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2-08

今天怎么看苏联黑白战争片

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70周年纪念日临近,中俄电影机构筹备“苏联卫国战争电影回顾展”,把我拉上去遴选苏联老片,一时间,新旧情愫交织,我特别推荐两部苏联电影,一部是《雁南飞》(Летятжуравли,1957),由苏联著名电影艺术家卡拉托佐夫(МихаилКалатозов)导演,影片展示了战争时期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它获得第十一届嘎纳电影节金棕榈奖;另外一部是《士兵之歌》(баллдаосолдате,1959),导演是丘赫拉依(ГригорийЧухрай),讲述一位普通士兵返乡探亲的不寻常故事。它曾荣获旧金山电影节大奖、最佳导演奖;全苏电影节大奖;戛纳国际电影节青年导演奖。

这两部作品虽是黑白片,却很有看头,堪称精彩,属于苏联电影精品。我觉得,这样的黑白电影,所以更贴近传统文化对战争的表达,使每一个电影镜头都透出历史真实感。

没有比较,无以甄别。当代电影技术突飞猛进,数码当道,胶片淘汰,却更反衬出经典黑白老电影在色彩和音效处理上的精湛,让我们感叹苏联电影艺术,在20世纪70年代所达到的高度。另一方面,观赏黑白电影,也检验我们自己的鉴赏水平。问题在于,人们在看惯了好莱坞那些充满了浓重技术味道的数码大片之后,还会欣赏这些黑白老片吗?我想也许还会,因为在这个世界上,再强烈的外部感官刺激(诸如彩色全景电影、3D影片等),也不抵产生于人们内心世界的巨澜来的强烈。在这方面,《雁南飞》和《士兵之歌》给我和我们那一代人,所带来崇高情感体验,足以对灵魂构成巨大冲击,足以让当今所谓票房过亿的无厘头电影自惭形秽。

前不久,我被邀请前往一家露天电影酒吧看片,那里放映的全是黑白老片,更为可爱的是,人头攒动的观众中竟有不少年轻人。可见,没有谁生来排斥黑白电影。我以为,黑白电影与中国传统水墨画极为相似。我在送莫斯科诗人布兹尼克一幅黑白水墨画《踏春》,他问为啥你们的春没有色彩,我说,非也,中国的春天郁郁葱葱。我把水墨比作黑白电影,试着讲给他听,他恍然大悟,竟得出结论,原来黑白电影起源中国水墨。我说,水墨之妙,在于一笔落下,深浅浓淡,墨韵分明,古人说,墨分五彩,其实斑斓。色者,天地之容,作者将其展现于清淡和焦浓的墨色之间,从这个意义上,黑白电影何尝不如此?所以,我想说,《雁南飞》和《士兵之歌》两部电影,有相当的生命力。

最近20年,俄国电影人,从未间断拍摄卫国战争题材的电影。前些年,中国也举办过俄罗斯电影回顾展,向中国观众展示过一些战争题材新作,如《布谷鸟》(Кукушка,2002)、《星》(Звезда,2002)等。但是,反馈结果大多差强人意,它们没有取得苏联战争题材电影那样的业绩。2013年俄罗斯电影人轰轰烈烈地推出所谓巨作——《斯大林格勒》(Сталинград,2013),结果更令人失望,该片除了场面浩大宏伟,细节血腥残酷,制作上高科技领先之外,给人的感觉,是缺乏电影灵性和艺术之魂,更糟糕的是,它在故事构思和拍摄手段上,拙劣地模仿好莱坞战争片,最终生出一个“不俄不美”的电影怪胎。它与苏联1989年所拍摄的同名电影相比,完全不是一个水准。

总的来说,当代俄罗斯战争电影业绩平平,其水准远远落后于苏联同类电影。那时,因为有意识形态的困扰,苏联很多电影虽然显得幼稚,但却拍得认真,老老实实,一丝不苟,却也在某种程度上,拨亮了人性的灯捻,《雁南飞》和《士兵之歌》就很典型。我们越是远离战争年代,越拍不出真实可信的战争影片,这是当代全球电影人的困惑。近观中国当代战争题材电影,不是也拍得一塌糊涂?有些人美其名曰与时俱进地描写战争,其实早已从历史上和道义上背离战争,他们的电影,已堕落成不具任何价值内涵的空洞影像,根本无法与我们老一代的黑白战争片媲美,更谈不上超越。

因此,在这个时候,做一个苏联战争电影回顾展,无论对中国观众还是电影人都有意义吧,它至少可以让人多一点清醒和思考,少一些肤浅和无耻,最好再找回一些纯真和梦想。优秀黑白战争影片,最能给人直观的震撼。《雁南飞》和《士兵之歌》属于历经岁月考验,仍然能使我们潸然落泪的电影,它们是一颗颗不曾远去的灵魂,默默守护着我们的和平生活。对年青一代来说,还远谈不上对它们的价值认知,所幸,他们已经起步,开始走向伟大的黑白电影艺术所再现的历史。

文章来源:作者博客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