子元器件、计算机电源、计算机辅助设计(CAD)、仪器仪表等九个专业公司。
1989年我离开四通以后,后继者却留不住王缉志、张齐春这样的顶尖人才,他们纷纷离开了四通。
1992年,张齐春创办“通科技”,后来又改名“东方通科技”。唉,即使离开了四通,割不断的,依然是四通情结。在公司的名称里,总要留一个“通”字……
“东方通”致力于开发在银行系统应用广泛的软件“中间件”。他们的产品在和IBM这样的大企业竞争中脱颖而出,已在国内同类产品的市场中占有30%,总装机量超过了几十万套。
1997年,我父母来美国,当时我们在湾区的山景城落脚。出差来美的张齐春专程来看我们。像见到了亲人,一整天,从早到晚,几乎都是她在说,讲我走以后在四通发生的故事,讲她自己创业的经历和心得体会,讲当年我在四通管理工作中的利弊得失。像是汇报工作,更像是交流和切磋,不,是亲人之间的闲话家常。
我很感动,她比我年长六岁,依然精力过人。她很得意,已经是快六十的人,还能上软件编程的第一线。难怪人们称她为中国软件界的“阿信”。
再交待几句李丹狄,他后来不当我们上级公司的老总了,也和姜宏一起辞职下海,到四通来独立开了一摊,记得是从小白鼠里提取血清,出口创汇。
张齐春加盟四通不久,就开始了1985年对公司严苛的“清理整顿”。这关系到我们的生死存亡。我们面临的,几乎是一场灭顶之灾。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