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承包壮大
(73)索泰克

接管或承包一家企业,最重要也是最难的,是人的安置。厂房、地盘、设备、库存,是死的,怎么处理都不会开口提意见。而人是活的,智达厂有100多位在职员工,200多位退休职工,他们眼巴巴地看着你。尤其是最近这两年,厂里走马灯似的换领导,越换越不景气。现在,党妈妈干脆把他们“送养”了,新环境会怎么样?大家心里十分忐忑。但是,他们很快就找到了家的感觉。

1987年5月4日,我们在北大电教馆召开了公司大会,这是例行的每月一次的对话会。智达厂的员工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活动。

四通人(其中大部分是智达厂的员工)

一开场,我就说:

公司成立快三周年了。刚开始,我们只有几个人,发展到今天,已经有300多人了。最近,又增加了智达厂的新成员100多人。人多了,上下沟通就变得更重要了。

首先,我向大家通报了四件“大事”:一是智达厂的移交;二是四通在南方珠三角的布局;三是公司在上海、无锡长三角的发展;四是“民办科技实业家协会”的成立,介绍了各方面对四通的关注和希望。

到提问阶段,首先就是这个问题:从“智达”来的新员工如何安排?

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已经有了一个腹案:还记得我们要和三井建一个合资厂吗?这个厂,就是索泰克(SOTEC)。来自智达厂的100多名新人,其中的大多数,都将被招聘到那里当工人。

SOTEC——“如此技术”,是合资企业的英文名字。我采用了Stone Office Terminal Equipment Co. 的五个字头。所以合资企业的正式名称是“北京四通办公设备有限公司”。

索泰克的成立,创造了三个第一:

一是中关村一条街上第一家。1987年5月的《中关村科技园区大事记》中说:是月,四通集团与日本三井物产株式会社合资经营的“北京四通办公设备有限公司”获准成立。这是电子一条街上第一家中外合资科技企业。

二是筹办速度第一。1987年3月23日,关于成立索泰克的项目建议书正式上报北京市经贸委,历经可行性分析评议、合同和章程的审批、下达批文和批准证书完成,到5月27日领到国家工商局颁发的营业执照,两个月零三天,不仅在北京市的合资企业兴办史上没有先例,在三井物产与其他国家的合资史上,也是前所未有。当时为这件事跑腿的,是李玉。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指着她匆匆来去的背影,议论道:小丫头办事这么来劲,奖金一定高!唉,他们还是只知道金钱的诱惑力。

三是中方技术占股独一家。在北京市的合资企业中,由中方持有技术股份,且技术股份占注册总资本的30%,更是首开纪录。

进索泰克当工人的原智达厂的员工,大部分是中科院或附近清华、北大职工的家属或子弟,素质相当好。他们经历了智达厂的风雨飘摇,明白铁饭碗并不铁;到了四通,又体会到泥饭碗也可以很金贵。大家都非常珍惜在四通的工作机会,表现得十分敬业。据说,随着自己经济地位(工资收入)的提高,在各自家庭的主导权和发言权也大为提高。他们对成为四通人的幸福感和自豪感,溢于言表。

谈锋曾经主导拍摄过一张大幅的四通形象广告。一大群四通员工,从新北图宽广的大台阶上走下来,一个个意气风发,阳光灿烂,个性鲜明。其中大部分人,都是原来智达厂的员工。这个广告,除了登在平面媒体上,还上了北京市的每一辆公交车。就这样,四通人的形象,传遍了千家万户、大街小巷。

索泰克建在四季青乡的北坞村。四季青早年在那里盖了一个大院,有房有楼,一直闲置著。 1987年初,李文元做主,开价250万元,让四通买了下来。与三井合资时,我们作价500万元,提供给索泰克做厂址。日本人把它和东京的地价比,大呼便宜。与此同时,智达厂原来在中关村的厂址,我们巧作安排,点土成金,给四通带来了另一个崭新的发展领域。

(未完待续)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