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李、王这届政府上来两年多,雷厉风行反腐,打老虎拍苍蝇,落马贪官污吏总数已经直逼10万人,或多或少已经达到了王岐山说的让官员们“不敢贪”。但问题是不少官员从反腐之初的观望,准备躲过风头再出山,到如今有些拿不准甚至“心灰意冷”,相当一些收敛了“乱作为”,开始了“不作为”。

对于普通民众来说,“乱作为”当然不好,但“不作为”恐怕也同样可恶。所谓“乱作为”其实并不“乱”,而是依照一套“有条不紊”的潜规则,权钱交易或者权色交易,只要给他们钱,总还能办成事,虽然社会风气坏了,道德底线滑落了,但总算办了一些事嘛,例如你的营业执照批下来了。可“不作为”就不同了,占着茅坑不拉屎,潜规则他们不敢用了,明规则他们不愿用,消极怠工,例如让你申请的执照就是出不来,让你有苦无处诉。说严重点,这种“不作为”长此下去可能会影响经济发展,同“乱作为”一样不得人心,影响政府同民众的关系。

当然,这种“不作为”是一些官员们被反腐吓懵了,在某个反腐阶段又是不可避免的。这两年当我们看到政府官员明显的“乱作为”在减少时,“不作为”的现象在一些地区却越来越严重。我想,时至今日,习、王反腐已经被证实不是“新官上任三把火”,更不是一阵风,加上严厉反腐让官员“不敢贪”后,一些规章制度也逐步提上了议事日程,官员的“乱作为”迟早会被扭转,问题是,“不作为”该怎么办?

首先,要打破当局一贯的用人陈规。公务员队伍中有大量有理想有专业能力与水平的干部,但这些人长期以来要就是不得不同流合污而换取升职,要就是独善其身、默默无闻而不得志,他们虽然看好习总反腐,可问题是,按照以前的用人制度,他们真想出头,恐怕也不容易。对这些人,我认为一定要解放思想,彻底改变用人制度,要把公务员中支持反腐也愿意按照新一届领导施政方针的干部大胆提拔上去。打破地域、打破级别限制、打破条条框框。问题是,就我的观察,这个工作还远远没有开始,很多地方因为打贪官而留出的空缺,还悬在那里。

其次,要不拘一格降人才。同样要反思的是,目前公务员领导干部大多从公务员内部提拔,按说这也符合其他国家的做法,但问题是,中国处于急剧转型时代,需要大量有能力有担当的公务人员,而现有的公务员队伍长期以来已经被陈旧的窠臼弄得奄奄一息;另外,正是由于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过去十几年公务员队伍贪污腐败成风,一些原本有志于贡献公众事业的有识之士避之唯恐不及,但目前对公务员队伍的整顿,让很多人看到了希望,也重新产生了兴趣。用人制度是不是可以多考虑从公务员队伍之外吸收新血?

清华大学陈校长被任命为环保部长只是一个方面,这种高层人事任命何时能够普及开来,用人一盘棋就活了。其实,在社会各个领域,包括一些海归中,都有大量能够适应新形势的优秀人才,如果打破条条框框,不拘一格降人才,会对处于瓶颈期的改革,对啃硬骨头都大有裨益。

当然,还是要反思一下现有任用官员的机制。拿目前的体制来说,一个掌握了大权的一把手贪污腐败了,任命的手下几乎很难找到个把干净的,要避免这种现象再发生,恐怕得认真检讨和反思目前的人事制度与监管、监督机制。所以最后强调的还是监督机制。不但是体制内的互相制衡的机制,重要的是民众与媒体的监督。再好的机制再好的干部,如果没有监督,都难免会生出懈怠与腐败。

“乱作为”与“不作为”要两手抓,如果同时能够扭转与遏制,将会带来不同的新面貌。我们看到,这次两会上最重要的内容,包括总理李克强的工作报告和王岐山的发言,都发出了明确的信号:今后,不“乱作为”还不够,你还必须不能“不作为”。我们拭目以待,看看会有什么结果吧。

杨恒均 2015年3月6日

来源:作者博客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