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针对十几位留美中国学生的“六四二十六周年致国内同学公开信”(下称公开信),中共党媒《环球时报》发表了题为“境外势力试图煽动八零后九零后”的文章(下称环文),对公开信进行了及时的攻击。作为“六四”屠杀的见证人和公开信的支持者,我要感谢《环球时报》,原因有三。

  其一,环文大大帮助了公开信在中国的传播。作为官媒,《环球时报》的传播在中国不受网警控制,所以环文为公开信在中国做了一个任何自媒体都做不到的宣传,使得成千上万的中国网民顺着环文提供的线索搜索并读到了公开信,而这些网民恰恰是公开信所要至达的主要读者群。据公开信的执笔古懿同学透漏,环文发表后,联署公开信的人数剧增。

  其二,环文帮助国际社会意识到公开信的重要性,增大了它的影响力。自从环文发表后,世界各大媒体对公开信做了报道,古懿同学的采访邀请纷至沓来,让他应接不暇,国际媒体通过聚焦公开信而再次聚焦“六四”、再次聚焦中国的人权状况和以年轻学生为代表的中国民众对真相、民主、自由的追求,公开信的影响力远远超出发起者的预期。

  其三,《环球时报》再次加深了人们对境外(敌对)势力是好势力的印象。环文又一次把矛头指向境外势力,说公开信是境外势力煽动的。虽然它没有像以往那样加“敌对”二字,但是行文的语境无可质疑地表明,它所说的境外势力就是中国政府一贯所说的境外敌对势力。长期以来,每当国际正义力量包括中国海外的民主人权力量为中共人权侵害的受害者发声、支持中国国内的争人权争民主的公民运动的时候,中共当局包括它的喉舌《环球时报》总是拿“海外敌对势力”说事,试图以此恐吓国内的维权人士、异议人士和独立学者,阻止国内外民主力量的结合。然而,久而久之国内民众就明白了,“海外敌对势力”就是在海外为他们仗义执言的人,是好势力。《环球时报》为此做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peng
  为了感谢《环球时报》,我想给它支两个招帮助它建立信誉和获得中共最高层的宠信。

  首先,《环球时报》经常代表社会群体说话,比如说“十三亿人”了,比如说这次环文中所说的“当年天安门广场上的那批青年学生今天大约50岁上下,他们是最有权利就那件事发言的群体”了,等等,为此常常被垢病“狂妄地充当”代表。为了证明自己不是狂妄地充当“十三亿人”或者某某社会群体的代言人,我建议《环球时报》就某个议题,比如香港的普选问题了,比如说《环球时报》口中的“那场风波”中的是非问题了,做一次公开的投票,看看多数究竟在谁那边,这样或许可以帮《环球时报》建立信誉,为其代言人的身份正名。

  另外,习主席在接班前,虽然在地方上担任了许多职务,但是政绩方面乏善可陈,当然在“那场风波”中力挽狂澜救党国于倾亡危机之中的历史功绩就更没他的份了,这对树立习主席的领袖威望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但是,不要忘了,当今第一夫人彭丽媛当年慰问在北京平暴的戒严部队有功,是一个聊胜于无的弥补,《环球时报》这样的党媒应该善加利用好好宣扬一下。我建议,《环球时报》在今年6月4日天安门广场平暴26周年的这一天刊登第一夫人彭丽媛当年慰问平暴官兵的照片,这样或许可以获得最高层的宠信。

  最后,我还有几个提醒,帮助《环球日报》改进工作。

  公开信攻击的是中国政府不是祖国,说这些学生“赤裸裸攻击祖国”与事实不符,影响了《环球时报》的声誉。《环球时报》应该明白,“祖国”和“政府”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祖国是国土、人民等综合的抽象概念,政府是具体的由纳税人供养的公权力组织,祖国从来不会是任何行为的主体因此不可能平暴,而政府是公权力行为的主体,当年平暴的是中国政府,所以公开信攻击的是中国政府而不是祖国,就像当年共产党反的是国民党政府不是祖国一样。希望《环球时报》不要再闹这样的笑话。

  另外,当中国人民每天都强烈要求日本对“二战”时的侵略罪行诚恳道歉的时候,环文中最后一句“总有一些人想把中国拉回到历史的各种旧账里,用历史撕裂今天,这既没有可能也没有意义”所表达的历史观涉嫌政治不正确。我们都知道,《环球时报》在要求日本道歉上一直是站在第一线,如此不正确的历史观出自《环球时报》之口,说轻了是双重标准,说重了是政治觉悟有严重问题,官媒发出的这样的历史观假如被日本右翼分子利用,会陷“祖国”于不义之地,这样的政治责任谁能担得起?希望《环球时报》不要再犯这样的政治错误。

  2015年5月28日

《公民议报》首发

作者 editor