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柴静的《穹顶之下》在人民网和环球网等“主流媒体”的积极宣传下引爆了话题。紧随其后,北京市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开始征收排污费。两会上的代表也应景地提出开征环境税。昨日,柴静的《穹顶之下》又被全网撤下。至此,在我看来,柴静的作品完全只是为后续政策的出台做一个铺垫。在这里,我对柴静是否与政策利益相关者是否有勾结,或者是否被利用并无兴趣。说实话该片我也没看过,此文针对的是由片子引出的一些声音。

《穹顶之下》得到的回应中有两种声音是我不能认可的。第一种:“相信政府相信党,国家和党有权力也有能力搞好环境问题”。第二种:“保护环境从我做起,我怎样,国家就怎样,我环保,环境自然好。”

柴静认为,公益诉讼是解决环境问题的一项重要制度。然而,公益诉讼制度能在环境维权的主体资格方面提供一些便利,但此项制度仍然只停留在法制层面。而在环境维权的困境中,“法治”的缺失才是症结所在。在我搜集的2010年1月到2012年3月的关于环境污染与环境维权的新闻和博客资料中,许多环境诉讼得不到法院应有的支持。更有不少环境维权者受到与当地企业勾结的政府的迫害而身陷囹圄。没有法治,缺乏基本的司法独立和司法公正,徒增公益诉讼依然无法让环境维权的现状得到根本改变。

另一种声音说环境问题从我做起。微博上@诗人潘婷转发一组各种人为自己的不良习惯道歉的图片时说了一句话,大意为:“环境保护在于公民意识的觉醒,我们管不了政府,但我们可以从自己做起”。这句话是多么的无奈,然而,这句话最大的硬伤在于对公民意识的理解,公民意识不是在公共环境中个人行为的自觉,而在于认识和维护自己的公民权利,认识国家权力的边界,并努力对其进行限制。强调从自己的生活习惯来改变环境而不去“管政府”既与公民意识背道而驰,也无助于环境的改善。我很怀疑那些宣称要“从我做起”的人们各自为了环境,每公里到底能少踩几脚油门,这样的决心又_要坚持多久。环境是个现实问题,让十几亿人都在生活中少踩几脚这就不太现实。真正现实的做法在很多人看来又并不现实,比如“从我做起”的人就觉得管政府不现实,原因在于面对现实是需要诚实和勇敢这两种品质的。诚实的人会认识到,靠少踩两脚油门来减少环境污染不如改变中石油、中石化等国企“芳草天”地生产质次价高燃料的现状,那就需要破除行政垄断,光靠社会责任感的说辞来感化财大气粗的国企恐怕也不太现实。极权国家的一大特点是权力不受外力限制,而维持极权统治又是需要耗费极大资源的,行政垄断行业集中在核心资源领域,放开了对这些领域的垄断无异于结束统治者的生命。希望国家放开行政垄断用成语来表达就是与虎谋皮。到这里,我们就已经摸到雾霾上的穹顶了,不知道多少人已经惊慌地收了手,赶紧躲在雾霾下,生怕老大哥记住了自己的脸。算了我们解决不了政府,还解决自己吧。从朋友那里听到一句无比精准的话——“乐施小善,无视大恶”。

不只环境问题,这片土地上大多数无法解决的问题皆由一个原因引起——我们的穹顶装反了。穹顶即体制,正常的体制应限制公权力,保障公民权利。而极权体制的目标在于限制公民权利和汲取资源,维护处于穹顶之上的极权统治者的利益。忽视这一根本前提而仅仅着眼穹顶之下个人习惯的改变,无助于改变环境问题,更容易陷入素质论的陷阱,把本该属于统治者维护极权统治,滥用权力的恶果归咎于国民素质。另一方面,相信极权统治者能放弃权力,违背自己的根本利益而追求公众的利益只是一种虚假希望。

穹顶及穹顶上下代表着体制和不同利益群体,穹顶为穹顶之上的群体设计,处于穹顶之下的我们必须先抛弃心灵鸡汤和虚假希望,才可能自由呼吸。

公民议报
2015/3/8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